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翻译学科建设和翻译理论发展的介绍与分析,提出中外翻译学研究的相互适应性。从中国传统翻译研究到西方描写译学以及其它流派对翻译学的理论体系的阐释,论证了纯翻译理论研究的超语言特性以及翻译理论对不同语言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从中西翻译学发展的相似经历证明了中西译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奈达的译学思想流变过程体现了现代西方翻译学发展的脉络,也是其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其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有机地将语言学、诠释学、符号学与信息论和翻译学结合为一体,不仅为翻译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找到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同时使得翻译学的跨学科桥梁作用更为显著(中西文化沟通、文理沟通以及人机对话等)。因此,相对于其他学派的翻译思想与理论,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是迄今最科学、最全面,前景最广阔、最富有生命力的翻译理论学说,代表着现代西方翻译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译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也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研究在对中国传统译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合翻译学的设想。作者指出,和合翻译学提供了一个区别于西方翻译研究的独特视角,有利于人们更深刻地认识翻译现象、更好地从事翻译实践或研究。  相似文献   

4.
翻译学的长足发展需要建立并完善自己的元语言(metalanguage)。翻译学发展过程中术语的形成和厘立是这一学科科学化、合理化的表现,是翻译学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本文阐述了当前中国翻译学术语使用的混乱状态及原因,以事实为根据指出中国翻译学术语走向规范的条件已具备。文章列举了在中国规范翻译研究术语使用理应包含的三方面内容,即:对传统译论中的术语进行系统科学的解读,规范传统翻译学术语的使用;规范现已引进的西方翻译研究术语的使用;规范将要引进的国外翻译理论中术语的翻译和使用。  相似文献   

5.
当代西方翻译学术语是随着翻译学的建立和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具有当代西方学术话语的总体特征。其来源有二:一是借用其所跨学科的术语,二是在翻译研究中新创而成。引入西方译学术语对促进中国的译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引入过程中要对译学术语正确理解,避免误读,避免用中国传统的翻译观去理解和套译,所引入术语的译名应在中国译学的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接受性。  相似文献   

6.
语言哲学和翻译对意义问题有着共同的关注。翻译涉及的主要问题是源语和目的语之间意义的对应转换,语言哲学的意义理论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丰富的科学依据,对翻译的本质、标准及目的等问题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针对五种颇具影响力的意义理论的得与失的探讨,将有助于建立全面、合理的翻译学的意义观。  相似文献   

7.
该文回顾了翻译在中国所起的重要作用 ,论述了构建翻译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讨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的构想。在讨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翻译学的构想部分 ,笔者着重讨论了三个问题 :1)构建翻译学要结合中国的翻译实践。 2 )中国翻译学研究范围应划分三大块 :科技翻译、学术翻译和文学翻译。 3)应当有组织有计划地构建中国的翻译学  相似文献   

8.
尽管人类的翻译活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翻译学作为一门学科还只是上世纪末的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翻译学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有较大的差异。本文作者结合东西方翻译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方向,从比较文学和国际教育学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供翻译学者思考。这些思考涉及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翻译学的国际定位,翻译学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以及翻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描述翻译研究将翻译置于译入语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极大地丰富了翻译的概念,开阔了翻译研究的视野,提高了翻译研究的地位,促进了翻译研究的学科化,因此,目前在中国大力加强这样的翻译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图里的《描述翻译学》和赫曼斯的《系统中的翻译》两本著作为例,对描述翻译学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作为理论翻译学的重要补充,描述翻译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生态翻译学已成为翻译学发展的新增长点,也促成当代翻译研究的范式转换,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生态范式。生态范式开启了本体论、方法论、人本论与目的论等若干新的问题域转换,充分彰显了生态翻译研究的生态范式在当代翻译研究中具有深远的范式效应:它消解了翻译研究的简单性思维模式,建构一种整体的复杂性思维模式;推进了翻译理论、翻译模式与翻译实践有效的方法论融合;对争论的分析和辩驳为生态翻译学的生态进路提供了有力辩护与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1.
翻译的“文化转向”与文化建构主义视角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反思的机会,文章从和谐译理一说着眼,重点反思了文化建构背景下的文学翻译研究新旧视闽冲突;1.译语,即译者翻译时所使用的语言,并非译入语;2.文学翻译的标准不应是传统的“二元对立”而是关注主体间性的“三位一体”的和谐标准;3.原作的身份与地位被解构,而译作的地位得以构建,它有时发挥着首要的、第一位的作用,甚至决定着原作的命运;4.文学翻译乃至译学研究对诸如哲学、文化学、文艺学等相关学科的反作用力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一样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翻译学的规范性,意为翻译学就某一文化中翻译应该如何实施制定规范,翻译学的描写性,则是翻译学对人类经验世界之中由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构成的翻译现象进行描写。关于翻译学的描写性和翻译学的规范性之间的关系,翻译学描写派和翻译学规范派展开了长期争论,两派各执一词,至今未有定论。实际上,从严格的学科意义上讲,翻译学既具有规范性又具有描写性,二者之间构成平行共存、互为补充、彼此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ESP翻译研究近40年(1978-2016)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40年来,我国ESP翻译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分四个阶段进行综述:1978-1989年为第一阶段,以引进ESP概念为先导,研究以EST为中心;1990-1999年为第二阶段,ESP各次语域的研究全面展开;2000-2009年为第三阶段,开始对ESP翻译理论作系统研究;2010年以后为第四阶段,ESP翻译和翻译研究越来越依赖网络和信息技术,有了技术转向。  相似文献   

14.
“Translation Stud ies”一词的汉译,我国学界有不同的主张。其实,该词具有“翻译学”和“翻译研究”的双重译名,我们应以“名实相符”为原则,根据其不同所指赋予其不同的汉译名予以区分。同时,依据这一原则对我国引进的部分国外学术专著的书名的汉译应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15.
张柏然以西方翻译理论为参照,探析中国翻译理论的民族特点。他的比较译学研究主要围绕追溯中西译学根源、梳理译学现代发展、打造中国特色译学理论三个方面展开,旨在通过辩证地吸收西方译学研究成果,实现中国翻译理论现代化,为构建普遍翻译学作出贡献。张柏然在构建中国译学的理据探索和论证中,体现出少有的开创性、前瞻性和世界性。他的比较译学理论始终把握和放眼中西译学理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强调古今参照,中西融通,不仅打造“民族特色”,更为普通翻译学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官方的翻译培训机构开始于明朝的四夷馆。本为东夷的满族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之后,四夷馆被清朝接收,但是,“夷”字被拿掉,又以鸦片战争为分野,先后改名为四译馆和同文馆。改名的背后或者有来自外族的推力,或者有来自外国的推力。然而,持久的推力是国内社会发展中的矛盾运动。因为人民利益才是变革的永恒动力,才是制度文明的落点。  相似文献   

17.
“湖北译书局”是晚清洋务重臣张之洞在湖北所设,以译介西书、启发民智、救亡图存为己任.文章以“湖北译书局”译介活动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开展“译书局”译介活动研究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指出国内研究的现状和趋势以及现有研究的特点与不足,以期推进译书局译介活动研究,还原晚清湖北区域翻译历史活动的全貌,为我国地方翻译断代史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翻译专业硕士教育在中国得到了迅猛发展。在翻译专业硕士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示范性教学大纲中,计算机辅助翻译是翻译专业硕士教育推荐的选修课程。基于长期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研究以及对教学实践的观察,认为不仅是翻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术型翻译方向的研究生也需要翻译技术为翻译实践提供辅助,应注重培养学生认知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基本理念,并在翻译技术教学中注重培养项目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文章虽为回忆性的文字,但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从某个侧面也反映了解放后中国维吾尔学的发展历程。作者希望通过此文能对未来我国维吾尔学的发展和新一代维吾尔学人的成长起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所谓宋代“经学变古”,即宋学变汉学之“古”。经学变古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经学观念的转变、经学解释方法的革命、经学怀疑思潮的兴起。通过经学变古,宋儒建立起一套与汉唐传注之学不同的新的经学范式———宋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