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城市边缘社区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新出现的社区类型,属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汇地带。它既接受城市的辐射带 动,又保留农村的部分特点,具有居民人群结构复杂、社区性质亦城亦乡、居民利益矛盾突出等特征。当前,要优化城 市边缘社区的治理,实现城市边缘社区向成熟的城市社区的转变,面临着社区治理机制不完善的制度困境、社区居民 自治意识淡薄的动力困境、社区治理队伍素质不高的能力困境、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程度较低的资源困境等问题。 要解决当前城市边缘社区治理的多重困境,就必须积极研究和探寻科学有效的城市边缘社区治理对策,通过逐步完善 社区治理体制、优化社区治理队伍整体素质、培育社区精神等措施,推进城市边缘社区治理体制机制的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2.
社区党建是党建的重要阵地,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平台,将社区党建与社区治理有机结合是新时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前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成效突出,问题亦不可忽视。党组织"主心骨"作用在社区深化,理念、能力与组织体系三方优化筑牢社区党建根基;党建嵌入社区治理,治理平台、治理机制与治理方式多维创新巩固社区治理体系。党组织身份认知困境、居委会职责冲突困境、社区党建治理合力困境是亟待解决的难题。解决这些问题要求从社区治理格局多元主体出发进行路径探索,把党的各项优势与社区治理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3.
社会组织嵌入社区治理成为社区治理现代化的热点议题。在探索社区治理的制度选择过程中,从多中心治理模式到合作治理模式再到公民治理模式,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话语权增强,行政力量对社区治理的控制程度逐渐减弱,这是社区治理过程中制度选择的帕累托改进。由于社区的异质化和碎片化特点,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诸多制度困境,“名实分离”问题以及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约束问题严重遏制了社会组织进一步发展。社会组织发展不平衡、服务能力不足和服务机制不健全等现实问题也影响了社区居民的受益水平,因此创新社会组织发展的体制机制就成为大势所趋。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过程就是构建社区契约和形成价值理念共同体的过程, 在此期间政府的引导作用不能完全淡出,需要通过“政府购买+ 政社合作”的方式展开社区综合服务,与此同时还要创新机制拓展社区活动空间。社区组织发展的制度创新有利于社会资本建构,社区居民可在非完全信息动态中放大循环累积效应,从而增加社会资本存量的积累速度。  相似文献   

4.
我国社区发展经历了30年的快速转轨过程,在由量变的积累到质变的实现过程中出现了三种典型困境:制度适应困境、新老社区的管理困境以及社区自治与参与的行动困境。这些困境反映了民众需求与社区旧秩序之间的矛盾,导致基层社区的失序以及无序。新时期社区治理实现转型的核心是社区自主性与现代性的发展,它是基层社会治理新秩序的生成过程。这个新秩序的构建应从三个方面着眼,即社区治理的权力秩序、参与秩序以及服务秩序。这三种秩序构建涵盖了社区生活的主要内容,有助于社区发展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相似文献   

5.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方式,其建立与存在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制度的设计抑或是立法技术层面,它是一种社会政策、刑事政策的体现。其运行与存在必须有相关的环境,包括软件环境与硬件环境予以保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区矫正环境尚存在诸多问题。而要想建立起成熟的社区矫正制度,就要审视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弥补这些不足。  相似文献   

6.
冲突、困境、反思:社区治理基本主体与公民社会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社区治理基本主体结构中,不仅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的关系是社会矛盾与冲突的聚焦所在,而且同属居民自治组织的业主委员会与居委会之间的磨擦和纠纷也风生云起.从业主委员会而论,存在着业主大会召开难,业主委员会筹建难、正常运作难、司法维权难等"五大难"问题.从物业公司而言,不仅有服务质量与态度皆差的问题,而且其问题之多,已被报刊等媒体称之为"泛滥成灾"、"触目惊心"、"混乱不堪".调查显示上海有九成业主既不满业主委员会现状,更不满物业管理.从居委会来看,其组织的职业化、科层化、行政化趋向,不仅使自身应具有的自治功能难以展现,而且作为行政权力代理人的"错位"角色,也使社区治理与民主发展的组织载体陷入紧张与不协调的困境.而在现实体制下的一些政府部门,在反映城市基层社会权力深层秩序的博弈中,行政强权始终是公民社会构建严重滞后的症结与"瓶颈".通过对近年来上海市社区治理基本结构中存在的矛盾、冲突与困境的经验研究和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前社区治理由于受到市场话语权和制度性因素的结构性约束,政府追求社会治理的理想目标与现实体制与制度的张力存在冲突,这使社区建设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当下社区治理不仅存在驱动力不足的困境,而且更重要的是应变革路径,必须对社区治理的基层主体进行制度配套、体制改革、结构调整、机制创新、资源整合以及角色与功能重新定位,必须对制度、机制和观念层面有实质性突破与创新,否则社区治理实践的前景将充满变数.  相似文献   

7.
我国台湾地区社改运动与内地社区再造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受再造理论的影响,我国台湾地区的社改运动推进了社区制度的诱致性变迁,取得了良好的制度绩效.在这一诱致性变迁中,社区公众是推动社区制度变迁的行动主体,政府是社区制度变迁的利益诱导者.台湾地区社改运动的制度变迁路径为内地的社区建设提供了启示.当前内地的社区建设面临着制度需求与供给的非均衡性以及路径偏差等制度困境,推进社区再造、构建和谐社区是突破社区建设制度困境的根本路径.社区再造必须坚持顾客导向等原则,遵循社区问题诊断与绩效评估等基本程序,促进社区治理的理念创新,推进社区形象再造、社区公民再造、社区流程再造和社区制度再造,以此实现社区的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分化性社会格局下,社区治理需要改变目前社区无权状态,而当下城市社区公益创投活动是实践这一需要的新探索。在城市社区公益创投活动中,制度赋权、社区赋权与增能技术良性互动、相互交织。其中,制度赋权为社区公益组织发展提供了合法性环境、社区赋权提升了社区社会资本、增能技术使居民的参与更加趋向理性化,他们共同肩负改善社区治理结构微环境、培育基层社会自主性意识萌发的重任,是我国当下社区治理转型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易地扶贫搬迁即将全面进入工作目标为“稳得住”“可致富”“能发展”的后搬迁时代,工作目标的达致依赖长效减贫机制的建构。从社区营造视角并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地方实践中的典型案例,研究认为通过社区营造推动移民安置社区从过渡型逐渐转变为发展共同体,是实现搬迁户长效减贫的可行路径。具言之,移民安置社区营造聚焦在三个层面:社区主体层面,营造社区多元主体并促进其积极参与社区发展与贫困治理,从而激发社区内部的组织化减贫动力;社会空间层面,营造制度空间、公共空间、生计空间等多维空间,在社区秩序、社会交往和保护性生计的营造中促进移民的社区融入与生计安全;社会关联层面,营造紧密利益关联并借助具体社会关系的“传帮带”,促进移民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通过“社区主体 社会空间 社会关联”三位一体的社区营造,移民安置社区的发展导向不仅是一种强化社区移民之间社会和心理联结的生活共同体,更是一种融入共同性的经济发展与能力建设的发展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当前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面临松散的社会空间环境难以自发形成,党建引领是社会空间再生产的关键载体。以C市F社区更新为案例,以基层党组织重构社会空间为着眼点,致力呈现“基层党组织引领”与“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之间的过程机制。研究表明,在松散的社会空间环境中,基层党组织经由共建层面的“组织整合”、共治层面的“利益整合”和共享层面的“价值整合”三重尺度重构机制,塑造了一个治理主体紧密联结、情感信任高度凝聚、集体行动有机团结的社会空间环境。其实质是基层党组织主动融入社区治理,通过强化和拓展社区治理能力促进社区空间再平衡,进而实现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过程,党组织也依托基层社会实现组织拓展与权威塑造。  相似文献   

11.
美学本体论问题的发展态势在美学史上经历了“正-反-合”三个阶段,即经由以“客观论”和“主观论”为主流的两个阶段之后,最终走向符合美学特殊性的“主客二元合一论”阶段。美学本体论之所以走向这样的终极形态,根本原因在于美学的原始根基乃是“感性学”。明辨美学本体论问题的特殊性状与发展走向,对于深入全面地探讨美学史和美学理论中的诸多问题,特别是探讨当前美学理论形态逐渐从“本体论美学”向“存在论美学”转型的问题,都很有必要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宗教人类学的研究对象经历了由神灵思想→社会、文化象征→内心、主观感验的探讨过程,即由神学本体论→社会、文化本体论→人性本体论的研究趋线和脉络.赋有主观能动的主体自我与间性之身心互动的体验方法,是内心信仰的人类学研究的适合路径,阈限的反结构是其验证.  相似文献   

13.
技术的价值即技术在与主体和客体及主客体所在环境系统的相互关系中所产生的效应。技术价值的实现即技术产品的使用与消费,是完整的技术价值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技术价值的实现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的社会进驻,这是技术价值实现的条件;二是技术的社会表达,这是技术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HTK〗为了从共生视角哲学阐述人类社会的历史生存和发展,提出并探讨了共生哲学的共生存在论、共生价值论、共生伦理学、共生发展观等基本范畴和理论体系。分析认为,共生存在论主要是以共生关系为本体的共生哲学本体论;共生价值论追求主体间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共生伦理学包括共生正义和共生责任两大观念,实现社会福利的提升;共生发展观主要包括共生关系的改善、共生秩序的改良和共生结构的优化等内容,实现各种和各个层面的文明共生发展;面对当下的时代困境和文明危机,基于共生视角重新审视哲学中的主体性、价值论、伦理学和发展观等问题而提出的共生哲学,为思考社会现象和问题提出了独特视角和分析维度。  相似文献   

15.
佛学本体论的逻辑起点不是依托于一元性本体,而是植根于"心物浑融"或者说"主客观统一"的二元合一关系中.佛学本体论的基石是"缘起说".佛教缘起说中最基本的几种缘起观如印度佛教的业感缘起、中道缘起、阿赖耶识缘起和中国佛教的真如缘起、法界缘起等,实际上都是讲心物二元的并生共起也即和合关系.佛学本体论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特殊性状,主要是因为佛教乃是一种特别强调"感性"的宗教,整个佛学体系都是以"感性"为原始根基,佛教也因此具有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相似文献   

16.
经济本体论将经济与伦理的辩证矛盾关系理解为简单的决定关系,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宰,伦理、道德和道德教育作为被经济基础"自然"决定的上层建筑,在当前的社会发展战略中被消解。经济本体论是导致我国道德教育危机的重要原因。伦理和道德教育对于建构合理的社会秩序,维护人类社会的绵延,以及确立个体内在的生命秩序,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实践本体论的关系性与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践本体论是以自然本体论作为不言自明的前提的社会本体论,即阐明人类及其社会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是社会实践的存在论。实践美学以实践本体论为本体论基础,把实践美学推进到新的阶段。实践是一种关系性哲学范畴,它超越了传统哲学和美学的形而上学视野,消解了主体和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主体和客体、主体和主体、客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之中探讨美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使得美学成为了关于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科学,在人对现实审美关系之中来把握美和审美,因此,美和审美就是在社会实践之中生成的关系属性和价值属性以及自由创造。实践的关系性也就是 “间性”,但是,它全面地包括“主客体间性”、“主体间性”、“客体间性”,它们全面地生成着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及其审美。  相似文献   

18.
社区保障功能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区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独特的地位。社区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障及其服务社会化的基础。社区保障具有社区服务、社区安全等现时保障功能和社区社会保障对象管理、社会保障信息服务、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社区自组织保障等潜在保障功能。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社区保障现状,探究建立社区保障服务体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察和分析了黑龙江省一个嵌入型林业社区的历史,认为这样的林业社区在其各个历史时期对森林资源的开发与破坏都与其社区特性有关,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相关的环境问题,必须从社会林业的角度出发,认真解决好此类林区的社区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对不同风格不同时期作品进行分析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分析对象与分析目的选择相应的分析方法,并将各种分析方法合理进行单一与综合、局部与整体、吞体与外延的运用。从不同的分析角度认识作品的内在组织逻辑、认知作曲家的个性创作技法,进而结合作品产生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思潮以及作曲家的生存状态、情感内涵等因素,可以多方位、多角度认识音乐作品,从而对音乐风格的演变过程及其人文社会动因进行多元建构连贯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