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20世纪末以来,"网络诗歌"的存在事实业已形成,并对社会文化和诗歌写作本身产生了综合而广泛的影响.但"网络诗歌"文本又有着浮躁化、矫情化、随意化、虚脱化、平俗化等等不容忽视的艺术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使得"网络诗歌"并未拥有独立、完整的诗美准则,反而对严肃诗歌写作形成了巨大冲击.网络环境的特点对"网络诗歌"文本艺术缺陷的形成有着本质关联,自娱自乐的"网络诗歌"文本在远离生存实在的同时也造成了对诗歌艺术本身的伤害.  相似文献   

2.
网络与诗歌的"联姻"为诗歌写作带来了一个宽松、发表自由的写作语境,这样的语境坚定了郑小琼写作的"民间立场",但是以底层的姿态书写打工生活的同时,郑小琼并没有止于对情绪的宣泄,而是完成了从生存之苦抵达灵魂之痛的生命探索,并且也没有因为"打工诗歌"为其带来"关注度",在"打工诗歌"的圈子里止步不前,而是突破了"打工诗人"的标签,注重写作对象的延展与历史意识的介入。对郑小琼来说网络只是一个发表平台,诗歌的光芒还是要回归到诗歌本身去寻找。  相似文献   

3.
网络诗歌作为诗歌与网络传播两种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天生就带有强烈的文化属性。这种属性赋予了网络诗歌不同于以往的独有的文化特征,并藉此挑战着传统诗歌创作、发表、传播、消费的各个环节。此文从网络诗歌所具有的大众文化特征与民间立场、消费文化特征、后现代主义特征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解读,并且提出希望网络诗歌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能够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4.
冉华 《东方论坛》2014,(4):92-96
由民众自觉爆发的强大的语言创造力是当代诗歌写作强大的原动力。除了网络流行语是当代创造性精神、现实寓意、诗性意识的具体表彰之外,作为热词的它们也会依靠正面的价值取向而传播当下的热能,这既可以消解媒介工具的冰冷,又能刺激诗歌的"可读性和可视性"的结合。这些便是网络流行语域媒介时代与诗歌创造之间关系的具体描绘。  相似文献   

5.
网络诗歌自诞生之日,因不同于传统诗歌的诸多特性而受到各方持续关注,一时间各类研究纷至沓来,但多将研究放在其传播方式、文化特征以及对传统的颠覆等方面。本文将目光重新聚焦网络诗歌本身,首先从其身份界定入手,借用"网络文学"相关定义,肯定其作为诗歌一种的合法性;同时将其常见形态划分为纸介质文本电子化后上传的诗歌、网民原创与网络首发的诗歌及超文本诗歌三种,并分别予以解读。之后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网络诗歌的外在诗体与内在诗意进行深度剖析。最后对网络诗歌呈现出的口语化、讽刺性等语言特征进行阐释,试图还原网络诗歌最为本真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技和网络多媒体的迅猛发展,与之相应新媒质时代的诗歌写作也迅速地发展演变.网络诗歌是大众文化和新媒质发展的产物,是广场性、狂欢化的诗歌写作形态,利弊并存.为了梳理、厘清文学和诗歌,需要我们正确分析和探讨这种新出现的并且也具有相当复杂性的诗歌形态范型和现象.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学层面探究网络诗歌的属性与特征,是网络诗歌研究的一种新路向。在网络诗歌中,网络平台构成了诗性言说的公共空间,网络诗歌创作增进了诗人的社会参与意识和适应现代科技的意识,网络诗歌论争是诗人社会公民意识的明确彰显,作为网络诗歌代表的地震诗潮体现着民众对社会事件的普遍参与。总之,从社会学角度来说,网络诗歌在公民意识的培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着极为显在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之初,随着社会和文化的转型,中国新诗在传播方式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诗歌民间刊物和网络诗歌悄然“崛起”,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为诗歌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的不同,而且对于诗歌的精神面貌、思想质地、艺术品质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推动和加速了诗歌艺术的变化与创造,在某种意义上是具有革命性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降的网络诗歌因"诗意的放逐"在备受争议的同时,也打破了沉寂的诗坛。不同于"下半身写作"、"垃圾"写作、"口水写作"等"一路下滑"的激进网络写作,丁小琪作为著名的网络诗人在汇入汹涌的网络诗歌写作时,保持着一份冷静与智性,在其口语化、叙事性、女性意识下的诗歌写作方面无不体现着她在反叛传统又眷恋传统所形成的张力间对诗意的努力探寻。  相似文献   

10.
诗人毛翰的PPS格式的电子音画诗,具有互文性、前景化、动态性的美学特征.这种超文本、超网络的多媒体诗歌实验,展现了网络时代中国诗歌发展的广阔空间与乐观前景,既有引领新潮的前沿性探索,又传承了中国传统诗歌与音乐、书画紧密结合,遣兴抒怀、关怀社会的优良传统.有必要将此PPS格式诗歌的美学实验,置于整个网络文学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