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世界美学不是一元发展的,而是多元并存的。中国美学、西方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各具特色,形态各异,丰富了世界美学的园地。这三大美学形态是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至今仍富有活力,为当代世界美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资源和动力支持。融通三大美学形态,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指导,始终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立足中国美学传统,走美学的民族化道路,同时加强与西方美学的对话与交流,努力实现民族美学观念的更新与发展,这是中国当代美学建构的必然选择和巨大任务。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将是美学多元归家的时代,这种归宗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归于人,归于人学,或回归于人学美学.这一结论的得出不仅是基于申外美学发展的自身趋势,也是基于世纪之交的社会现实对美学的需要.首先,社会发展需要美学关注入的生存世界;其次,人类理性需要美学关注人的意义世界;最后,科技文明主要美学关注人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3.
要保证中国美学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解决中国美学学科的未来建设问题。综观世纪之交中国美学的实际,可以预知21世纪中国美学的学科建设将朝着以下方向迈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仍将是中国美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其地位无可替代;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美学学科体系将真正浮出水面;美学学科建设将更加开放、民主;美学学科建设将以人学为依托,更加关注人的生存;美学学科建设的综合性和创造性将得到有机统一;本体论美学的重构与美育功能的开发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4.
文章简述了中国和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简单对比了中国和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中西传统美学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分野。总体趋势表现为,西方美学以美的方式再现美,中国美学强调得意忘形;西方美学讲究以个性为美,中国美学重视以和为美。  相似文献   

5.
蒋孔阳力图消解、突破西方形而上学主客二分思维方式,以全球化的视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中国传统美学、西方美学,创造性地提出了“美在创造中”、“人是世界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美是自由的形象”等命题,对美的本质以及美的规律、美感、审美范畴等美学基本问题作出了系统的阐释,有力地推动了美学学科基础研究的现代进程,为新实践美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蒋孔阳是一位融人格、生命、学问和美于一体的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被誉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总结形态".历史地评价蒋孔阳美学思想,需要把握学理认知的两个评价维度:世纪中国维度和世界美学维度.亦即在纵向上,看其对20世纪中国美学的贡献;从横向上定位于世界美学舞台上的中国声音.蒋孔阳美学人生的方法论启迪在于:独特的入思方式,厚重的内修之道和求真创新的治学风范.  相似文献   

7.
西方美学是时间性美学,而中国美学是空间性美学;中国哲学不是时间性的——“天不变道亦不变”,而是空间性的,这个空间是天人合一的世界,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气,气流动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天人感应,仁民爱物。西方美学通过审美理解消除时间距离而达到自由,因此是理解论美学;中国美学认为审美是空间性的活动,通过审美同情(感兴论)超越空间距离,达到人与自然的契合(情景交融)以及人与人的和谐(美善相乐),因此中国空间美学是异于西方的同情论美学。在西方后现代主义重返空间性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空间美学为世界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源,也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可望在存在的主体间性和超越性基础上,确立审美超越现实时间和现实空间的性质,消弭时间和空间的分裂,使理解与同情无别,达到审美的自由境界。重建时空一体的美学,才是中国美学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究竞是“中国美学”,抑或“西方美学在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世界美学”。长期以来,西方学界藐视东方美学的存在合理性和价值,而以西方美学为普世化的美学标准。国际美学格局中,东方美学缺乏话语权,本土美学与“世界美学”相背离。从普世化美学的视角来看,“西方美学”是一个泛化概念,而且它本身也只是地域性的本土美学,却并不是代表未来世界美学的参照蓝本。“中国美学”有古典与现代两个形态。在学科体系化和专业化以后的中国现代美学,有五种现代化的向度:科学向度,艺术学向度,生命哲学向度,马克思主义向度以及现象学向度。作为一种审美文化形态,以华夏艺术精神为核心的美学体系,能为世界文化带来与众不同的东方智慧。  相似文献   

9.
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其终极关怀应该是人的存在方式,美学的本质亦应该是使人所追求的自由成为现实,超越对象性存在、实现绝对性存在。但是,纵观中国美学纵向演进的嬗变历程会不无失望地发现,以西方美学为理论奠基并建构起来的中国美学始终与美学的这种终极旨归相疏离。  相似文献   

10.
论钱钟书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的文学批评以"人文"为底蕴,以"游心"为旨趣,以"求真"为品格,以"圆浑"为美境,张扬着舒放自如、鲜活灵动的美学气息。它兼有学理追求与人文关怀,兼具深邃思辨与个性诗情,杂糅严谨庄重与戏谑叛逆,融汇博大厚重与细腻灵动,熔铸着钱钟书独有的精神个体性,体现出对自由、活力、个性、平等、超越等人学及美学精神的求索。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美学方法论的角度 ,以对东西方古典美学艺术本质观的论述为基础 ,结合当前的文艺实践 ,对艺术本质给予了现时代的规定。本文认为 ,西方古典美学和艺术思想的基本特征 ,是以纯哲学和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艺术 ,把艺术规定为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将摹拟、再现、认识看作是艺术的本质特征 ;而中国古典美学则主要是以伦理学与哲学的辩证统一、艺术哲学和艺术心理学相统一的方法观察和研究艺术 ,把情感看作艺术的特质 ,将抒情、写意规定为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东西方古典美学各自在艺术本质问题上的合理性和片面性 ,以及当今东西方艺术发展的趋势 ,说明对艺术本质的思考和探求 ,既不能单纯执着于表现主义 ,也不能固守于理智主义 ,而是应该扬弃其各自的片面性 ,对东西方古典美学的艺术本质观 ,在现时代的规定下进行辩证的综合  相似文献   

12.
“道统”是儒学的核心观念之一,用以表征儒家根本精神的传承统绪。道统作为儒学的深层内核,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儒学的基本概貌和形态。朱熹以“心传”、“心法”为其道统论的主要意涵,构筑了以“道心”与“人心”、“理”与“气”、“天理”与“人欲”为基本特征的“二世界”的哲学;牟宗三则以“心体即性体”、“即存有即活动”释道统,建构了其道德形上学。在“后新儒学”的视域下反思宋明理学空谈理气心性,现代新儒学引向超越绝对的偏失,致力于当代儒学重构时,重归孔子之“道”,确立儒学“新道统”或许应是基础性的理论环节。  相似文献   

13.
在1980年代“美学热”语境中,西学的“现代派”资源契合了思想解放的宏大语境。主体价值的确立、审美感性的彰显、个体的历史反思等等,这些不仅成为西方现代派美学的表征形式,更是成为中国新时期的理论诉求。“萨特热”“尼采热”以及“弗洛伊德热”就构成整个80年代美学维度“译介热”的知识框架。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浪潮作为译介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强大的哲学理念和现代派文学的推动,成为人学思潮中的“亮点”;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通过对主体深层心灵活动的体察、泛性主义的生命欲求和精神世界的症候性分析,呈现出了主观色彩浓厚的美学面貌;“尼采热”的出现构筑了新时期译介活动的另一个热潮,伴随着尼采哲学论争的同时,也是唯意志论哲学和人本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进一步深化和张扬。由此,“译介热”走出了一条从主体话语确立到美学伦理建构的理论谱系,具有文化反思和人性启蒙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宋代理学对美学思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理学对美学的影响是一个独特而深刻的美学思想史现象,它是从思维这一基点上,具体从以下层面上发生的:本体性、心态学、体认方式、思维结构。宋人的审美目光不是专注于外在的形体、状态,而是内在的神理、涵质。审美思维的调整,使得审美的走向出现新变。思维的内敛性,回归师心论,完成了理学-心学-美学的建构。以物观物的体认方式,保持了观照的审视态度,对近代王国维的词美学思想发挥了影响。对耦性、对待性思维结构,保持和形成了审美上良好的平衡状态和张力机制,各种门类美学均有具体、鲜明的表征。理学穷究本体,不囿事象,沾溉美学,则是追寻神理、气韵,不以形似为高,而以神似为尚。理学向经学的告别,以一种新的认知理念和方式体认对象世界,成为理学-美学整合的根本基础,从而产生出新的美学话语。  相似文献   

15.
现代工程需要美,工程美学的出现是时代的要求,是美学发展的历史必然。从现代审美视野看,工程美学应为美学的一个分支,属人文科学的哲学范畴。宇宙和谐论和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论是工程美学的理论基础。工程美学的本质与美学本质一致,工程美学的特性在于它的实用性、科学技术性、环境协调性等。21世纪是网络化信息和数字化时代,是高科技的交叉融合时代。工程美学必将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而快速进步。  相似文献   

16.
赵伟 《东方论坛》2007,(2):75-83
晚明的狂禅思潮,除了思想学术方面与众不同之外,在行为方式方面也展示出了独特性,与他们的思想学说相辉映.这种特立行为方式的背后,昭示了当时思想史背景下的思想史意义,狂禅派人物将禅宗的反抗传统的精神引入他们的学说之中,摆脱程朱理学僵化教条的束缚和限制,反对假道学,追求个人内心的良知和体悟,不以前人的是非为是非.  相似文献   

17.
儒家哲学是由以和合为追求的人道文化、以仁义礼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以内圣外王为标准的君子文化所构成的理论体系,到处充满着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仁民爱物,身任天下、忧患以生,贵和尚中、天人合一,修已安人、义以为上等基本精神和价值观念。儒家哲学围绕人来立论,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8.
艺术学的学科性质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艺术学不等于特殊艺术学或门类艺术学,不同于艺术批评和艺术史。艺术学一开始是作为与心理学美学针锋相对的美学流派出现的,它试图在研究对象上区别于心理学美学,在研究方法上区别于思辨的哲学美学。艺术学并没有实现它所预设的精密科学的目标,与其说它是科学性质的学科,不如说它是哲学性质的学科。艺术学与美学并无实质性区别,必将消失于美学之中或重新成为美学的一个部门。  相似文献   

19.
电影美学的哲学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美学的哲学立场即电影美学本身的哲学性质问题,它首先取决于美学本身的哲学性质,因为西方的很多电影美学流派,一如既往地在追随着西方美学对西方哲学的追随.电影美学的哲学立场是电影本文和电影作品的哲学立场的合理延展.从哲学立场上看待电影美学,主要涉及的问题有:电影美学的哲学品质问题,电影美学中的哲学思维问题,电影美学的哲学观念问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