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上海图书馆所藏翼圣堂刻本《笠翁一家言全集》封面的启白,《闲情偶寄.器玩部.笺简》中的相关陈述,是李渔创建芥子园书坊的确证。李渔的芥子园书坊不仅售书,而且刻书印书。翼圣堂作为其刻书的堂名;而芥子园书坊则是对外销售的"门市部",分别设在金陵承恩寺和书铺廊两处。李渔无论出游在外还是居家,均是出书计划的策划者,书铺经营的决策者,是一代潜心著述的书坊主人。《芥子园画传》初集、二集、三集的成书均有李渔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金陵翼圣堂是明代就有的名肆”这一说法存在诸多疑点,故据此断定李渔与清初翼圣堂属于合作关系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李渔《与魏贞庵相国》书证明其多年雇佣刻工刻书;“门开书库绝穿窬”乃李渔的“诗家语”,书库即指书坊;《资治新书》初集卷首所载李渔的《征文小启》说明等资料,证明李渔自述移家金陵后的书坊名翼圣堂,李渔就是清初金陵翼圣堂书坊的主人。  相似文献   

3.
元代徽州路境内的手工业主要有矿冶、丝织、酒醋酿造、文房四宝制造、刻书等,其中尤以文房四宝制造、刻书等行业较为发达。官府经营和民间经营是元代徽州手工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官府手工业生产规模相对较大,管理控制严格,官僚化倾向严重。民间资本与人力的投入和参与,使刻书业等民营手工业获得发展。元朝政府对徽州路手工业课税较重,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它们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金陵是明代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刻书出版业在明中叶后持续繁荣,出现了很多同一姓氏的书坊主,形成了不同的家族刻书群落,如周姓、唐姓等。根据各家的载录与现存一些文献材料,对明代金陵地区的周姓书坊主及书坊进行了梳理、辨疑和补充,为分析金陵地区文学与文化的传播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作为书坊主与编辑家的李渔未曾有文专门论及。本文着重探究李渔从事编辑、出版业成因、特点,详尽阐述李渔勇于开拓、严格精审的编辑精神,同时指出李渔从事编辑、出版业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明代徽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徽刻”,是指徽州私人刻书。古代刻书有官私之分。政府和寺庙刻书,谓之官刻;除此之外,坊刻、家刻、塾刻等,皆属私刻。明时,域内私人刻书盛行,书坊分布很广。明万历间学者谢肇淛说:“今杭刻不足称矣,金陵、新安、吴兴三地剞劂之精,不下宋版。”①今学者毛春翔也指出:“明刊本,若就地方而言,则苏、浙、皖、闽为刊刻中心地。”②皖之书坊主要集中在徽州,以府治歙县为中心,包括徽属他县。当时这里书坊林立,刻工云集,其刻书之多,内容之广,技术之精,质量之高,影响之大,在全国出版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所以值得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明代的内府刻书是明代官府刻书的杰出代表,以往学者大多以为司礼监经厂就是内府刻书的唯一机构,偶有持论不同者,亦语焉不详,没有对内府刻书的具体承刻机构进行系统考究。根据《明实录》及内府刻本等一手资料考察,明代内府刻书除了司礼监经厂之外,在中央,尚有工部、礼部、秘书监、内官监等机构,在地方,则有寺庙和地方书坊。据此提出,明代内府刻书是皇家的刻书,受皇帝敕命刊刻是这一版本类型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的私人刻书、贩书及藏书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私人刻书、贩书及藏书业有了新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我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明中期以后,私人刻书业日渐兴盛。究其原因,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造纸、印刷等手工业部门不断改进生产工艺,纸的产量和质量及印刷术都在不断提高;二由于商品经  相似文献   

9.
随着明代晚期市井文化的勃兴,新的读者群的出现和不断壮大直接导致刻书者为了迎合市民阶层的口味而改变出版方向,进而转向以刊行通俗文学类的书籍为主,以便赚取更多的商业利润。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各个书坊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而不断地在刻印技艺上求得突破,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私坊刻书业的发展和兴盛,同时也积极地推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与革新。  相似文献   

10.
文化价值:宋代编辑繁荣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是封建社会全面成熟的时代。基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宋代的编辑事业出现了空前昌盛的局面。宋代编辑繁荣的主要表现首先是书籍编辑出版的渠道多,发行范围广。宋代形成了编辑出版的三大系统:官刻、家刻和坊刻。国家中央和地方各政府机关所编刻的书籍多为经典、历史、医学等书。家刻是私人出资校刻书籍,其书大多是正经、正史、诸子、文集等。同时民营的书坊、书肆、书籍铺刻书出售之风也空前发展。坊刻分布更广,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