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乡村文化振兴是解决城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作为指导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政策文本,中央一号文件中沉淀着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容指向,也是党中央引领中国人民走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遵循。通过构建“政策工具-政策目标”二维框架,借助 NVivo 12 Plus 质性分析软件对1982-2023年间共25份中央一号文件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乡村文化振兴政策存在基本政策工具应用全面但结构失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素分布不均、政策工具与目标要素融合程度不够等问题。未来应优化基本政策工具使用结构、平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素分布、推动政策工具与目标要素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2.
乡村产业振兴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后劲与潜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因地制宜、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在运用案例分析法、访谈法对S镇国际慢城项目展开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市场、社会在乡村旅游产业振兴中协同共治的三维分析框架,指出在组织管理、资源投入和政策指引上以政府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产业振兴存在规划滞后和项目先行,政府政绩主导下盲目开发、旅游产业与乡村发展耦合性偏离等问题。乡村旅游产业振兴应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构建多元主体的合作机制、多方资金的整合机制以及多重利益的协调机制,共同克服管理程序缺乏严格规范、项目投入缺少市场研判、政策指引不力等问题,共同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精准扶贫政策工具作为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政策预期目标的有效途径,在进行政策文本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梳理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发展历程和政策工具应用情况,为转承的乡村振兴研究提供支撑。基于2015—2019年111份精准扶贫国家政策文件,构建X政策工具维度、Y扶贫领域维度、Z扶贫价值链维度的三维分析框架进行政策文本分析。结果表明:精准扶贫政策体系基本完成,呈现立体网状结构;政策工具运用重心向能力建设型工具转移,但命令型工具仍使用过溢,自愿性工具严重不足;在扶贫各领域方面,精准扶贫政策工具结构分布不均,社会保障领域响应最多;脱贫致富是精准扶贫政策的首要目标,而公平正义则是根本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在精准扶贫乃至转承的乡村振兴政策实施和政策工具应用上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的时代。以产业功能提升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和以城市化功能提升为保障的新型工业化进程相互交融在一起,是我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以及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推进这一进程的有效经济政策之一,应当是均衡型的金融政策。  相似文献   

5.
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必须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社会质量理论与后脱贫攻坚时代的乡村振兴存在多维契合,并为诠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视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实践方向应是乡村社会质量整体水平的提升,可通过提升乡村社会经济保障水平,构建增强乡村社会凝聚导向的政策支持体系,营造促进乡村社会融合的政策环境,探索乡村居民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方式以实现乡村社会赋权,改善乡村社会质量,逐步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反贫困工作已经进入攻坚期,在主要矛盾改变的情况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存在较高的契合度。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为背景,充分利用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之契机,运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Y县W村乡村振兴的实地评估,探索反贫困政策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发现,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在农村社会生态及生活环境问题等诸多方面可以发挥倡导功能,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农村社会组织,实施教育扶贫,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培育乡村振兴人才。  相似文献   

7.
旅游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一种典型模式,是新发展阶段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以张家界武陵源区为例,紧扣旅游城镇化驱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影响因素和传导路径,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对旅游城镇化驱动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发现,旅游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需精准分析旅游城镇化作用乡村振兴的不同路径及其影响效应;武陵源区目前的自然发展模式虽能创造较好的经济增长效应,但会造成结构性失业、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在5种仿真模式中,兼顾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发展路径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最佳模式;旅游政策影响因子在不同仿真模式中均成为重要的政策因子,印证了武陵源区旅游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实现旅游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最佳驱动必须从经济增长、社会文化与生态优化三个层面联合发力,以系统化的协同发展路径促进乡村振兴。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旅游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多元内在关系,为我国乡村地区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将衔接概念置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背景下加以审视,便会发现衔接实质上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结构调适和转换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总体性领域和方面。既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带有总体性,那么,衔接的基础性条件尤其是社会基础就显得格外重要。作为人类文明起源发展过程中社会性积淀最为厚重的乡村空间,其社会基础的构成非常复杂,主要包括政社联结性基础、关系性基础、村落共同体基础等。从宏观结构上看,乡村是否建立起顺畅的政社联结机制?从中观层面上看,村落是否具有社会关系基础?村落是否具有共同体的特质?从微观结构上看,村民是否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是否具有持久的脱贫发展主动性?以上就成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社会基础构建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郊区社会是乡村社会的一种重要类型,且规模广大,研究郊区社会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对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提出了“城乡关系—人口流向冶的分析框架,借以提炼郊区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并以上海郊区的乡村地区为例,说明典型郊区社会形态的具体表现,同时对大城市郊区社会的乡村振兴议题展开初步的思考。 本文认为,郊区社会是一个城乡关系紧密的人口流入型社会,它的发展路径和其他类型乡村社会有所不同,郊区乡村的乡村振兴更适合走一条配套式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经途径。通过对全国省级乡村振兴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探究我国各省级政府执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结果表明,全国省级政府推行乡村振兴战略所选择的思路与策略具有共性:通过完善相关制度,为乡村振兴构建长期稳定的制度基础;强调资源整合,实现融合发展;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振兴,注重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工作相衔接;着力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与金融服务的支持;通过数字赋能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耦合已经成为国家顶层设计和理论关注的重点主题。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内在逻辑的关联性,包含部分和整体维度、时间和空间维度以及功能和价值维度的统一。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耦合的实践误区体现在政策制定中的偏向化和分散化、政策执行中的非连续性和强制性以及政策目标设置中的非均衡性和人本性缺失。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耦合的"最优解"必须从政策制定协同、执行协同和目标协同三个层面联合发力,以系统化的协同路径推进新发展阶段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民国时期,为了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当时的优秀知识分子提出了促进乡村发展的系列思想: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学派提出的把重心放在乡村建设进而振兴中国的乡村建设理论,以吴景超为代表的都市救济学派从城乡关系一体化的视角提出的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理论,以费孝通为代表的学院派提出的从土地里长出乡土工业进而长出民族工业的乡村内生城市化道路理论。随着时代的变迁,世情国情农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主题审视这些理论观点,从中可以发现诸多有价值的理论思考和极为宝贵的实践经验,从而为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宝贵的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13.
工业化过程是一个工农、城乡互动的过程。市场动力主导作用下的自然工业化,有自下而上的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特征。这种自然工业化模式与现实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工业化模式比较,工农、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不明显。浙江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具有自然工业化的特征。发展中国家要化解二元经济结构,除了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发展政策外,还要立足工业化市场作用机制,搞活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  相似文献   

14.
东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比较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阐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多层次性,采用数据分析和文献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国东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同一性和手段的差异性,结论是通过东西部地区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的统计分析,指出东西部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础不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内容也存在差异,从而为新农村建设特别是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看,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容,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落实。工业化与城镇化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从世界不同国家发展的实践看。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相互之间的关系可归纳为四种类型。从中国及贵州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实践看,工业化进程并没有带动城镇化的同步发展,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针对贵州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面临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城镇生活成本远远高于农村、制度障碍加大了农民进入城镇的难度和成本三大问题,建议采取四大对策:1.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农民收入差距;2.政府公共服务重点和投资应进行战略转移。由城市转向农村;3.政府应加快完善重要的政策传导机制和政策支撑机制,推动我市农民增收市场化长效机制的建设;4.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重中之重,财税政策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湖南省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的财税政策研究,立足湖南省乡村产业发展的实际,在对现有财税政策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剖析了财税支持政策的不足,并围绕湖南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需要,从职能定位、政策统筹、精准施策及保障效率等方面提出构建财税支持政策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乡村教师研究回顾与新时代发展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乡村教师研究历经近百年发展,研究成果从极度匮乏、逐渐丰富、质量提升、快速发展到“重心下移”,日渐成熟。回顾这一发展历程,旨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探索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路径,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教育振兴提供学理支撑。通过文献计量统计与描述分析可知,中国乡村教师研究主题涉及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身份认同、队伍建设、专业发展、培养培训以及相关政策研究、乡村社会发展、域外视角等。其中探讨了诸多实践问题,促进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和跨学科研究范式,明确了一系列理论问题,即:乡村教师发展问题是乡村教育振兴的根本问题;乡村教师政策制定与实施在乡村教育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应把如何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乡村教师研究的核心问题。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问题解决措施不完善、政策实效测评欠缺、思想体系建构较弱等亟待改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应加强“十四五”规划期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制定与推进研究、“互联网+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实践模式研究、技术赋能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以及乡村教师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以陕西省为例,选择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为研究对象,利用各种文献资料,运用历史学、经济学等学科方法和理论进行研究.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投资政策和布局的不断变化,陕西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关系呈现出四个不同阶段的演变特征.通过分析表明,未来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选择合理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模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布局产业空间,提升城市化的推力作用;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为工业化提供良好的空间基础.  相似文献   

19.
我国乡村旅游近年来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吃餐饭,打圈牌”等诸多问题。而美国乡村旅游以城市化与工业化“双轮驱动”,并以乡村俱乐部、乡村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和门户社区旅游为主导的多元业态体系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典型经验上,美国注重乡村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展现来引导游客参与体验;强化政府和高等院校对乡村旅游产业的重要推动作用;重视法治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保障作用并将可持续发展视为乡村旅游开发政策的核心原则。在我国乡村旅游消费需求个性化、产业升级扩容与提质增效的新时代背景下,美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其中在建设以农村人和乡村文化为中心的特色景区,反思主流文化中的农民与乡村形象并积极改善,营造规范、健康、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市场环境,塑造有限主导、顺市而为的服务型政府角色等几个方面的经验借鉴对于提升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水平、竞争能力、全球影响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实现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行城市住房“过度商业化”模式给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带来了巨大负面效应,农村住房“自建”模式亦不利于农村城镇化与现代化建设.而城乡住房的“准公共品化”将使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更有效率,住房“准公共品化”政策的关键是在盘活现有存量房的同时,由政府向市场提供大量的平价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