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运用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农业机械应用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应用对非农就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农业机械应用水平越高,农户家庭劳动力从事非农就业的可能性越大,非农就业人数比例越高,不考虑内生性问题将低估农业机械应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进一步的机制分析显示,农业机械应用通过减少单位土地农业劳动力投入与改善农户健康状况来促进农户家庭劳动力非农转移.此外,户主年龄对农户家庭劳动力非农转移有倒"U"型影响;户主文化程度为高中、大专、本科以及户主健康状况和村庄交通状况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劳均耕地面积与是否获得农业补贴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政府部门应多措并举强化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提高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以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2.
农业生产托管补贴的政策目标之一是通过补助小农户购买农作物生产的关键及薄弱环节托管服务,以补齐农业生产托管中的短板,引导农户生产经营方式逐渐从单环节托管、多环节托管向全程托管转变。基于中国三个病虫害防治托管补贴试点区的农户调查数据,探讨农业生产托管薄弱环节补贴是否会提高农户的全程托管意愿,同时甄别了补贴对家庭不同土地规模化和老龄化程度的农户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在耕种收等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托管比例较高的背景下,农业生产托管薄弱环节补贴对农户全程托管意愿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农户对薄弱环节托管服务的经济效益认知越高、教育水平越高,其全程托管意愿越高。一兼农户比纯农户的全程托管意愿高。土地规模化程度对农户全程托管意愿的促进作用在自有农机的调节效应下得到减弱。托管补贴对家庭土地高规模化和高老龄化组的农户全程托管意愿影响显著。为此,应逐步扩大农业生产托管薄弱环节补贴覆盖面,补贴应重点关注土地规模化程度高和老龄化程度高的农户家庭。同时,应规范服务标准,降低服务价格,激励农户的潜在服务需求,使得农户从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托管、技术密集型服务托管向全程托管转变。  相似文献   

3.
利用山东、河南、陕西、四川四个农业大省942户的调查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法从关系嵌入、结构嵌入两个维度对农户社会网络嵌入程度进行测度,运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社会网络嵌入对农户农技推广服务获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户农技推广服务获取呈显著的负向影响,社会网络嵌入能够缓解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户农技推广服务获取的不利影响。从不同维度的社会网络嵌入看,关系嵌入与结构嵌入均对农户农技推广服务获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仅结构嵌入显著缓解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技推广服务获取的负面冲击,关系嵌入作用并不显著。进一步检验表明,社会网络嵌入的缓解效应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强。基于此,提出缓解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户农技推广服务获取负面影响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4.
采用对安徽省天长市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Tobit模型分析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非农就业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仅考虑单个粮食补贴政策变量的情况下,粮食补贴金额对农户非农就业时间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提高粮食补贴金额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农户非农就业时间供给;在考虑多变量的情况下,粮食补贴金额对农户非农就业时间的负向影响并不显著,主要原因是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务工子女数较多、家庭劳动力数量较多的农户对粮食补贴资金的刺激性不太敏感以及粮食补贴金额对农户农业收入的贡献有限;不管是否考虑所有变量,农户对补贴方式的满意度评价对农户非农就业时间都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户对补贴方式的满意度越高,其减少非农就业时间的可能性就越大。提出要充分发挥粮食补贴政策的积极作用,应进一步完善补贴金额、补贴方式,提高农户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农户生态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现代农业生态环境的微观治理机制,基于对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蒲城县、合阳县和韩城县50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对农户生态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生态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家庭资产状况和兼业程度对农户生态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外,其他因素如户主年龄、家庭规模、户主受教育年限、家庭的实际劳动力数、土地产权制度、农业技术推广程度、农业补贴政策、农业耕作方式、农村社区文化对农户生态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新疆焉耆县的147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Logistic模型对农户农地投入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农地投入的意愿较高,调查农户中74.15%的农户表示愿意加大对土地的投入;家庭劳动力人口较少,90%以上的农户都雇佣劳动力,一年内雇佣费用7000元以上的农户占总调查农户的42.86%;67.35%的农户认为使用化肥越多,产量越高;家庭总人口、农业劳动力人口、户主文化程度、拥有农地面积、地块破碎程度等因素对农户农地投入的影响为正向;非农业人口、户主年龄和投入产品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为负向.  相似文献   

7.
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是我国农地流转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我国粮食主产区346个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一步法”随机前沿函数(SFA)从总产值、亩均产值、劳均产值三个维度检测了有/无农地流转两类农户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并检验了影响两类农户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农地流转、农业劳动力质量、土地规模对技术效率有正向影响,农地细碎化程度、农地离城镇的距离对技术效率则有负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动农地流转、增加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黑龙江省38个村279户玉米种植户的调查,构建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进行测度,再按照是否采纳农技服务对玉米种植户进行分组,分别测算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采用Tobit回归模型检验影响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采纳农技服务对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效果,并能提高劳动力、土地、农资、机械等投入要素的产出率;是否采纳农技服务、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年限、务农劳动力规模、是否有土地流转、玉米种植收入占比对技术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务农劳动力是否兼业、土地细碎化程度对技术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由此,提出推动农技服务精准化发展、提高农户经营水平与管理能力、引导农民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根据对江西省农户的调查,对当前农业补贴政策下不同资源禀赋农户种粮决策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业补贴政策、交通资源禀赋、经营决策能力、家庭劳动力禀赋、粮食收入占比、耕地资源禀赋是影响农户是否种粮的主要因素;交通区位禀赋、经营决策能力、家庭劳动力禀赋、经济资源禀赋、社会资本禀赋和耕地资源禀赋是影响农户是否扩大种粮面积的主要因素;当前国家实施的农业补贴政策正向调节了耕地资源丰富且以粮食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农户的种粮决策行为,提高了其种粮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种粮面积的扩大;在现行的农业补贴政策中,农户获得的补贴资金数量和补贴方式是影响农户种粮决策行为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利用四川、湖北、河南、陕西、上海、江苏6省市油菜示范县689户农户的微观数据,基于超对数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油菜生产的技术效率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发现:主要生产要素投入对油菜产量增加的效果较明显,其大小顺序为农药投入>化肥投入>种子投入>劳动力投入>土地投入;样本农户油菜种植平均技术效率为83.99%,仍有16.01%的增产空间;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的油菜生产技术效率分布差别较大,总体呈偏态分布;在影响农户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中,受教育程度对不同规模农户的生产技术效率均有正向影响,家庭受农业技术培训人次、家庭成员是否有人担任村或村以上干部、外出务工人数、农户到最近农产品贸易市场的距离等因素,对小规模农户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大规模农户油菜生产技术效率则对家庭规模、家庭成员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人次及油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的反应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1.
再论近代中国农村的人口压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人均耕地面积较少 ,近代中国农村存在着一定的人口压力。然就总体而言 ,当时的粮食生产仍能基本满足全国人口生存的需要。过分夸大近代中国农村人口压力的严重程度 ,认为当时的粮食生产已远远不能养活全国人口 ,农村理论过剩劳动力的比重已达 6 0 %以上 ,是没有说服力的。忽视或过分夸大近代中国农村的人口压力问题 ,都不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当时农业危机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陷阱是指当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一定阶段时,农业就业比重将相对稳定。发展中国家会提前陷入农村劳动力转移陷阱,即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一定程度时,就不再转移了,农业就业比重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我国应对此问题对策是尽快实施农地规模化经营战略,顺利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13.
农村人口老龄化效应下农业生态效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 2005—2017年中国 30个省级数据,采用超效率 SBM模型测算了省际农业生态效率,建立 了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以考察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非线性影 响,并且进行了效应机制和分地区检验,结果显示:①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生态效率总体上呈现负效 应,这种负相关随着劳动力转移阶段的变化呈现先下降,逐渐趋于不显著,最后又上升的现象;②在农村 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促减效应机制检验中 13.60%是通过土地规模减小的中介效应引起的, 2443%是由于农村人力资本下降引起的,通过机械化水平提高可以抵消一部分(5536%)农村人口老 龄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负向效应;③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低于 6445%时,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 生态效率的负向效应还未显现;中部地区总体上也呈现负相关,并且这种负效应先增加后减少;西部地 区的负效应在跨越第三个门槛值前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东北地区在跨过门槛值 4211%后,农村人 口老龄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负效应又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4.
台湾地区城镇化模式对青岛城镇化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地区农村城镇化实行的是工业分散化模式。其特点主要体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多元化转移与农业充分发展以及农地制度改革同步推进,并努力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青岛市经济和社会状况与台湾地区城镇化初期有一定可比性,可以借鉴台湾地区城镇化实践中的有益经验,以政策效应迅速催生一批乡镇产业集群,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地、户籍制度改革,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为推进城镇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农地规模经营制度性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土地制度、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是当前统筹城乡经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黑龙江省目前的农地经营规模还处于不合理的状态,与其适度的经营规模仍有较大差距,农地规模经营的推进有着一定的发展空间。黑龙江省农地规模经营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推进过程中还受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土地流转、农村社会保障以及农村金融等方面制度的影响。因此,黑龙江省政府部门应尽快完善农地规模经营的相关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推进农地规模流转,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拓展农地规模经营的融资渠道,从而加快发展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耕地压力和耕地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从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化国家,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城市化发展、食物安全需要、农业生产生态结构调整等都对耕地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为了农业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耕地进行保护。文章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详细地分析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耕地压力和耕地保护的内在关系,并提出了一系列比较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耕地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资本要素禀赋理论,构建农产品商品化率影响农户化肥施用量的理论模型,以阐明商品化率对化肥用量的影响机理,并结合湖北省江汉平原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农产品商品化率对农户化肥施用量的影响具有拐点效应,二者呈现“倒U”型变动特征,转折的临界点为69.15%;(2)稻谷商品化率低于69.15%时,土地细碎化和劳动力非农转移对化肥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土地均分制造成的土地细碎问题和家庭经营重心转向非农活动是引发低商品化率农户短期行为的诱因所在;(3)稻谷商品化率高于69.15%时,服务外包和土地经营规模对化肥用量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表明参与农业分工和开展农地规模经营能够激发高商品化率农户的长期行为。基于稻谷商品化率拐点前后的减量影响差异,认为低商品化率农户是化肥减量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引导其减量的策略在于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同时为机械化等节约人工的作业破除障碍;高商品化率农户的减量策略则在于鼓励有经营能力的农户扩大经营规模,支持有交易能力的农户参与农业分工。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城郊农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使用,给我国的耕地保护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耕地数量的逐年锐减,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我国耕地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之因,探索耕地保护之策,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粮食主产区4省12县960户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实证研究农户非农就业的代际分工对农地流转行为的差异化影响,并分析农业生产服务外包在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行为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1)整体来看,非农就业对农地转出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转入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从代际差异来看,父代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的边际影响大于子代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的边际影响。(2)在考虑生产服务外包的影响以后,非农就业对农地转出的促进作用下降,而对农地转入的抑制作用也有所缓解,这说明生产服务外包在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如果不考虑生产服务外包的影响,现有研究高估了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的驱动效应。因此,实现农地的适度规模化经营不能只单纯依靠劳动力市场的引领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服务外包市场优势,将小农户卷入农业分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20.
农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根据法律规定,农村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民对农地享有使用权,但不得抵押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农地的财产性,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通过修改与农地抵押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建立农地抵押登记、价值评估及农地抵押风险控制等制度,允许农民对农地享有抵押的权利,拓宽农民融资渠道,发挥农地作为用益物权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