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张伟代表作《古船》、《九月寓言》和近年出版的小说《外省书》、《能不忆蜀葵》论述了其小说的两个精神向度——道德理性与生命理想之间的抗衡。文章认为,在《古船》、《外省书》中,作者继承了传统儒家人文精神,表达了当代知识分子对社会文化的理性反思;而在《九月寓言》、《能不忆蜀葵》中,张炜则继承了传统道家的人文精神,表现了对本身生命状态、本身生命人格的讴歌。从张炜的小说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两个精神向度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也可以看到作者试图融合两个精神向度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外省书》问世以来,批评界对其褒贬不一,正确阐释这部长篇小说,关涉到对张炜的整体评价,关涉到我们如何理解他的新作《能不忆蜀葵》。文章认为,《外省书》是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从东西方文化冲突的角度,对婚姻家庭观念、民族语言的变迁、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当代问题,进行了严肃的思考,《能不记蜀葵》正是这一思路的延续和深化。  相似文献   

3.
张炜一直是当代文学创作中一位独特的作家 ,他近些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外省书》和《能不忆蜀葵》 ,在评论界引起的争论非常激烈。争议者都感受到张炜面对多变的现实世界时 ,其表意系统的变化 ,以及叙事中思想理念的表达与小说文体的不和谐。但也都同意他在艰难而真诚地进行着个人精神的掘进与探索。本刊本期推出由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主持的一组讨论 ,参加者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一群博士研究生。相信这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对张炜作品中一系列生活与艺术问题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4.
张炜一直是当代文学创作中一位独特的作家 ,他近些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外省书》和《能不忆蜀葵》 ,在评论界引起的争论非常激烈。争议者都感受到张炜面对多变的现实世界时 ,其表意系统的变化 ,以及叙事中思想理念的表达与小说文体的不和谐。但也都同意他在艰难而真诚地进行着个人精神的掘进与探索。本刊本期推出由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主持的一组讨论 ,参加者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一群博士研究生。相信这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对张炜作品中一系列生活与艺术问题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5.
张炜一直是当代文学创作中一位独特的作家 ,他近些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外省书》和《能不忆蜀葵》 ,在评论界引起的争论非常激烈。争议者都感受到张炜面对多变的现实世界时 ,其表意系统的变化 ,以及叙事中思想理念的表达与小说文体的不和谐。但也都同意他在艰难而真诚地进行着个人精神的掘进与探索。本刊本期推出由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主持的一组讨论 ,参加者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一群博士研究生。相信这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对张炜作品中一系列生活与艺术问题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6.
张炜一直是当代文学创作中一位独特的作家 ,他近些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外省书》和《能不忆蜀葵》 ,在评论界引起的争论非常激烈。争议者都感受到张炜面对多变的现实世界时 ,其表意系统的变化 ,以及叙事中思想理念的表达与小说文体的不和谐。但也都同意他在艰难而真诚地进行着个人精神的掘进与探索。本刊本期推出由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主持的一组讨论 ,参加者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一群博士研究生。相信这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对张炜作品中一系列生活与艺术问题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7.
张炜一直是当代文学创作中一位独特的作家 ,他近些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外省书》和《能不忆蜀葵》 ,在评论界引起的争论非常激烈。争议者都感受到张炜面对多变的现实世界时 ,其表意系统的变化 ,以及叙事中思想理念的表达与小说文体的不和谐。但也都同意他在艰难而真诚地进行着个人精神的掘进与探索。本刊本期推出由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主持的一组讨论 ,参加者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一群博士研究生。相信这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对张炜作品中一系列生活与艺术问题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8.
"慌"的道德美学与"慌"的文体 --读张炜的近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炜一直是当代文学创作中一位独特的作家 ,他近些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外省书》和《能不忆蜀葵》 ,在评论界引起的争论非常激烈。争议者都感受到张炜面对多变的现实世界时 ,其表意系统的变化 ,以及叙事中思想理念的表达与小说文体的不和谐。但也都同意他在艰难而真诚地进行着个人精神的掘进与探索。本刊本期推出由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主持的一组讨论 ,参加者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一群博士研究生。相信这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对张炜作品中一系列生活与艺术问题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9.
张炜近年连续创作的长篇小说<外省书>和<能不忆蜀葵>,引起的争论非常激烈,包括在我们的讨论班上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我想,这样的争议将有助于我们对张炜作品中一系列生活与艺术问题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0.
19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下,中国知识分子的角色认同与话语方式又一次面临危机,再一次陷入到了"失语"的窘境。而始终坚持精英立场的张炜在几部长篇小说中为我们提供了为数不多的执着寻找精神家园的人物。《家族》与《柏慧》中的"我"始终固守着最后的精神伊甸园,在抗争中坚持的是高蹈的道德理想主义。《能不忆蜀葵》中的淳于阳立在商海中碰得头破血流之后,开始了不知终点的精神朝圣之旅。这些人物为我们提供了知识分子寻找精神家园的艰难历程,他们的存在也昭示着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依然存在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血液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