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南京大学西苑留学生中心,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拥有着各自不同的学术理想和追求。他们通常是在自己的国家或其他地区取得硕士学位后,再进一步到中国深造,攻读博士学位的。许多人戏称他们为“书斋里的外国取经者”。 来自波兰的马杰斯博士是一个非常开朗大方的大男生。他今年30多岁,但却热情得像一个大孩子,成熟中透出一股纯真。一见面,他便热情地邀请我们到他家中做客,并极力向我们推荐他家中品种繁多的冰淇淋。马杰斯对于南京的热爱似乎有甚于每一个生长在南京的中国人。一路上,他不停地表达自己对紫霞湖的感情,并声称那是他在南京见过的  相似文献   

2.
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马克思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它自然是不能不考察人的。不过,不同时代、处于不同经济地位的哲学家,总是依据他们心目中的人的需要来考察人。他们不这样是不可能的。因此,哲学史上围绕着人的问题,聚讼纷纭,连绵不断,就不足为怪了。但是,从考察人的哲学路  相似文献   

3.
傅浩 《华人时刊》2010,(4):82-84
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一座城市像南京这样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南京既曾蒙受过华夏历史上最为惨痛的羞辱,但也经历了中华民族最为鼎盛的辉煌。注目南京,我们就会发现,在南京的历史长河中,隐约活跃着一个独特群体——华侨的身影。他们从源远流长的炎黄血脉中走来,他们从萦绕心头的拳拳乡情中走来,他们从九死未悔的报国壮  相似文献   

4.
张筱萱 《金陵瞭望》2011,(26):46-47
南京是辛亥革命胜利的地方,是光荣的城市。这里长眠着许多辛亥志士.也安居着许多辛亥后人。在钟山脚下。在长江之畔.他们脚踏实地,用辛亥革命精神感召成长中的—代代人——  相似文献   

5.
利玛窦来华传教,带来西方的地理知识,绘制多幅中文世界地图,否定了中国人的"天圆地方"传统,使中国人迈开了从天下观到世界观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6.
何辉 《国际公关》2015,(3):86-88
中国人喜欢收礼和送礼利玛窦和他的同事们很快发现,给中国人送礼可以得到对方的好感,给官员送礼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回报,这些回报包括默许在当地居住、以朋友方式交谈,甚至接受天主教的信仰。在1595年8月29日自南昌寄给澳门的耶稣会士孟三德(edward de sante)的信中,利玛窦写道:我让他们看了我要送给官员的一份礼物。第二天,那位官员就派人来找我,并对我送给他礼品感到非常高兴。他还特别仔细端详了我送给他的小沙漏钟表,他从未见过这种东西。那天,这位大人整天都陪着我,让我留在他那里。他向我提了许多关于我们欧洲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7.
韶州是利玛窦在中国内地传教的第二站。利玛窦在韶州传教6年,并建立了耶稣会传教团据点,为天主教向南昌、南京、北京发展,在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以及人际关系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利玛窦在韶州建的第一座教堂,见证了利玛窦在韶州的传教活动,具有重要的实物价值和象征意义。然而时至今日,人们仍未找到利玛窦所建的韶州第一座教堂的具体位置。通过对新近发现的明朝韶州同知刘承范遗稿《利玛传》的剖析,初步确定利玛窦在韶州建造的第一座教堂的位置,对利玛窦在韶州设立的传教机构情况有进一步明确的考察。  相似文献   

8.
十七世纪中叶,正值中国的封建经济体系出现瓦解征兆,社会危机日趋严重的艰难而又充满更生希望的时侯,长期以来闭锁的国门,终于在“西学东渐”潮流的迥荡下,悄声无息地被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工具——耶稣会士撬开了。先是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1552——1610)从澳门进入广州,旋即辗转肇庆、韶州、南昌、南京等地传播天主教。以利氏为前导,其它同家的传教士接踵而至。他们更用中国姓名,易华服,  相似文献   

9.
利玛窦离开肇庆的原因比迄今为止的有关看法都要复杂得多,不仅利玛窦本人对此看法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变化的过程,刘继文决定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人离开肇庆北上韶州绝非仅仅是为了占有他们的肇庆会院,而是既有刘继文等时任朝廷官员自保的考虑,也有传教士追求接近北京的深层需求。  相似文献   

10.
利玛窦之后,其"适应"策略虽然被部分传教士继承,但天主教内部宗派矛盾引起的"礼仪之争"及部分中国人反教而导致的教难,使天主教在华传播遇到空前困难。在此背景下,白晋、马若瑟、傅圣泽、郭中传作为太阳王路易十四特使被差遣到康熙王朝。他们虽遵循利玛窦"适应"路线,却讲出不同的汉语索隐神学。由于其"前见"与许多批评者不同,汉语索隐神学长期受到简单的否定与批判,但"前见"既可能是错误的"偏见",也可能是正确的文化人类学想象,因此,汉语索隐神学主张者的研究在基督教文明与中国文化相遇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们这一代人对祖籍已十分淡漠,那似乎是一个遥远的密码,是一个古老的传说。每当人们问起我是哪里人时,我总是自豪地告诉他,我出生在中国最美丽的城市——桂林;生长在中国苦难最深、文化积淀最厚的城市——南京。“我是南京人! ” 我是南京人,血管里奔流着南京人的热血,也奔流着南京的屈辱、南京的抗争、南京的骄傲。 我父亲曾是个抗日的热血青年。1937年抗战爆发,他是南京国民党守城部队71军87师师部副官。从淞沪抗战到南京突围死里逃生的故事,几乎成了我们儿时的教科书。故事的结尾父亲总是表情痛苦地长叹一声:“这一仗打得真窝囊,眼睁睁把一座南京城几十万同  相似文献   

12.
审判动态地反映着司法权的全部固有属性并具体地实现着司法权的基本职能。裁判作为法律过程的产品,无非是法律从抽象形式到具体形式的转化,是在个案的落实。虽然在华经历了三次诉讼,但是,利玛窦对中国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评价是正面的、赞扬性的。通过对中西法律的对比,利玛窦认为宗教对法律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黄花岗上     
年前到广州出差,利用午休时间去了黄花岗。 在黄花岗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也算了却了我的一桩宿愿。这是我少年时代就仰慕的一群精英,这是我从少年时代就想来拜谒的地方。这里长眠着最早觉醒的一群人,他们不肯留那屈辱的辫子,不肯下跪。我抚着那一块块的基石,在心里默诵着他们的名字。他们死去的时候,都是青年,只因为不肯跪,故而含笑面对必死。这里埋葬着青春的躯体,但是埋葬  相似文献   

14.
在明清之际这个特殊的时代,封闭的国门已经被东西方的交流打开。从1582年利玛窦、罗明坚等传教士开始,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为止的近200年时间里,先后有近500名传教士陆续来华传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他们裹挟着西学东来,他们的传教等活动对中国教育近代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当时的开明士大夫反思中国传统以道德论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探讨中西文化差异。传教士活动成为中国从传统教育走向近代化的催化剂,客观上掀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面纱。据统计,从利玛窦来华至康熙禁教的200年间,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译著西书共437种,其中宗教书籍251种,占总数的57%;人文科学书籍55种,占总数的13%;自然科学知识书籍131种,占总数的30%。这一数据一方面反映了传教士远征中国的主旨,另一方面,他们的“学术传教”政策客观上补充了“中学”之不足,为中国教育近代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相似文献   

15.
半个多世纪前,一对美国恋人受《西行漫记》的影响先后来到中国延安,在那里开始了他们的放牛生活。从此,他们的经历便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从陕北的窑洞到大草原再到京郊农场;从解放战争到大跃进再到改革开放。他们离不开牛;离不开中国百姓,离不开中国。 半个多世纪前,斯诺的一部《西行漫记》让世界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们认识了中国黄土高原上的红色延安。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一对美国恋人先后来到延安。他们和亿万中国人一起,用另一种肤色的双手,在陕北高原泥泞的道路上推动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车轮。后来,中国革命的车轮驶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他们依然没有离去,继续以中国普通百姓的身份生活在中  相似文献   

16.
正我所在的美国克利夫兰医院每年接待四五千名从国外来就医的病人,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来自欧洲、中东、南美,病人到这里来主要是寻求心脏病的外科治疗。最近几年,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开始明显地感觉到从中国来的病人在增多。世界各地的病人之所以不惜花费巨大的代价、费尽  相似文献   

17.
回望历史     
周涛  赵文荟 《金陵瞭望》2005,(14):F0002-F0002,1
2005年的南京,恰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回望历史的机会.让我们可以同时以600年的视野和60年的视野考察同一个主题.就是在南京.当600多年前.郑和7次从这里出发.率领2万多人的强大船队辟波斩浪在两大洋和三大洲时,中华民族走在世界的巅峰:还是在南京.当60多年前数十万日军的铁骑短短8天.就踏破了作为当时中国首都的南京城时,中华民族已经跌入历史的深渊.  相似文献   

18.
汤永巍 《金陵瞭望》2010,(10):16-17,19
微笑,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2014年南京青奥会是他们的舞台。踏着时间的脚步.2014年,他们将在青奥会上绽放美丽的青春之花。让世界为他们喝彩。那时,运动场上会留下他们的身影。他们将用汗水、成绩告诉世界,这就是南京。就是中国!而今的他们,用笑脸来展示青奥激情,用笑脸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  相似文献   

19.
利玛窦在中国的所有活动都是以传教为宗旨的,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及其成果仅仅是围绕传教这个根本目标所达到的意外效果。因此,他的《天主实义》更应该成为研究利玛窦在中国所进行的文化活动时必须认真对待的文本。在利玛窦的思想历程中实际上存在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即由对与罗明坚合作的《天主实录》的满意到失望,《天主实义》的产生正是这种思想转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利玛窦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对明朝末年中国的物质、制度和精神层面的文化进行了较为真实客观的记述和评价,认为当时的中国人具有和平知足、尊师敬老、愚昧虚骄、封闭多疑等特点。他的独到见解和真知灼见对于当今的中西文化交流,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塑造良好的国家民族形象都具有积极的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