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这篇札记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斯一一三号文书,指出户籍中户主姓名冠以“兵”者为兵户,身份低下。户主姓名冠以“大府吏”者,其人为职吏,其户为吏户;冠以“散”者,其人为散吏,其户亦为吏户。吏户的身份亦较低下。兵户、吏户都是役户。第二部分论述西魏大统十三年籍(斯六一三背)反映苏绰的打破门资的政治经济思想。第三部分分析考证包括三个断片的残文书,应拟名为:唐开元十六年北庭都护勾帐草。  相似文献   

2.
传世敦煌文书中有一件十六国时期西凉户籍残卷。原件藏英伦博物馆,卷文收于中华书局出版之《敦煌资料》第一辑。该残卷尚余十户居民之户籍,户主各注社会身分,有兵、大府吏、散户之分。对于“大府吏”,陈垣先生在《跋西凉户籍残卷》一文中解释为:“大府即太府,掌财赋之所。太府吏者给事财赋所者也”。这里所说的大府即太府,吏即“给事”公务的吏户,都是对的,但对西凉时太府的解释则有待商榷。陈先生是依据周宫中的太府来解释的,其实周以后太府则“历代不置,然其职在司农  相似文献   

3.
从迁转角度来看,宋代元丰改制前,六部尚书地位的先后次序为吏、兵、户、刑、礼、工,其迁官次序因此为由工而礼、由礼而刑、由刑而户、由户而兵、由兵而吏。这套次序来自唐中后期形成的六部尚书迁转次序,而非唐代官品令中的次序。元丰改制后六部尚书的地位次序变为吏、礼、兵、刑、户、工。这套次序与宋代官品令和职官繁剧次序不同。宋代职官制度的变动、政治形势的变化发展,最终导致了六部尚书新次序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南都学坛》2016,(5):14-18
汉代"少吏"指官僚群体中位居百石、斗食、佐史之秩的低级官吏。因受汉代用人之制、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变迁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西汉时期的少吏有一个从"文法之吏""儒化之吏"到"吏化之儒"的发展与演变过程。这一方面反映出对秦时以法吏为主之弊的渐进式调整,另一方面又可弥补不谙吏事、不达时宜的儒吏之弊,从而使汉代官吏形成儒法兼通的历史格局。此外,汉代社会还给予少吏晋身的通路与保障,使得众多少吏得以渐达官僚结构上层;而这类官吏的参政不仅可保证施政的正确性、针对性和可执行性,而且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并有效治政。  相似文献   

5.
吏道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特殊概念,其本质是吏道观念系统对吏治实践规则的决定,是为政观念之主观见于为政实践之客观的认知与行为范式,是由一定的政治观念系统所决定的政治行为规范。传统吏道的内涵可从自然起源、历史演化与社会认同三个方面寻求依据。传统吏道包括“散点织锦”与“纵深分布”双层结构;吏道的具体运行轨迹主要有二:一是由表及里,二是由内而外。传统吏道具有四大特征:理想性和现实性的对立统一,平民化与精英化的对立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对立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对立统一。吏道的内涵决定了吏道的结构、运行与特点,是吏道的核心。中国传统吏道对于现实社会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吏役的主要来源是固定的应役户,他们主要是举家世代应役的农民;其次还有出身于侨杂、寒贱与孤贫的人;吏役的另一来源是募吏。吏由地方长官征召,要免除吏役,一要得到地方长官的批准,解除吏名;二要得到地方长官的施恩、遣免;三要本人立功立事,身份起了变化。服吏设的人,被视为“舆皂微贱”,官员可凭其喜怒任意对待。吏力制的代役,在东晋和北方姚秦统治时期已出现吏力制的代役,吏力交纳的代役钱,称为“恤”,“恤”由吏力制的代役钱物的专称还演变成一般代役钱物的通称。交纳“恤”的吏力比起服见役的吏力要少,见役与代役并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吏力制,在北魏分裂后开始蜕变,隋及唐初已届尾声,而转变成新的制度。  相似文献   

7.
清代,改土归流后的湘西苗区吏制,是苗区政治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讨吏制产生的背景,发展变化的原因,对社会各个方面的作用,有助于我们对清统治者在苗区统治政策的理解。本文所指的湘西苗区吏制,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从广义上说,苗区的吏,都可称为清吏;从狭义上说,苗区的吏,分为清吏(主要是满吏)、屯吏(汉吏)和苗吏三种,这是从吏的族属及工作职责上来区分的。笔者根据史料的记载,对湘西苗区的吏制,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8.
宋代“衙前”的概念繁杂,有“衙前军将”“衙前将吏”“衙前役”等诸多名号,大致沿袭唐五代的衙前将校旧法以及五代使院、州府胥吏旧制。“衙前”一词的内涵及外延与宋代的职役制度密切相关,前有衙前军将主管纲运,后有税户应差或应募州县级财政事务,这种“税户军将”突显出衙前胥吏化倾向。具体表现为,“衙前将吏”包含“衙将”和“衙吏”:衙前军将或衙前将校主要指都知兵马使之类的军将衙前职员,以及客司、通引官;衙前吏人主要指都孔目官之类的胥吏。“衙前役”主要指通过差役或募役招募到的里正衙前、押录衙前、乡户衙前、雇募衙前以及长名衙前,因其迁补或差役内容与衙前将吏多有关联,两者常常混淆不清。衙前役、衙前吏人均可迁补衙前军将,甚至迁转低级品官。衙前役的胥吏化或职级迁补去向表现出主观的职业化特征;而衙前军将的胥吏化则完全取决于全国性财政计划内的职能需求。两者胥吏化的内卷突显出衙吏通往品官的路径十分狭窄,这种胥吏化对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循吏群体形成于汉代,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亦师亦吏"的双重作用。循吏"亦师亦吏"的角色定位渊源有二:一是儒家"以教为治"的治理思想,二是"以吏为师"的历史传统。二者均滥觞于上古三代,并在后世得到不断丰富发展。在社会治理中,汉代循吏通过礼义道德教化、发展地方教育、整顿社会风俗等方式将"以教为治"的观念付诸实践,这对于稳定乡里秩序和促进蛮夷边地对汉帝国的认同有着重要意义。汉代循吏的社会治理模式被后世所承袭,对当代社会治理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华书局所出标点本《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上)有关“长吏”的一段,作如下之标点: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全文用了四个句号,将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总叙县令、长,句号在“掌治其县”后。第二、三部分分别指明县令与县长各自所辖户口和秩禄之多少,句号在各自秩禄若干石之后。第四部分则指明县丞与县尉之秩禄,但在其“秩四百石至二百石”之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丁克家庭的社会历史学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丁克家庭开始出现于我国一些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前列的大、中城市 ,目前数量已达 60万之多。丁克家庭的大量涌现表明 ,在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保障事业逐步健全和社会就业竞争愈加激烈的大背景下 ,一些人的婚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丁克家庭不会成为我国的主要家庭类型 ,也不会对人口再生产和社会发展产生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作为城市“第二代移民”的流动儿童,虽长在城市,但在社会体制、文化身份上并未被城市完全接纳.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看,流动儿童在社会融合过程中的家庭支持、学校支持和社区支持存在很多不足,其主要原因是流动儿童生活环境中资源匮乏与滋养不足.应从政府、学校、社区、家庭等多重系统的层面出发,构建流动儿童群体的社会支持,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城市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农民工群体"家庭化"外出趋势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进入城市学习、生活,产生了与城市社会的融合问题。通过对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就学情况、家庭教育、群体交往、社会参与四个层面的调查,分析了这一群体的社会融入状况,并就此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家庭的视角,通过对120个自闭症家庭的需求分析,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得出当前自闭症家庭主要有心理与情绪需求、社会资源需求、知识与信息需求,而心理与情绪需求是当前最迫切的需求。这就决定了整合社会工作介入路径,应当从家庭的个案介入、社区社会工作倡导、家庭政策扶持等方面促进家庭功能恢复,从而促进自闭症者的康复及家庭成员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变迁,丁克家庭开始在中国的大、中城市出现,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丁克家庭在中国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生养孩子的成本太高、婚育观念的变迁、传统家庭生育动机的转变、外来文化的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等原因造成的。丁克家庭的发展壮大对社会有正、负两方面的功能,但它暂时不会上升为一种社会问题。现阶段我们应探寻一种与传统家庭类型和谐共存的丁克家庭模式。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嬗变,给家庭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核心家庭、丁克家庭、空巢家庭、单亲家庭等家庭结构的变化,引发养老、社会保障、夫妻关系、子女社会化的危机;逃避责任与义务的婚外恋、女性走出家庭迈向社会的自主发展,家庭价值观变化的“坏事”与“好事”,都同样能触发家庭关系风险。为此,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致力于:圆满婚姻的引导与促进;良好家庭文化的建设与培育;亲职(成功地为人父母)教育的开展与普及。  相似文献   

17.
父母离异给子女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往往会导致离异家庭子女产生扭曲的人格和畸形的心态,甚至走向社会犯罪的道路。为了预防和减少离异家庭子女社会犯罪问题的发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协调一致,齐抓共管,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以促进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清代台湾与四川均属于典型的移民社会 ,但由于政府对两地移民政策的不同 ,导致两地移民社会发展形态呈现一定差异。在台湾与四川移民社会中的闽粤家族发展即是例证。台湾家族发展较慢 ,基本上以先地缘后家族模式发展。四川家族发展颇快 ,基本上是地缘与家族组织同步发展。但互利性的合同式家族是两地移民家族发展的共同特征 ,移民社会的家族发展与故土均发生过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农村中社会互助现象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中的社会互助,指的是新时期以来农村社会中农户之间进行的正当的、有意识的互相帮助、互相援助的行为,社会互助与社会救助有五个方面的区别。社会互助的主要形式包括生产经营中的互助行为、日常生活中的互助行为、急难中的互助行为,互助行为有普遍性、关系性、交换性、即时性等特点,互助行为对农民和农村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但需进一步引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失去独生子女群体社会保障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对于失去独生子女群体社会保障问题,学术界已经做了多方面比较深入的研究。已有的研究分别从失独者、失独家庭和失独群体三个角度界定了“失独”概念;分析了失独群体产生的原因,其中,计划生育政策是其最深层的原因,社会和自然风险的日益增加则是其产生的潜在的原因。研究还发现,失独群体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失独不仅损害了家庭的经济功能,导致家庭子女赡养功能的缺失,而且部分失独家庭还存在着瓦解的隐患。因此,从社会保障的角度,有必要提出保障失独群体的对策与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