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不同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因农业生产条件和社会经济特点的不同而不同。本文分析了山西乡宁资源型企业主导农业现代化的缘由,梳理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以工哺农、以煤强农、以矿扶农"的实践过程,得出资源型地区企业主导农业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即农业现代化是资源型地区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危机的路径选择,也是资源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需要政府正确引导、科学设计和煤矿企业高标准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农业农村现代化科学内涵论、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地位论、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目标论、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大任务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论 、“四化同步”发展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论。蕴含清晰的内在逻辑,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定位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维指向,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选择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基本依据,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方向指引,中国基本国情农情是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基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富有深刻的价值意蕴,为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根本指引,为全面振兴乡村提供了重要方略,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实践指导,为世界农业发展提供了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3.
论德国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70年代,德国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力获得突破性发展。其作法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式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素质,建立起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德国农业现代化的实践及成功经验,对中国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中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实施乡村振兴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时代解决“三农冶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 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和推进路径进行理论辨析,旨在更加科学合理地理解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有效推进。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要通过农业变革,实现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农村现代化的真实内涵则是乡村主体性的维续和乡村新的发展。 在乡村振兴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走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即以粮食安全为核心、以农户为主体、由农民因地制宜自主选择的多样性道路。  相似文献   

5.
从农业发展的内部动因——资源禀赋入手,以弗农·拉坦的实证研究和农业发展理论为依据,分析了美国、日本、法国等一些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以此来探寻各国农业资源禀赋和现代化路径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提出农业现代化路径的选择要依据土地、劳动力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同时应完善农业经营组织方式,优化政策环境,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最后,结合我国农业资源禀赋特点和各地的实践探索,设计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鲜明品格。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将马克思主义农政理论与中国国情、农情有机结合,旨在破除西方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话语迷思,探索通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新发展阶段须构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耦合传导机制,探寻村社集体现代性转化和小农户组织化方案,同时立足县域城乡融合,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内生为源、外生联动式发展,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爱社会多元协同,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全方位的支撑保障。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农村发展转型提供了全新选择。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世纪50-6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到了80年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只是处于走向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在全球学术活动的舞台上,人们对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和发展似乎失去了过去的那种高度热衷。这不仅因为受到发达国家转向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影响,而且更由于对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后的农业将走向何处,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我们对过去20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中国将在21世纪40年代完成农业现代化建…  相似文献   

8.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趋势,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同时,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及其关系也成为当前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对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进行梳理评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不能选择石油农业的道路 在探索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时,我们当然应该借鉴国外农业现代化的经验,但那种认为我国人多地少,只能靠大量追加化肥农药,以高输入来维持高产出,因此我国农业必然向石油农业转化的论点,我们不能同意。它忽视了我国国情,对我国农业现代化所面临的一些特殊困难认识不足。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以及解放三十多年来农业现代化运动的实践或是未来农业的发展前景,我们的农业现代化都不可能也不应该选择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石油农业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及时了解全国各地区建设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实际状况,总结发现各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特点,促进各地区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持续推进,有必要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全国统一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本课题即为适应这一需要而开展.本文在理清了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紧扣其本质要求,构建了一套由6大类18个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并根据这18个指标的当前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目标值.最后结合江苏建设农业现代化工程的实践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1.
家庭经营的弹性结构与渐进的中国农业现代化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有农业现代化研究强调农地规模经营指标,将农民视为被动的主体,忽视小农户的发展权益,倾向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推动农地集中和规模经营。实际上,农民是以制度变迁中能动主体的身份参与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他们根据资源禀赋灵活选择家庭劳动力配置模式和家计安排模式,这使农业家庭经营呈现出丰富的实践内涵,形成一种弹性的发展型结构。受这种弹性的家庭经营影响,一种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社会化服务为保障”的统分结合的渐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实践模式正在加速形成。适度的土地集中和规模经营速度与有序推进的服务规模化水平,使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能够兼顾小农户的发展权益,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成果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从实现追赶世界工业化进程的战略目标出发,从以工业为先导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农业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建设、农业向工业提供农产品支撑等产业关联性方面,对工农相互支援联动发展实现路径进行了积极探索,构建起以重工业为中心并带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为工业提供农产品支撑的工农产业体系,回答了作为工业化后发国家如何追赶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命题,其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具有开创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探索工农相互支援联动发展的实践表明,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工农城乡关系的讨论,不能仅仅看到农业为工业提供资金支持而弱化了其发展能力,还要看到工业为农业提供现代生产要素而提升了其发展能力,以及为农村提供现代生活用品而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继“日本农业现代化特征概说”、“日本农村现代化概说”、“高速经济增长时期日本的农业和农村问题”等文之后,对调整经济增长期日本政府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的对策及其制定的背境、对策实施效果等,按时间线索进行了介绍与分析评述。借鉴日本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去探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农业与农村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农业规模经营的决定因素与国际经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 ,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 ,不仅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 ,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本文全面地从理论上分析了决定农业企业或生产经营单位经营规模的因素 ,从实践上总结了扩大农业生产经营的国际经验与措施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这些对于中国实践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5.
制度性农业治理机制和规模化经营的路径依赖使得政策表达与实践之间存在错位,文章基于桂西南A镇的个案研究,试图从政府治理角度呈现规模化农业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困境。研究发现,实践中的农业转型和农业治理并非遵循市场与社会的逻辑,而是表现出行政主导的逻辑,从而将嵌入性农业经营改造成脱嵌的规模化经营。基层农业转型的行政机制表现出多重逻辑——科层与运动的复合型运作、项目治理的行政发包逻辑以及行政“借道”社会关系网络。虽然行政主导农业转型快速实现了农业经营体系的重建,却在微观的乡村实体治理层面上导致非预期性后果和农业治理困境。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农业现代化和产业振兴应从过于强调规模化经营转向服务转型,从行政主导的逻辑转向回应乡村社会诉求,将农业现代化与乡村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从中国历史与现实出发,重视农业的发展、农民问题的解决,提出并实践了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思想,要求以现代化的生产力来改造传统农业。毛泽东关于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规划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延缓了这一战略规划有效实现的进程。但是瑕不掩瑜,毛泽东农业发展思想不失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国今天农业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在探索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失误,也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难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探索和实践,奠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找到了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作出了农村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小城镇的战略决策,加快了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评价与反思文/李成贵起自1949年的中国农业现代化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实践,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特别是农村经济改革以来,农业的质态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体现在:农业科技事业迅速发展,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生产的物质条...  相似文献   

19.
朱道华,农业经济学家、教育家。对中国当代农业发展战略、农业现代化、农业商品经济理论做了深入研究,对理论发展和指导实践都做出了贡献;作为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农经学科的组织领导者,对这门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路并付诸实施;在任沈阳农业大学校长期间,对于高等农业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做出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在视察黑龙江时强调:"要积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黑龙江具有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有利条件。"黑龙江从省情实际出发,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水利优势、科技优势、农业机械化水平高的优势及垦区资源优势等,积极推进大水利、大农机、大科技、大合作的创新与实践,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使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