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吴旭晓 《南都学坛》2022,42(1):98-108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都市圈内外部各种要素的快速流动增加了公共危机跨域传播风险.为了统筹安全与发展,采用基于相对熵组合赋权法的综合评价模型测算2011—2019年中部地区4个都市圈26个城市韧性,并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分维度韧性由好到差依次为工程韧性、生态韧性、社会韧性、经济韧性;4个都市圈城市综合韧性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一直属于中度韧性;综合韧性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合肥、南昌、郑州和长沙都市圈;基础力是合肥、南昌和长沙都市圈城市综合韧性首要正向影响因素,吸引力是郑州都市圈城市综合韧性最主要正向影响因素,内源力不足是4个都市圈城市综合韧性首要制约因素,创新力和软实力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2.
都市圈概念的新界定及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了有关都市圈文献的基础上,文章对都市圈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一个经济较发达的区域内,由一个或少数几个首位度较高的中心城市,连同其辐射到的周边次级城市、城镇、农村等腹地所组成,通过日益强化的经济联系,相互依赖,逐渐形成一体化的具有人口优势、产业优势、对外开放的区域范围。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3.
城市经济中心性与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行政区经济的"地方性"与生态经济的"区域性"是苏锡常都市圈生态建设所面临的两个主要矛盾。我们应以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立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安全,研究并制定都市圈生态建设的战略目标体系,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目标、经济生态安全目标和社会生态安全目标,探索都市圈生态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苏锡常都市圈是一个新的都市圈形态,该概念的提出及该都市圈的构建有一定的独特意义。文章从世界城市发展的新趋势、理论规律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3个方面说明其必要性;从对全国城市建设的示范作用到形成该区域合理产业结构等4个方面阐明了构建苏锡常都市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南京都市圈与长三角一体化互动发展的障碍及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的发展犹如催化剂 ,使城市与区域之间呈现出竞争和联合的态势 ,南京都市圈与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即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南京都市圈与长江三角洲互动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其实质就是南京都市圈与长江三角洲接轨 ,融入长江三角洲一体化中 ,达到各方产业、市场、资源的互补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都市圈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京津冀都市圈各城市旅游产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都市圈中各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然后,根据上述的评价得出结论.对京津冀都市圈各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可以为制定促进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南京都市圈的概况,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芜湖、滁州、巢湖等8市的全部行政区域。论述了滁州市在都市圈内在区位、资源、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分析了滁州市与南京市的关系,着重研究了南京都市圈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心城市南京对滁州城市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工业、商业、交通、旅游、城市扩展、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滁州市应对东向发展战略,融入南京都市圈,接轨长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的措施,为滁州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确的产业发展定位是都市圈经济腾飞的保障。一定程度的产业同构和错位竞争,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和区域间的优势互补,苏锡常都市圈应跳出各自为政、相互竞争的圈子,在区域内整合资源,优化资源,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形成长三角地区有强大竞争力的次级都市圈。  相似文献   

9.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及都市圈逐渐演变为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区域和重要动力。基于改进的空间引力模型,对黄河流域三大中心城市都市圈经济联系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2010—2020年间济南、郑州、西安三大中心城市对都市圈内城市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对都市圈内城市辐射强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排序情况基本不变。选取2010、2013、2017、2020四个时间截面分析其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发现三大都市圈经济联系网络日趋复杂,大体上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高值辐射中心的空间集聚结构。济南都市圈逐渐形成以高层级经济联系为骨架的蛛网状空间结构;郑州都市圈逐步形成辐射带动全域的锥状经济联系高值网络;西安都市圈以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为基础,逐步与渭南、铜川建立起放射状的网络空间结构。各地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呈跨圈衰减特征,济南、郑州、西安都市圈之间经济联系相对较弱,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并未得到突破。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未来城市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个体竞争,而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是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苏锡常要在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环境中应对挑战、赢得机遇,必须要解决攀比竞争有余、联动发展不足,城乡资源配置低效化,结构性矛盾比较尖锐的问题,以都市圈的构建为手段,加强区域协作,充分发挥和整合现有资源,推进和提升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从而营造“两个率先”所要求的新的区域领先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