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首先采用Delphi法和AHP法建立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为例,运用问卷调查和模糊分析法评价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旅游扶贫绩效。评价结果表明:旅游产业的扶贫经济绩效非常显著,扶贫社会绩效比较显著,扶贫生态绩效处于一般水平,但总体的扶贫绩效非常显著,最后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旅游扶贫已成为民族地区一种全新、高效的扶贫方式,科学评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效益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基于AHP-熵权法,遵循全面性与典型性、目标一致性及科学实用性原则等,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保及精神文化等4个效益维度构建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效益评估体系,进而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对各指标进行主、客观组合权重确定,并运用综合指数法实现效益综合测度,最后,从评估指标权重及效益评价得分2个角度进行系统剖析。这不仅科学衡量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诊断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对策建议,以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效益。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出精准扶贫绩效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从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对湖南省武陵山片区精准扶贫绩效水平进行评价,同时从政府投入能力、个体参与能力和地方产业发展能力三方面构建指标,对精准扶贫绩效时空变化进行影响因素分析.运用组合权重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加权求和法得出各贫困县(市、区)精准扶贫绩效,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对精准扶贫绩效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研究期间,各贫困县(市、区)精准扶贫绩效得到一定程度的增长,精准扶贫绩效各影响因子间交互作用,不存在孤立作用的现象,影响因子的综合作用对精准扶贫绩效的影响超过单因子作用.湖南省武陵山片区精准扶贫绩效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绩效区域间差距较大,社会绩效在逐步缩小,环境绩效整体是西部高于东部,综合绩效得分最高的为武陵源区、鹤城区与冷水江市,而湘西自治州区域内的精准扶贫绩效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出精准扶贫绩效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从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对湖南省武陵山片区精准扶贫绩效水平进行评价,同时从政府投入能力、个体参与能力和地方产业发展能力三方面构建指标,对精准扶贫绩效时空变化进行影响因素分析.运用组合权重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加权求和法得出各贫困县(市、区)精准扶贫绩效,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对精准扶贫绩效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研究期间,各贫困县(市、区)精准扶贫绩效得到一定程度的增长,精准扶贫绩效各影响因子间交互作用,不存在孤立作用的现象,影响因子的综合作用对精准扶贫绩效的影响超过单因子作用.湖南省武陵山片区精准扶贫绩效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绩效区域间差距较大,社会绩效在逐步缩小,环境绩效整体是西部高于东部,综合绩效得分最高的为武陵源区、鹤城区与冷水江市,而湘西自治州区域内的精准扶贫绩效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5.
旅游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在提升贫困人口参与能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实现2020年脱贫目标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文章在对现有旅游扶贫成效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构建旅游产业扶贫绩效评价体系,并以南太行山区辉县市为例,在绩效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的协调度,测算了辉县市旅游扶贫绩效协调度,并提出了实现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如何选择乡村旅游企业的组织形式,更好地实现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以不同组织形式的乡村旅游企业绩效分析为基础,在充分考虑乡村社会文化特征与企业组织形式互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各类乡村旅游地不同项目类型的企业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7.
基于河南省滑县问卷调研数据,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维度建立耕地流转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法(FCE)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户自发、集体主导、市场参与三种耕地流转模式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从单一绩效来看,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的评分排序同为“市场参与模式>集体主导模式>农户自发模式”,生态绩效评分排序为“农户自发模式>市场参与模式>集体主导模式”;综合绩效评价的评分排序与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的评分排序相同;市场参与模式除生态绩效外,绩效优势明显,集体主导模式次之,农户自发模式除生态绩效占优势外,整体绩效落后。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民族村寨作为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单元,对民族村寨的振兴需要城乡、产业、文化、生态环境、基层治理等多方面的有机融合。以阿坝州为考察对象,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以社区参与为研究理论,在充分调查当地旅游与扶贫及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的基础上,运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旅游、扶贫、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促进居民增收与经济增长的微观影响机理。旅游发展与环境有紧密的共生性,当地的旅游生态化建设要将保护生态环境贯穿始终以及民族社区居民要积极的参与。提出要转变旅游发展理念,建立农村旅游合作社,建立当地居民旅游资源入股企业的新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旅游+"培养新兴业态,融合传统农牧业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寻求民族地区旅游与环境一体化共生的实现途径,才是实现农牧民增收脱贫,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经营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性为依托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乡村旅游在河西走廊刚刚起步,存在着规划认识不到位、地区分布散乱、项目形式单一、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据此,开发河西绿洲乡村旅游要以“求异”——创新产品,多层次、多样化为主要战略;以“存同”——坚持可持续发展为理论指导,保证河西绿洲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促进该区乡村旅游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
旅游对扶贫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为旅游打破贫困地区生态文化资源丰富与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两难悖论,给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带来收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和岗位,带去消费,提高当地人口素质,突破贫困、人口、资源恶性循环等方面。旅游扶贫的减贫效应,主要包括经济减贫效应、社会减贫效应、生态减贫效应和文化减贫效应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