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一条红线,也是其价值追求所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将一切为了人民作为基本遵循,坚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推进各项工作,人民群众也有权利来检验并享有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成果。立足新时代,要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需要坚持和加强党组织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构建多元治理格局,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三治”结合的治理体系,以此彰显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从而以“乡村之治”,助力于“中国之治”。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超大规模人口的现代化,是“以全体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其中健康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之基,又是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关键性与长期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着引领性和促进性作用。本文对中美两国健康人力资本的历史轨迹与发展趋势作了纵向(1950~2050年)比较。新中国成立后的七十多年,中国实现了从“东亚病夫”之国到“东方巨人(健康中国)”之国的转变,实现了全局性、根本性和历史性转变,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和积累了最丰富、最具竞争力的健康人力资本。展望未来时期(2022~2050年)中国式健康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和主要指标的发展趋势,旨在全面促进国家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投资于全体人民全生命周期健康,不断创造规模宏大、更高质量的健康红利,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民健康型社会,迈入世界健康强国行列,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健康人力资本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国家现代化建构与治理。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国家建构与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是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和落实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当家作主的执政理念是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一致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制定一整套国家治理制度,形成一套以人民民主权利和人民主体地位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在国家基本制度基础上,组织、协调、引导国家和社会治理主体积极参与国家治理,各个治理主体间形成完备和强有力的纵向和横向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及其经验成就的高度凝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赓续探索、成功走出的一条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历经局部探索、初步创建、发展完善、持续推进和系统深化5个阶段,其内在演进逻辑体现为国家治理理念由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变迁、民众地位由臣民向人民变迁、社会治理方式由人治导向向法治导向变迁和公共管理活动由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变迁。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逻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对西方资本逻辑、两极分化现象、物质主义、“先污染、后治理”模式和霸权主义的历史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于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建及巩固现代化领域的中国话语权和创造并拓展全球现代化进程的新境界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5.
摘要:艰苦奋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艰苦奋斗的内涵,形成了毛泽东艰苦奋斗思想,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成功的法宝。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奋斗精神做了诸多重要论述,我们应该在继承毛泽东艰苦奋斗思想的基础上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及价值,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公平正义作为一种价值准则和价值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公平正义之间是内在统一的逻辑关系。公平正义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视域下出现了新的特征。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公平正义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把实现人民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以发展为源动力,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奠定坚实物质基础;以共享发展为基本理念,不断实现共同富裕;以改革创新为助推剂,构建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制度和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实现公平正义提供有力保障;拓展国际视野,推动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治理现代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内在的逻辑。从治理类型来说,包括政党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等方面;从治理内容来说,包括政治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从治理关键来说,则更加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治理现代化中的主导作用。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制度执行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制度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要素。当代中国治理现代化中的制度之"治",突出体现在三大总体任务上:一是坚持以人民为基础巩固和完善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巩固和完善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治理制度体系;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依托巩固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8.
人的问题是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们党和国家适应社会现代化需要,以现实的人的生存发展为根本关切,以此对国家治理的深化认识和实践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立足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及人的发展的实现。作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蕴含着极为鲜明且深刻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向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国推进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驱动力。在推进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党和国家贯彻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国家治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国家治理现代化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规律、合乎人的发展要求,最终目标和价值指向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长期执政的世界大党,以“以全体人民为中心”为执政理念,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长期目标,以实施五年规划为重要手段;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特征是,在不同时期对国家现代化发展作长远战略目标及实施五年规划;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长期主义,五年规划是中国共产党实现这一长期战略目标的重要治理手段。中国通过制定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目标,以五年规划制度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长远目标的实现,从奠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基础,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实现全面小康。中国正在加快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而五年规划制度也在这一进程中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根本要求上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立场必须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这一立场来源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史观,在我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不同内涵。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改革开放的评判标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总体社会发展理念,这些具体内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反映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思想表现更具时代性、导向更具目标性、需求更具多样性、落实更具艰巨性。这就要求我国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我国人民主体地位不动摇,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导向,以人民利益为最终评价标准,只有坚持这些标准才能调动并发挥人民的创造精神,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