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突显原理”,结合其主要参数即视角、注意力和辖域,运用反映突显的主要运作机制“图形一背景”,对古典诗歌中的省略现象进行认知分析,探讨省略对诗歌意境形成产生的作用,试图为诗歌的研究和赏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对省略现象的界定,梳理了各个学派对省略的相关研究,在这一基础上,归纳出省略研究的全景概况。然后,文章从突显理论和理想认知模式(ICMs)视角,分析了相关理论对语言省略现象的认知分析,并指出目前认知分析的优势以及未来研究的可操作路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量否定原理对“A不了差量”比较句进行了分析,认为该类比较句的语义表示存在少于现有量的差量,因此属于差比句.“A不差量”产生的原因是“了”虚化、省略所致.“A不了差量”句比较词“和/比”的可选性,一方面是由于句法层面表量成分和“差”的语义、用法共同制约造成的,另一方面是认知主体从不同视角对意象图式不同的关系差距选择性突显所致.  相似文献   

4.
从认知识解的角度分析了定语从句中关系副词与“介词+which”结构转换所造成的认知心理差异,表现为两者语义分布层级不同,“介词+which”结构的语义精确程度和详细程度比关系副词更精细,对先行词的修饰限制属性更强;两者突显侧面不同,关系副词突显关系性射体,“介词+which”结构突显名词的侧面;另外,两者视角不同,关系副词落在主句成分与从句的关系上,“介词"4-which”结构落在先行词上,突显先行词的事体属性。通过深入分析调查,该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关系副词与“介词+which”结构转换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5.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具有“含混”特色说明她的诗歌具有陌生化特点。从陌生化的视角对她的宗教诗歌进行解读,包括修饰语的陌生化,意象的陌生化,主题的陌生化和观点的陌生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有着强烈的哲学、自然、社会等层面的生态意识,这种生态意识同时也贯穿于文学创作之中。山水诗、田园诗、竹枝词等创作是传统生态文化精神的具体实践。陇右近代诗歌产生于特定的时代和地域,既继承了古代诗歌创作的传统,又表现出对政治与社会生态的强烈关怀,对自然和人文生态精神的着意突显。其民间视角和原生态书写,表现出明显的时空特色。以生态批评作为切入点讨论陇右近代诗歌,是地方传统诗歌研究的新视角,也能够为地方生态建设提供文化精神依据。  相似文献   

7.
杜甫诗歌中存在着大量的对话现象。杜甫将对话进行了创造性的转换并灵活地应用到诗歌的各种体裁之中。若从对话在诗歌中表现形式来看,大致可分为完整的对话(即它具备对话的各个要素)和不完整的对话(或对话主体缺席,或对话信息省略,姑称之为“对话性”)。对话及对话性在杜甫诗歌中的创造性应用,不仅大大增强了杜甫叙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情感的蕴藉性和复杂性,而且还传递和体现着杜甫独特的“诗史”思维和浓厚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8.
情以物迁诗以"兴"言——论中西诗歌视域中的"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指出中国诗歌独特的魅力集中体现为对“兴”的重视,认为“兴”反应了中国古典诗歌独特而深邃的诗性思维与美学原则,以及一个古朴民族诗意栖居的特质;并以现代西方文学理论视角重新梳理“兴”这一独特而复杂的中国诗学概念,以此比较中西诗歌在表现方法和文化上的深层差异。  相似文献   

9.
《瀛奎律髓》“登览类”诗歌多以人文景观为登览地,内容丰富多样,景物描写多以俯视的视角作鸟瞰式的整体把握,诗歌风格以豪迈悲壮为主;“山岩类”诗歌多以自然景观为游览地,内容较为单一,多以平视和仰视的视角、移步换景的方式进行景物描写,诗歌风格以清丽闲淡为主。二者有较为明显的区别,方回的分类有其合理性。将“登览”与“山岩”细致区分为两种不同类别,体现了《瀛奎律髓》的“诗格”性质。  相似文献   

10.
“游”在中华美学上阐述较多,中国的哲学、诗歌、书画上对其都有所涉及。本文以“游”作为引子,从“时间穿梭于空间、以大观小与小中现大的视角、以及求质求真的视角”3个方面来分析山水画的审美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