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日本政府通过实施农业农村整备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环境改善,实现了农业农村综合振兴发展。目前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学习、借鉴日本农业农村整备的成功做法,制定和完善新农村建设相关法律政策,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参与,完善新农村建设内容,增强农村灾害防治和资源环境保护能力,研究建立新农村建设评价制度,对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是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也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当务之急是抓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根本之策是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西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关键之举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农村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及成因,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民素质教育,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合理规范制度及其创新等一系列促进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对推进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实现西部农村现代化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进程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建设和谐社会的全局。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入手,探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政策取向,实证分析了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特别加以关注的诸如农民增收途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能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姜孝亮 《金陵瞭望》2011,(18):43-44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一项有效措施.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一种有效形式。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也指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相似文献   

5.
沈金明 《中南论坛》2007,2(3):50-53,59
本文从吴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以及吴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和做法两个方面着手,最后提出了以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壮大村级经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改善农村环境、协调推进各项建设七个方面来进一步推进吴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农民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宏观制度因素是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内生变量,是制约农民收入水平的瓶颈。制度有效供给不足严重影响着农民增收。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积极推进宏观制度创新,是实现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已在全国普遍推进,从中国农村的现状看,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从改革现行农村经济体制入手,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苏州市吴中区积极推行以农村土地有效流转为主要内容的"股田合作制"改革,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农民增收为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于发展经济,富裕农民。我们务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江西实际出发,积极推进农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创造农民转移就业的良好制度环境,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速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通过减少农民,促进农民增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农业结构调整,农业自身发展,农村面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农民外出务工和国家财税政策调整等都是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甘肃省农民增收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应将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甘肃省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之一,与工业强省地位并列。甘肃省农民增加收入要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劳务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素质,有序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0.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力量,然而没有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新农村将是一句空话.作为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农村职业教育必须根据当前农民增收的需要,调整优化农村职教资源,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立足当地实际办特色职业教育,开展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并着手构建农村职教服务平台,为农民增收服务.  相似文献   

11.
农村改革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收入的增长速度趋缓,且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农民收入的不平衡性也在连年加剧。以晋城市农民收入增长状况为例,详尽分析了农民收入构成变化、不同县域间农民收入差别以及农民收入增长趋势,力求从中探索出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内在规律。从调整优化农村社会经济结构、推行农业产业化、乡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减负节本、科教兴农等方面寻求农民增收的实质性突破,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来自于农民非农化的需求,来自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拉力,也来自于农业产业化的驱动。然而这些力量发挥的基础在于农民对土地的支配权利。目前“集体所有、农户经营”的土地制度,由于农民土地产权不完整,不仅使得农村土地难以流转从而限制了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也阻碍了现代农业制度的建立和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文章认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改革方向是废除目前的集体所有形式,还权利于农民,这是符合农民需要、收益最显著而成本相对最小的制度变革途径,是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基础。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质是要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村在加速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与城市共同协调发展,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等值不同质的现代生活。以等值不同质为取向增进农民福祉,是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树立大资源观,以增量资源为杠杆激活存量资源,构建平等、互动、共福的新型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维度:增进农民福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三农”问题在现代化进程关键时期的凸显,引发了我们对中国现代化战略、城市化战略的反思和警醒。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念观照下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是新的历史阶段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选择。重提“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简单的“旧瓶装新酒”,而是重在实实在在地增加“新酒”的份量和提高“新酒”的质量。本文试图通过学习领会胡锦涛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讲话精神,以新的视角,从农民幸福感分析入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是增进农民福祉,让农民享有中国特色的“等值不同质”的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15.
从把握中央精神实质、反思国内外农村发展经验和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局等3个方面分析探讨了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定位问题。认为,准确定位要根据中央的精神实质,把握好世界现代化发展过程城乡演变的基本规律和我国城乡发展的特殊性、全国的共性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特点及其建设全局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局和持续发展的高度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矛盾,加大外力推动促进内源发展,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综合发展,增进农民福祉。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成为全党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当前农民增收困难产生和解决都和政治有着不解之缘:城乡壁垒二元结构,乡镇机构臃肿而工作效率低下,乡村政治文明建设滞后,农民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某些领导干部未能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等是农民增收困难的真实原因。为此,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对以上造成当前农民增收困难的几方面进行改革,打造农民增收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新形势下培育和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培育和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而农村消费需求无疑具有巨大的潜力。由于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发育不健全、消费环境不好等原因,制约了农村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在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要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村消费市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转变农民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等途径培育和扩大农村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8.
以改善基础设施、加大社会投入、促进增收增效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金融发展的配合。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完善金融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强化金融服务、切实解决金融支农不足的问题已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客观要求和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农民增收视野下政校合作科技支农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目标,是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其物质基础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政校合作科技支农的实践探索和农民增收、高职发展的初步成效为例,不仅指出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合作支农机制的形式内容,而且进一步分析形成这一机制的内在根据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