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概述和简释《滇程记》中作者对途经的鄂、湘、黔、滇四省采风表俗、记录在案的主要民族民俗事象 ,指出其当今所具有的借鉴与启迪作用 ,阐明了“备异闻、资考证”对民族民俗研究的功用价值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广西东兰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在长期的杂居生活中产生了民族相互之间的民族称谓语言,这些民族称谓语言有自身的内涵,背后隐藏着当地民众强烈的话语情感色彩指向,并在经济与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发生变迁,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情势背景。对这些民族称谓语言民俗的变迁进行考究、观摩,对研究民族政策、民族文化和搞好民族团结等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世界各民族的民间音乐与各民族的民俗,不仅联系密切,而且存在着某种渊源的关系。民俗是产生民间音乐的土壤与条件,而民间音乐则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古老的风土人情,民风习俗,民间音乐产生于民俗活动,服务于民俗活动,脱胎于民俗活动,发展于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4.
民俗与文艺学之间存在着独特而不可忽视的联系,它为美学提供了一道亮丽的色彩,铸成了文学审美的民族心理。民俗不仅是文学的背景材料,更是文学民族性、人文性、情感性的审美体现,应该说,民俗对民族文学的审美心理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民俗的研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但是,同国际国内的民俗研究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通过对新疆民族民俗研究的回眸与反思,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学理上的分析与探讨,旨在促进新疆民族民俗研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都市民俗是在都市环境中蕴育形成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及语言民俗等。在20世纪华洋杂处的上海,都市民俗形成了其特有的兼容并蓄的特点。对上海都市民俗的文学书写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的“异质民俗”书写、40年代新市民作家的“日常民俗”书写,以及80、90年代当代作家的“民俗寻根”书写等阶段,从而建构起了一条跨越时空的都市民俗文学书写的独特的风景线。都市民俗的文学创作承传也积淀着作家个人的文化情结与国家民族的文化记忆,具有文学史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民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民间文学则用语言形式表达部分民俗。它蕴涵着丰富的民俗事象,是了解和研究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材料。本文就撒拉族民间文学中的民俗事象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石头”意象的民俗学指向使新时期贵州少数民族诗歌形成基于个体艺术创造的、重构的民族民俗信仰文化系统.通过民俗仪式在远古人类内心与现代人的心灵体验之间获取贯通,通过“石头”意象寻回诗歌文本呈现给我们的多民族文化记忆,这对我们体悟人类艺术创造精神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俗摄影是用摄影的视觉语言、表现形式记录并展现丰富深邃的民俗文化与民俗事象,以丰富的图像展示形式促进人类社会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沟通、文化交流和理解,促使人类更好地认识自身发展历程,研究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形式与内蕴,推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民俗摄影以纪实为原则,最完美的表现形式是专题纪实与民俗艺术摄影.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族地区民俗民族文化发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是我国民族地区实现特色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提升民俗民族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实施本地区文化品牌发展战略,是我国民族地区民俗民族文化发展的现实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