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时期散文的新辉煌 ,应归功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散文创作座谈会”和“我与散文”大讨论唤起的散文创作思想解放意识的觉醒 ,更应归功于散文界敢于突破“形散神不散”的束缚、勇于在散文“消亡”声中亮出“崛起”论的主张、勇于参加“大散文”与“艺术散文”之辩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散文的新辉煌,应归功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散文创作座谈会"和"我与散文"大讨论唤起的散文创作思想解放意识的觉醒,更应归功于散文界敢于突破"形散神不散"的束缚、勇于在散文"消亡"声中亮出"崛起"论的主张、勇于参加"大散文"与"艺术散文"之辩.  相似文献   

3.
<正>散文的“形”,通常指散文的外在形式。散文的“神”,是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散文的“神”对“形”有凝聚和联结作用,“形”对“神”有“向心”作用。一篇好的散文,“形”和“神”总是完美和谐的统一,达到“形散而神不散”。下面试以《殽之战》这篇古代散文为例,谈谈散文“形”和“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形散而神不散”——这散文个性的概括实在是太妙了。散文贵散而又忌散,散与不散之间,构成了散文的艺术。 散文贵“散”,以撒得开为美。它纵笔如风,挥洒自如,忽今忽古,时东时西,天南海北,上下左右,虚虚实实,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创造优美的文章境界。印度作家泰戈尔曾形象比喻散文象一片沼泽。怕“散”反而不是好散文。然而,天下的事情也颇有趣,散文又忌  相似文献   

5.
卞卡是新时期的散文作家。本文通过对散文《花信风》的论析,认为卞卡在创作自觉中追求思想高视点,注重从时代的高度以及文化意识批判的角度,运用现代审美观照审视汇拢笔端的人和事,同时追求深沉的历史感和凝结广阔社会内容的历史真实,因而他的创作体现了一定的思想穿透力和审美认识价值;由于卞卡在创作中摆脱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等传统叙事模式的束缚,自觉弘扬散文精神和强化散文本体意识,因而他的散文显现了丰富而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6.
散文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所谓"神",就是主题和立意,以及通篇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意境.一篇散文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它的立意和意境.立意高远、新颖,可以使散文更具感染力;意境真切、优美,可以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和更丰富的联想.所以阅读和创作散文,都首先应该着眼于它的立意和境界.  相似文献   

7.
散文,顾名思义,要散,但散并不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乱。也即通常所说的“形散而神不散”。从这点看来,笔者认为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在结构上的精巧之处,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相似文献   

8.
<庄子>散文的结构艺术堪称奇妙,然而今人往往囿于表面观感,对此视而不见,几十年来很少有人问津.仔细研读文本,参以明清学者的评论,我们觉得<庄子>散文在总体上具有形散神聚、奇开妙结、有形无形等奇妙的结构艺术特点.形散神聚就是其看似很散的文字却都为主题思想所贯穿和凝聚,形散神不散;奇开妙结就是其开头和结尾都无比奇妙,非同凡响;有形无形则指其内在结构与外在结构是有形与无形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诗象一条小河被两岸夹住,那么散文就象涨水时的沼泽地,不见边沿,一片散漫。这便是散文在题材与表达方法上独有的特点之一——“散”。散文重抒情,象诗,却又不是诗;它可写入叙事,却又不是小说。它是最不受拘束,最自由的文体。然而,敞文只任其外在的“形散”,而不让其内在的“神散”。这便是散文妙与难之所在。众多的现代散文家以他们各具特色的创作为这一文体的生存、发展、完美闯出了一条道路,总结出一条规律。这就是用意境将散文之敞与不散统一起来,做到形散而神聚。  相似文献   

10.
人之常情     
这个作文题目看似平庸,其实非常细腻,而且也大有写头。这个作文题目沿袭了2008年高考作文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的关注。也是属于关系型作文,“人之常情”就是对人与人之间交情的肯定性看法。这位考生从抗震救灾的事迹中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意义的瞬间,从不同角度诠释“人之常情”的含义,构成了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精彩散文。  相似文献   

11.
简媜是台湾著名散文家,其"计划性写作"主要分为三个主题:个人断代史、女性命运、家族赴台数百年垦拓史。简媜散文带有某种悲观色彩,但作者顽强的抗争精神、鲜明的文体探索意识和典雅华丽的语言风格,使其作品成为台湾女性散文和整个女性汉语散文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2.
《滹南遗老集·文辨》是金代学者评述韩愈散文的重要文献。作者王若虚不仅从文体、文理、文势等方面全方位评述了韩文,还重点就韩文的语言运用方面以“不惬”“不安”“不当”“不须”“赘”等术语予以指摘。在韩柳之争的问题上,王若虚鲜明地站在了韩愈一边。  相似文献   

13.
湖南“海归作家”聂茂的散文创作成就十分突出,其散文早期为“农家孩子”书写“水稻之歌”的乡土散文,中期为“留洋博士”聚焦文化差异的海外散文,近期为“海归教授”走进“大师心灵”的文化散文。不断地思考和创作,伴随着聂茂的生命历程,成为他散文创作风格独具的精神原色。  相似文献   

14.
元人创造了浪子-隐逸-斗士文化。浪子风流、隐逸情调与斗士襟怀融会而成的反抗意识和审美人生构建了元曲的人文精神。柳永和陶渊明作为浪子和隐逸的文化代表成了元代社会的偶像。魏晋六朝是人开始觉醒、文学开始自觉的时代,元朝则是普通人开始觉醒、通俗文学开始自觉的时代,这是一个应该郑重提出的文化大命题。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和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分别是“浪子风流”、“隐逸情调”和“斗士襟怀”的文学写照:  相似文献   

15.
《雅舍小品》深受兰姆随笔的影响,但通过对外来艺术营养的消化和吸收,《雅舍小品》纳"外援"为"内涵",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化境,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从自我表现精神、文体风格和幽默的特点三个方面,分析了《雅舍小品》和兰姆随笔之间相同而又不同的特点,厘清了《雅舍小品》和兰姆随笔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从而揭晓了《雅舍小品》成功应用"拿来主义"的经典启示。  相似文献   

16.
李登建的散文艺术,以平原精神作为贯穿散文的内在精神标高和尺度;以内敛深沉而又内郁纠结的情感反思,建立起了“内爆”式的“平原哲学”。他擅长从具象处入手,使用华美丰饶的抒情思语与散发着泥土芬芳的乡言俗语,而“平原”的文化地理意象和“黑色”的色彩意象,构成了李登建散文中的两大核心意象。  相似文献   

17.
温优华 《肇庆学院学报》2011,32(6):38-41,89
韩愈学杜变杜,通过"以文为诗"使诗呈现出新的面貌。江西诗派学杜学韩中,"以文为诗"乃是其学习的主线。在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倡导下,对韩愈"以文为诗"不断扬弃,通过艺术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法度"。  相似文献   

18.
“心本体”论是唐君毅美学思想最重要的哲学基础。这种观点以人类的心灵活动为“体”,以各种文化意识为心灵活动之“用”。唐君毅认为心灵和精神的求美活动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对自然美、文艺美、人格美的追求是心灵自我超越的上升历程,也是完善道德自我的重要途径。同时,他还论述并分析了美的本质、中国艺术的精神、中国悲剧的特点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眼于艾青关于诗的具体言论,从四个方面阐论了艾青文体论的核心概念——诗的散文美:即新诗与韵文无关;新诗的语言根本是在于表达形象的;新诗的音韵与语言形象表达的关系;"散文美"与"诗的散文美"的关系。文章最后总结出艾青的"诗的散文美"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20.
"人生艺术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共产党员的修养提供了艺术的理论指导。通过运用"真善美统一"、"入世出世"、"知不可为而为之"等艺术精神,对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进行了解读,揭示了共产党员修养的人生艺术。进行共产党员修养的艺术探索,对于今天共产党在其修养与人生艺术的实践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