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道互补"既体现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现象,亦体现为一种生活实景.道为宇宙万有之本根、宇宙生命之原质,以及个体以道的践履为通达其生命价值之终极境域的观念,这些均为儒、道两家所共有.儒、道两家之相异的根本点,则在于儒家在将道确认为存在之本体的同时,又将它确认为道德的本体,故生命价值必借道德践履才能充分实现;而道家则将道还原为生命本身,故唯有向自然生命之本真状态的回归才可能是通达于道的真正途径.但亦正因此故,儒、道两家遂开辟出了既具有本质同一性而又具有实践差异性的两种不同的生活世界与价值世界.  相似文献   

2.
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汉魏以后的哲学,势必涉及儒、释、道三家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本文仅对三家之联结点作一尝试性探讨。所谓儒、释、道三家,系指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三大学派。其中,儒、道二家皆创立于先秦,释家则乃自后汉之初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始有之。从此,儒、道、释三家并立,成为我国古代哲学舞台上的三个主角。毫无疑问,儒、道、释这三个主角之所以能够在同一舞台上表演,并在发展中趋于合流,就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当然包括三者之间互相贯通的关系。本文所谓的“联结点”,正是指其相通之处而言的。我们说儒、释、道本来就存在着相通之处,这当然是指在它们的创始人的学说中就已内在地包含了某种相通的思想。这种相通的思想体现在他们所提  相似文献   

3.
先秦诸子百家的和谐法律思想及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先秦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诸子百家思想活跃,学术上一片繁荣。尤其是儒、墨、道、法四家,他们的法律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和谐理念,其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和德法并行的治国方略,凸现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推动和借鉴作用;而在学术上,他们之间既相互争斗,又相互影响,从而促进了法律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及管子学派根据当时礼坏乐崩、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的社会实情,提出了德法并重的治国思想.<管子>认为德是治理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包括礼、义、廉、耻、仁等众多道德范畴,又具有道德、品行、施惠于民等具体含义.<管子>对德、法两者关系的处理,既不像儒家那样重德轻法,也不像法家那样重法轻德,而是提出了德、法并重的思想.它既吸收了儒、法两家治世的长处,又克服了两家的短处,因此才有德法并重思想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李斯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其政治思想及实践对秦朝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李斯的政治思想体现出法儒并存、以法为主与法儒互补的理论内涵,适应了秦汉时期新的君主专制政治的历史发展,构建起一个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功利性的思想体系。李斯对法、儒政治思想都有着深入地汲取,但从其政治实践看,这两种思想因素之间既有矛盾、冲突的一面,也存在着互补、融合的另一面,形成其政治思想的内在的双重性。李斯是秦汉时期法、儒相结合的新型政治官僚的先驱,其政治思想折射出这一时期新的君主专制政治模式的初期的探索与发展,因此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屈原“美政”社会理想与儒、法两家思想关系入手,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屈原社会理想的性质、内容和意义,指出“美政”的主旨在于以先王盛世为蓝本,恢复领主贵族制度的秩序之“礼”。这种思想具有鲜明的儒家色彩,而与法家则是基本对立的。文中还揭示了这一主旨与其社会批判精神的内在联系,及其倡导廉洁政治、主张举贤授能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孔老异路与儒道互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差异代表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不同路向,并最终形成了儒道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奠定了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儒道互补在历史上经历了战国和宋明两次高潮,在宋明以后的儒释道三家并立互补的文化结构中,儒道互补实居于更基础的地位。早期的儒道互补是真正的双向互补,后来由于儒家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儒道互补事实上主要是以道补儒,具体的内容则有两端──补儒学之缺和补儒学之偏。儒道互补使中国的文化结构趋于自我完善,也使得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趋于完整和艺术化,在心态上和行为上都具有良好的分寸感和平衡感。离开了儒道互补,就无从把握和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和特质。  相似文献   

8.
在法学界关于“人治”与“法治”的讨论中,有些同志认为,我国古代的儒法两家分别是人治与法治主张的代表,儒法斗争反映了人治与法治两种统治方法的对立,这种对立贯穿于古今历史,一直影响到今天的政治生活。我以为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9.
《十一家注孙子》汇集了自魏武帝曹操至北宋张预等十一位注家对于《孙子》的注解。关于治国之道 ,孙子与儒家的思想多有相通之处 ,同时又各有侧重、各有特点。这十一位注家在注释《孙子》过程中 ,既阐发了孙子的原意 ,又融合了诸多儒家的思想观念 ,体现出“以儒释兵”、“兵儒整合”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0.
前段时期,我在《四川大学学报》一九八○年第四期中看过罗世烈同志的论文《封建专制主义不是孔孟之道》。该文认为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渊源不是来自孔孟之道,而是来自由韩非集其大成的法家学说。这个观点我基本上是同意的,并承认罗文作了正本清源的工作,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但是罗文对儒法两家政治思想的评价,有讲得过于绝对的地方,给人的印象是:似乎儒家尽讲民主,唯有法家才讲专制;在中国奴隶社会中,奴隶主阶级及其上层统治的帝王,实行的是民主体制,到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进入封建社会后,才出现专制政体。这种描述,我认为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因此我写出《实事求是评价先秦儒法两家思想》一文,提出质疑意见。后来,我又看到罗世烈同志对拙文的答复:《如何认识儒法两家的思想》,认为我对他的文章产生了误解,又重申了他的观点,并对拙文进行了驳难。为了弄清楚中国历史上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政治体制上的变化,以及如何正确评价先秦儒法两家的政治思想,这些问题我认为还可以继续深入讨论。因此我不揣浅陋,续草此文,再一次向世烈同志请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