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3 毫秒
1.
智能手机功能的日益强大推动了手机媒体的兴起,进而对在校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分析和研究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影响的基础上,控制手机媒体的负面作用,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的优势,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手机作为现代通讯设备网络终端,已成为各种思潮和各种利益诉求的平台,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阵地。手机作为信息传播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方面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重庆市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以及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手机已经渗入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学习、娱乐、消费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给新时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手机媒体的传播特征,把手机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阵地,主动占领这一信息传播和理论宣传的阵地,运用手机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手机文化的精彩纷呈发展,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提高、情感交流的方便和娱乐内容的丰富多彩,而且也正在悄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大学生是手机文化的重要受众之一,手机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深入地分析研究并正确地对待手机文化,是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4.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的机遇,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灵活、内容更丰富、效率更快捷,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有效运用班级网页、博客、班级QQ群、手机媒体等网络,把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易于接受而又科学的方式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生活化的形式与内涵,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手机功能不断拓展,手机媒体成为发展最迅猛的新媒体。手机媒体独特的运行机制提升了大学生的自主性,助推他们理性批判能力发展,其所承载的良莠不齐的信息为大学生营造了一个更加复杂的环境,这些都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度,使既有的教育方式收效甚微。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隐藏教育目的、鼓励学生参与、尊重学生地位等举措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手机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补充。在手机媒体境遇中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发挥"微媒体"的教育功能、整合线上线下学习平台、提升校园网络文化吸引力,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转变思想观念、提升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的时代,手机媒体因其交互性、虚拟性等特征受到当代大学生的欢迎。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正视手机媒体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断增强手机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开发和运用,探索手机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手机媒体影响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对"90后"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更加复杂和艰难。本文通过引入媒介依赖理论,分析如何在手机媒体环境下采取有效策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最终达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新兴媒体的典型代表——手机媒体的三大传播特征:时空的重构;人际关系的变化;消解传统媒介中心地位的分析,论述了了手机媒体在信息获取、过程参与和使用体验上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可能性。从理论上看,手机媒体和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教育对象的方向存在统一和背离两种可能性。揭示了手机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的二重性特质,并进一步分析了实践中手机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二重性影响的具体表现,既拓展了人际交往的范围,也导致人际交往中的信任危机和心理危机;既提高了教育对象主动参与程度,增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同感,也增加了各种非主流文化、消极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的可能性,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9.
手机媒体“快速入侵”大学校园,对大学生主题教育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大学生“低头族”增多,对手机产生依赖性等都迫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主题教育进行新的思考,树立手机校园文化理念,加强主题教育引导和监管,建立手机网络信息反馈机制等。  相似文献   

10.
手机的一体化趋势使手机的功能不断得到扩展和提升,手机的教育功能更加凸显,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手机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运用手机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着重构建由主体交流法、主题讨论法、信息共享法、生活融入法、产品开发法等组成的方法体系,构建由组织体系、监督体系、评价体系、制度体系等组成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让手机媒体迅速成长,并呈现出信息接受个性化、传递精准化、交互即时化、沟通互动化等特征,极大地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并为其开辟新的教育平台提供了可能。而它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占领教育平台的新阵地,必须加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创新建设,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建设,加强手机媒体平台的监督引导工作,提高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的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2.
手机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国内近十年来的研究表明:手机短信交流的便捷、资费低廉优势和大学生追求个性、互动的特征是高校手机文化兴盛的主要原因;手机的使用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同时也对其学业、心理、道德等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手机作为新载体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但也对传统教育管理制度构成了挑战。因此,高校应从手机文化建设、短信平台建设以及法制保障等层面予以应对,并从手机上网、传播学、心理学等视角对高校运用手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南都学坛》2013,(5):103-104
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正以强大的传播速度、广泛的应用领域和鲜明的媒体特点,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环境和工作方式,给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时期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要掌握好新媒体特点,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利用好新媒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4.
当今,网络文化带给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也给当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提高对网络文化的重视和应用,深入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文化的关系,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向度,就是要采取各种措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团结、文明、友爱、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以校园环境文化、德育文化、活动文化、社团文化、管理文化、人际交往文化、生态文化、网络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移动互联网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高校学生的思维习惯和交往方式有着全方面的影响,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拓宽提供了一个优秀平台,但如何充分发挥手机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仍是很多思政工作者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难题。本文从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微信公众平台运用现状出发,通过分析手机媒体的特点,观察高校学生的使用习惯和用户体验,深入分析手机媒体作为思政教育载体的有效性,并对新常态下,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当代美国文化为中心的西方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多维影响。西方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解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抵御西方文化的侵略;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弱化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和智能手机的普遍应用,手机媒体时代随之到来。微信作为新的网络社交工具越来越被大学生群体青睐,同时大大影响了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利用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便捷、快速的直接效果,微信应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机遇与挑战的二重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微信视域下要拓展新视角、新方法,进而使自身在内容、形式上得以提升和充实,以建立引导大学生安全、合理使用微信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滥觞于20世纪后叶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凭借着对支撑整个西方的现代性思想进行猛烈质疑与批判而震慑于西方思想界。在其进入中国文化场与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思想互动和文化过滤中发生了一系列的教育文化折射和问题变形。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有限理性的课程观和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研究是近几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载体理论研究中涌现出的崭新课题之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载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文中在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基础上,提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