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百姓生活》2014,(6):5-7
引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巨大社会变革及经济发展,作为"社会细胞"的中国家庭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家庭呈现出5大变化: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家庭类型多样化、家庭关系松散化、家庭功能有所弱化。相对固定聚居的大家庭形态趋于解体,越来越多的新家庭形态出现,由此也带来了不同的新人群:独生子女、失独父母、丁克族、单亲母亲、单亲子女、不婚族。这些新家庭形态也导致出现不同于以往的各种新观念,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价值观冲突明显,家庭代际呈现新的对话、磨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通过建立典型相关模型,对我国城镇住房状况与人口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住房状况受人口状况因子影响较大,其中性别比和人口年均增长率对自有住房拥有率有反向影响,平均家庭户规模对自有住房拥有率有正向影响;专科以上学历在校生人数作为唯一影响因子对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同样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我国2000年"五普"抽样数据,按照户口、迁移状况将城镇家庭分类,并对其家庭住房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户口性质、迁移时间和距离是影响中国城镇家庭住房状况的重要因素。这与市场经济国家相似,也反映了转型期中国的独特性,即户籍制度对家庭住房状况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但我国早期户籍与住房制度以及城乡分割二元金融制度却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较大障碍。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定居,其消费能力逐渐增强,消费结构逐渐升级,创造的巨大内需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双循环”格局的构建。通过构建Probit以及IV Probit模型深入考察农业转移人口住房实现模式、购房意愿、购房融资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对于住房实现模式而言,户主为第三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家庭拥有自有住房的可能性较低,同时对应的住房实现模式主要为租赁,但这一群体具有更高的购房需求。(2)个人特征与家庭特征均会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家庭的住房实现模式及购房融资行为,城市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经济资本以及社会资本的积累均对农业转移人口家庭自有住房、购房意愿以及购房融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土地资源禀赋有助于增加农业转移人口财产性收入,降低市民化成本,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购房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社会保障覆盖能够显著增强农业转移人口的购房意愿与住房融资意愿。为此,必须加大住房消费金融支持力度,弱化农业转移人口住房融资约束,同时应扩大住房保障覆盖范围,提高农业转移人口收入水平,从而增强其住房支付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关系.随机选取津京地区4所高校417名本科生,使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和自编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不同的家庭功能状况、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类型之间,生命价值观各维度得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01);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生命价值观各维度间均见到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消极生命价值观(消极生命态度,生命无归属感)呈显著性负相关;与积极生命价值观(积极生命态度,追求生命意义)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P<0.001).因此,不同亲密度和适应性类型家庭的大学生存在生命价值观的差异,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形成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对家庭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 ,在改革开放的巨大革新力的影响下 ,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反映在家庭结构上 ,表现为家庭类型多样化 ,家庭规模小型化 ,家庭职能新发展 ,家庭关系与家庭观念新型化。改革开放对家庭生活的巨大分化与整合给家庭两性构成造成一系列困扰。家庭结构在改革开放中的变化与冲突 ,预示了新世纪家庭结构的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使原始的抵押贷款形式从投资者与标的物之间的直接物权关系,转化为新的债权关系,具有提高住房抵押贷款的变现能力,优化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等诸多优点。而加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防范以保证证券化的健康推进意义更加重大。本文在研究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住房抵押风险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中的风险状况,提出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风险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8.
分析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影响因素是制定合适政策、持续释放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前提,而中国区域间的显著差异为此提供了极好的数据平台.在两步骤分析框架下的实证检验表明:中国各省级区域的住房支付能力存在显著且持续扩大的差异;在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中,住房价格、贷款利率水平、家庭非住房消费比例与居民住房支付能力负相关,家庭收入、家庭储蓄、住房公积金缴存额与住房支付能力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并构建logit模型,分析了中国居民家庭收入对住房租购和类别选择的影响。二元logit模型和多元logit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收入对居民家庭住房租购选择和住房类别选择均存在显著影响。其中,与西部相比,东部家庭收入的提高对其买房概率存在更大影响。与此同时,收入的提高会使中西部家庭提高选择更大户型住宅的可能性,而东部家庭则更倾向于大户型住宅。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测度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房价收入比、住房可支付性指数和剩余收入法的不同适用性,对中国城镇居民的住房可支付能力及其时序变动、区域差异和收入阶层差异进行了测度与比较.结果表明,最低收入和低收入阶层的收入能力无法在住房市场中实现其住房需求;中等收入及以下各阶层住房支付能力呈下降趋势,且区域差异持续扩大;中国城镇住房供应结构不尽合理,各收入阶层与相应住房类型匹配性不完善,中低收入阶层城镇居民面临着较严重的住房压力.  相似文献   

11.
从人口结构的广义视角回顾其对住房需求影响的研究进展,国外的研究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深度上都领先于国内,国内的研究定性分析居多,定量分析还需加强。以往学者的实证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年龄结构、家庭结构、城乡结构对住房需求的影响,且主要集中在对住房需求数量的影响,几乎没有涉及对住房结构的影响。因此,未来应加强人口结构中其他结构对住房需求的影响,并且拓展人口结构对住房结构的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12.
公共租赁住房(下文简称"公租房")是满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的社会保障性住房。文章对公租房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大难题——资金来源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分析涉及公租房建设的各行为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找出优化其预期行为的最优均衡,然后根据达到该最优均衡所需的条件设计出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各行为主体可能作出的理性决策引导至有利民生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城镇住房保障规模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镇住房保障规模既受住房保障需要范围的影响,又受政府供给能力的约束.城镇住房保障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消费支出、商品房市场价格、居民人均使用面积、住房自有率、城市化率、住宅用地年供应量和房地产开发投资量等,将这些影响因素分别与住房保障量或应受保障家庭比例之间做实证相关分析或理想值的模拟分析,可得到部分有意义的结果.其政策含义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水平,政府可对上述指标作政策性的适度调控,使城镇保障型住房的供应量努力保持供需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4.
为厘清房价与产业结构、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互动关系,判断三者关系中所蕴含的矛盾、问题,构建了一个基于2001—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的PVAR模型。通过该模型的估计、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发现:从全国总体情况来看,房价有利于提升产业结构层次,但也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后者又会对房价和产业结构升级产生负面作用;在东部地区,房价和产业结构层次之间呈相互的正向促进关系,房价上涨也能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不过东部产业结构的升级又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中部地区,房价上涨会降低产业结构层次并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又会对房价带来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在西部地区,房价上涨有利于提高产业结构层次,但其幅度相对不足,进一步地,西部产业结构的升级却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又会直接抑制产业结构层次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二战结束后,为解决严重的住房短缺问题,各国普遍把加快住房建设作为主要政策目标,重视公共住房建设.1950年到1970年前后是发达国家历史上住房建设规模最大的时期.1970年前后,随着主要发达国家户均住房达到1.0套左右,各国住房市场从供不应求进入供求基本平衡的新阶段,新建住房规模开始下降,公共住房政策开始转型,住房政策目标更加重视提升居住品质.1985年后,不同发达国家之间住房市场的差异性开始增大,一些国家还出现了房地产泡沫.发达国家住房市场发展历程表明:理清住房市场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阶段是准确判断市场形势的前提和基础,要根据住房市场发展阶段适时调整住房政策目标,重视从长期、系统的角度解决住房市场短期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将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模型)用于住房市场需求结构分析,引入住房基本需求和住房超额需求的概念和分析方法,以西安市为例进行研究发现:西安市城镇居民的住房消费表现为改善性的追求居住舒适、豪华以及投资、投机性的超额需求占很大的比例;认为目前中国的住房市场结构必须以分析住房作为基本居住需要的基本需求的满足情况与其超额需求的发展状况,及其相互的比例;从西安市的住房需求结构透视全国的情况,认为中国城镇居民将住房价为投资品对房价上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对此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产权认知是农民对宅基地经济价值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安徽省6县1413个农户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除了对宅基地继承权认知方面与现行法律规定保持一致性外,农民在对基地所有权、处置权和抵押权方面的认知均有较大差异,且与现有法律规定有一定程度的相悖。对人口特征与产权认知关系进行分析后发现,距离城镇越近的农户中,持有宅基地私人所有、可自由交易、可以抵押和不可抵押观念的比例越大;户主年龄越小,持有宅基地私人所有、可自由交易和不可抵押观念的比例越大;工作地点距离家乡越远的农户中,持有宅基地私人所有、可自由交易和不可以抵押观念的比例越大。最后提出应进一步加大对宅基地产权制度的宣传力度,加快对农民宅基地产权的确认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住宅私有化进程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住宅制度经过多年的改革,今已形成了以住宅私有化为主体,多种住宅所有权形式并存的基本格局。其深远的社会影响在住宅私有化所经历的曲折与复杂的过程中即已体现出来。住宅制度的改革不仅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观念,而且还影响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进程。因此,从法律制度的视角全面回顾与总结我国住宅私有化的进程,有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我国住宅私有制度理性回归的必然性及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地发挥住房保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需要从规范性角度探讨两者的内在联系。马克思的第一需要理论、福利经济学、政府干预理论和“第三条道路”的主张,为住房保障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住房保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能够通过影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二次分配和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得以实现。不同的住房保障政策调节收入分配的效果不尽相同,我国需要在保障形式、配租方式、保障标准和规划建设等方面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减少和消除家庭暴力及保护受害人的目的,立法者应当对下列基本问题作出明确认定与释明:家庭暴力的区分界线与类型、主体与空间范围,公权力干预家庭暴力的正当性和可行性及干预原则,家庭暴力防治法的性质、立法模式。家庭暴力通常是指发生在亲属之间的较严重不当对待行为,提议引入"关联人"概念,将具有特定亲密关系人之间发生的暴力纳入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是有边界的,按一个理性人的判断,能够区分家庭暴力与家庭成员处理矛盾的合理行为之界线。为保护个体的人权,及时制止家庭暴力,公权力责无旁贷。家庭暴力防治法应明确积极干预、程序正当等原则。为克服现行法因欠缺防范家庭暴力和救助受害人的具体措施而难有成效之局限,我国应借鉴域外相关立法经验,制定单独的、综合性的家庭暴力防治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