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实现政府干预经济行为法治化是我国权力经济向法治经济转变的关键所在。政府干预经济行为法治化主要包括干预权力、程序及责任的法治化。推进政府干预行为法治化对于规范权力行使、提高干预绩效和保护市场主体权利意义甚大。当前,我国政府干预行为存在权力界限不清、权力滥用与腐败等突出问题。推进政府干预经济行为法治化是破解上述问题的重要路径。为此,我国应采取合理划定干预行为法律界限、严格干预经济行为程序规制、健全干预经济行为立法、落实干预经济行为法律责任及构建干预经济行为绩效评价法律制度等针对性措施,推进政府干预经济行为法治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实中的财政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在理想地发挥着它应有的职能,它不仅会受到政府行为偏差等因素的干扰、影响,而且会因此改变或扭曲其固有的职能。那么分析、考虑现实财政经济问题,制定财政政策等决不能以规范意义上的财政为前提,只能以现实中政府行为制约下的财政为起点。那种将财政与政府行为简单地割裂开,或者把政府和财政视为一种形同精密机器一样的观点,是不利于正确估价财政的地位与作用的,同时也不利于适时而准确地运用这一强大的经济杠杆。比较正确的抉择是,应在分析和确定政府行为偏差等因素对财政职能作用的影响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运用尚能在现实中正常发挥作用的职能。  相似文献   

3.
随着股票市场自由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股票监管的法治化也成为必然趋势。我国股市政府监管仍存在很多缺陷,如监管机构的定位、法律监管的执行、程序化的实现等,影响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改革政府对股票市场的监管体制,推动股票市场政府监管法治化进程,对中国股市、中国证券市场乃至于整个金融体系的改革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政府管理法治化的核心在于政府的依法行政。政府管理中长期形成的传统思维方式、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面临着各种挑战 ,对此 ,应当树立政府管理的职能转变、民主参与、服务行政、诚实守信和权力监督的现代法治理念 ,并应当规范地方立法和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制定 ,理顺行政管理体制 ,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制度 ,提高公务员素质等  相似文献   

5.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不同于其他国家商业银行的特点,使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寻求自身最大限度的发展道路,在笔者看来,应当是金融法治化的道路。只有金融法治化才能为国有商业银行处理与政府及市场的恰当关系提供较为明确的依据,进而为其充分发展打下较为稳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九大强调继续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解决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区域协调发展通常表现为以政府合作为基础的若干行政区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政府合作机制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借鉴西方特别区治理模式,在分析区域政府基本特征、我国设立区域政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从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维度探索区域政府的法治化构建,旨在完善地方政府合作机制,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7.
在高等教育领域存在大量的行政规划行为,但规划的法治化程度不高,制定主体复杂,无行政规划组织法上的相关规定,内容的具体实施效果不佳,在规划的程序、救济方面法律规制缺失。作为一种行政行为,在高等教育这一特殊领域迫切要求其走上法治化轨道,通过法治理念、法治程序,做出科学的行政规划行为。在依法行政、构建法治社会的大背景中,提高高等教育行政规划的法治化程度是解决众多问题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8.
财政投资在实现政府职能、发展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地方政府投资范围问题及现状的分析,结合经济学理论指出其界定的科学理论基础,探索我国财政投资的范围,为政府投资行为给出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财政改革发展新阶段中包含三个依次递进、相互联系的问题: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内涵的把握,二是对现代预算制度的理解,三是对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的审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个重要特征相对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应该是国家财政、公共财政、发展财政、改革财政与涉外财政的统一。现代预算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的重要方面。建立现代预算制度应从坚持"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总体要求,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逐步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清理规范现行重点支出挂钩机制,深化改革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建立政府性债务管理体系以及逐步实施全面规范的预算公开制度等七个方面开展。作为现代预算制度的主要载体,现阶段的政府预算体现为"全口径政府预算",即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共同构成的"四位一体"的复式预算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之间是以利益为核心、以权力的划分为中心的矛盾关系,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只有通过法治化的手段,才能确立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之间的关系,使两者的权力运行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1.
构建法治政府是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关键环节,是建设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核心内容,也是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法治政府的生成遵循着自身特有的规律,法治政府决不是“法治”与“政府”的简单叠加,就实质而言,法治政府是“法治”与“政府”的宪政整合,这一结论是从现代法治的一般面貌、宪政对法治的基本要求以及法治政府的构成要件的关联分析中得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是相统一的,实现二者统一的关键是党要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由党的领导和执政的性质决定的,是党的领导和执政理念的新发展。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条件,是党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保持先进性,巩固执政地位的客观要求。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要体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遵循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3.
推进依法行政 建设行政法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是建设法治社会对各级政府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只有坚持依法行政,才能实现政府职能的法定化,树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新形象.  相似文献   

14.
通过语义分析认为,法治有三层内涵:一是依照法律来运用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二是建立权力对权力的制约机制;三是建立民主监督机制,确保人民的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法治的目标是建立对权力的制约机制。法治的实现途径应当是一种有机式的演化,应当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出发,从微观试验开始,实行上下结合的方式,使法治建设稳步、有序、健康地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5.
十七大关于依法治国的基本思想是: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要求;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推进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处理好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关系,法制建设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系,法治和德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法治是现代政府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的理性选择,它主要通过政府与市场、社会的法律关系框架而展开。契约作为一种理念,在横向层面内含政府、市场和社会主体自由、平等、互惠的价值诉求,在纵向层面也蕴含着政府履行职能、提供公共服务所应有的诚信与责任、秩序和效率的政府人格和施政理念。作为一种方法论,为横向和纵向契约理念结合的法治政府提供了应然性的法治逻辑与和谐社会的实践归宿。  相似文献   

17.
法治及其与德治关系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人类关于法的经验和原理,揭示了法治的含义与构成,法治在西方和非西方地区的历史和实践及其与德治的关系表明,法治之法应有道德性,但法治是现代社会的主流控制模式,是未来中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从法治的角度看 ,由于调解不仅依据法定的授权进行 ,而且按照法律的规定  袁翔珠     开展工作 ,因而它完全符合法治的精神 ;从德治的角度看 ,调解充分体现了道德的感召作用 调 解 的 法 治 与 德 治和劝导作用 ,所以调解是法治与德治的经典结合。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 ,正确适用调解、充分发挥调解的作用就要找准“法”与“德”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9.
法律在双重意义上与道德发生关系。法律的外在道德是指法律的实体目标,法律的内在道德则是指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的方式问题,即一种特殊的、扩大意义上的程序问题。而法律的内在道德(或称法本身的价值)如强制性、明确性、普遍性、稳定性、官方行为与法律规则必须一致等主要原则对道德具有决定性影响。法律的这一特征启示我们在治国实践中,应明确法治相对于德治的前提地位。  相似文献   

20.
将新《预算法》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DID)和空间双重差分(SDID)方法实证检验了财政透明度、预算软约束对纵向财政不平衡的直接和间接作用机制。结果发现:财政透明度对纵向财政不平衡影响的总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均显著为负,且与直接效应相比,间接效应的动态影响更加持久。从空间特征来看,其他省份财政透明度对本省份纵向财政不平衡和预算软约束的影响也显著为负,新《预算法》的实施效果在地理距离相近及经济距离相近的省份间都存在溢出。因此,应当多维度推进财政信息公开,不断提升财政透明度,理顺纵向财政关系,硬化地方政府预算约束,遏制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和过度竞争,打破地方政府对中央财政的救助幻觉,防止纵向财政不平衡程度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