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共有20条相似文献,以下是第1-20项 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少数民族神话传播内容的叙事传输研究——从藏族创世神话谈起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
   少数民族神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少数民族神话的本体、类型、演变等相关研究已经举不胜举,但对于民族神话传播的研究一直以来相对薄弱。以藏族创世神话为例,基于对藏族创世神话内容的生态特征分析,从叙事传输视角审视藏族创世神话内容,剖析藏族创世神话叙事传输的影响因子和神话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问题,试图对民族神话传播研究有所突破,并且从学科交叉与跨学科的研究中对学科体系完善进行探析。    

2.  盘古创世神话的异域影响与本土元素  
   张开焱《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百年来,盘古创世神话外来说和本土说,虽各有所据,但都不是铁论。其实,它是印度文化和中国元素的合体,其四个基本元素在中国本土文化中已经具备,即宇宙卵元素、特殊的宇宙圣数模式、身化万物的创世情节和生命宇宙观。这些中国元素以东汉晚年印度原人创世神话和梵天金蛋创世神话播入中土为契机,与之结合而产生了盘古创世神话。因此,盘古创世神话是以本土文化元素为基础,由外来文化的启发诱导整合而成。    

3.  中国西部突厥语民族创世神话母题文化阐释  
   李四成《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18卷第3期
   本文以中国西部突厥语民族代表性创世神话为例,分析这类创世神话与人类在起源上相关性神话母题的特征和突厥语族创世神话呈现出的在特定历史、宗教背景下的文化形态,探讨了在这些神话中渗透出的鲜明的民族性和浓厚的地方特色,阐释了西部突厥语族创世神话母题的文化意义。    

4.  《淮南子》神话演变状态的文化意味  被引次数:1
   孙纪文《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7卷第4期
   神话历史化是世界性特征,算不得是民族特色;而神话的仙话化是中国神话演变中的一枝,尽管有独特性,但不足以涵盖中国神话演变的整体特点。如果寻找中国神话演变特征的话,则莫若以“混杂”二字来概括,即它的演变是多种模式的统一,是神话的历史化、仙话化、哲学化、文学化、宗教化等的统一。就《淮南子》中神话演变的形态而言,也同样彰显出“混杂”的特征,神话历史化、仙话化和哲学化是最主要的演变状态。这三种演变状态的文化意味在于:如果说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使神话历史化,大众文化性质的神仙思潮使神话仙话化,那么精英文化性质的哲学理性精神最终使神话哲学化。    

5.  中日神话中二神创世形态的对比研究  
   胡琪《才智.人事人才》,2015年第12期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文学的发展脉络上或多或少有着共同性和相似性。在漫长的历史流逝中,神话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也在不断的变化,随着国家的发展,历史的演变而变化。在神话中创世神话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中日创世神话中关于二神创世形态有不少相似性,本文通过对比二神创世形态的异同点来寻找中日两国在历史、文化上的渊源。    

6.  异域文化与地理发现——希腊神话起源中的二元融合  
   欧阳旭东《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0卷第4期
   希腊神话是希腊遗产中的核心成分,是西方文学艺术的开端和土壤。随着现代研究和地中海地区的考古发现,希腊神话的起源过程变得越来越清晰。神话并非希腊人闭门造车的无稽幻想,而是在他们与其他文化发生接触时受其影响,并在寻找海外拓居地的过程中受地理发现的激发而孕育产生的。早期神话的出现与埃维厄人的航海和开拓经历密不可分。埃维厄人将他们在近东等异域文化中听到的故事与其在海外各地见到的地理特征通过神话的形式联系起来,试图给那些奇特的地形地貌和自然力量作出解释,从而形成了希腊神话中关于创世和诸神的核心故事。    

7.  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创世神话创世史诗丰富与汉族没有发现创世神话创世史诗的原因——盘古神话来源问题研究之八  
   覃乃昌《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26卷第4期
   本文认为,我国南方尤其是华南珠江流域古人类起源早,而且没有因战争或自然灾等发生烟灭或整体性的迁移,其考古学文化呈现出整体性和前后承传的序列状态,相应地,这一地区的原住民族的神话特别是创世神话丰富并呈现出整体性、系列性的特征。由于汉族是由多民族以"滚雪球"的方式融合形成的,其族群记忆呈现多元化,难以找到记忆的原点,这是汉民族没有产生创世神话和创世史诗的主要原因。    

8.  基诺族《阿嫫腰白》系列母题与汉族创世神话母题的比较  被引次数:1
   李名奇《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0卷第4期
   基诺族的《阿嫫腰白》是一个创世神话,由多个神话母题融合而成却又浑然一体,融合了女神母题、水生母题、卵生母题、化生母题、洪水母题和葫芦母题。这些母题与汉族创世神话母题有相似之处,同时又独具基诺族民族个性,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从中可窥一斑。    

9.  壮族布洛陀神话破除中国无创世体系神话的旧说  
   潘其旭《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第2期
   神界的图景是原始思维再现的古代社会图景;神话的演化,既是古代社会演变的曲折反映,亦是原始思维进化的结果。在与世界各民族神话相互比较的研究中,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壮族布洛陀神话,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学术价值。《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一书,向世界展现了壮族原生态的宗教文化和创世体系神话的风貌,破除了历来中外神话学界断定中国无创世体系神话的旧说,堪称世界文明的一朵奇葩。    

10.  创世神话与少数民族心理、文化刍议  
   马莉萍《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第4期
   创世神话是以描述宇宙万物的综合创造为主的神话。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保留传承着大量的创世神话。创世神话是形成民族共同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影响甚至支配了人们千百年来的精神生活。创世神话还具有民族认同符号的功能。创世神话在原始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原始文化又是各少数民族文化的母体及源头。创世神话包罗宗教、哲学、伦理、审美及科学于一身,作为观念形态的统一体而发挥其社会功能。    

11.  Creation Myth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People: A New Discovery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3年第1期
   古代华夏民族有无创世神话,是国际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笔者近年在广泛吸收众多古文字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楚帛书甲篇作了新的解读,发现它是我们现存可以看到的中国先秦时期唯一完整的创世神话。该神话以伏羲娶妻为创世活动的发轫,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是典型的生殖型创世神话。汉祠汉墓大量伏羲女娲交尾图是上古创世神话的孓遗,交尾是“化生万物”即创世的开始。中国的“人日”礼俗是上古创世神话的民间遗存,其创世次序与楚帛书甲篇相同,都是先造地,后造天,保留着史前创世神话的特点。中国先秦哲学的一些基本范畴与概念,也来源于楚帛书甲篇所传的这类创世神话。中国史前东部文化不乏高昂的宗教热情,必有繁华的神话传说。周文化统治中国以后,神话遭到灭项之灾。发掘中国神话遗产的主要希望只能寄托于考古资料。    

12.  多民族本根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论基石  
   李世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3年第2期
   在回顾学术史的基础上,以我国创世神话、创世史诗中的多民族共同体叙事为智慧基因库,以中国哲学本根论为理论基石,提出一种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理论:多民族本根论。创世神话、创世史诗中的多民族共同体叙事,以语言艺术的形式表达了对多民族本根论的认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象征资源。创世神话、创世史诗中的多民族共同体叙事具有包容性、神圣性、审美性。包容性确保多民族本根论能以一通多,铸牢“本自同根生”“一是本根、多是分枝”的一体化意识;神圣性确保多民族将多民族本根意识奉为精神信仰;审美性则确保多民族本根论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情感充沛。创世神话、创世史诗中的多民族共同体叙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言,具有哲学本体论意义、审美意义和战略意义。    

13.  近三十年中国各少数民族创世神话研究述评  
   陈娜  张开焱《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6卷第2期
   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创世神话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沉寂期后,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新的进展。近三十年的少数民族的创世神话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一是少数民族创世神话史料整理时期;二是少数民族创世神话理论方法探寻期;三是少数民族创世神话全面繁荣期。本文将对这三个时期做了较为全面的勾勒与评述,以彰显中国学者在少数民族创世神话研究方面的贡献与不足。    

14.  楚帛书甲篇创世神话研究述评  
   张开焱《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楚帛书研究已60多年,但将其中甲篇作为创世神话史料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迄今为止,20余年中,发表甲篇创世神话论文18篇,在确认其为创世神话性质、理清甲篇与帛书其它篇目图文之间的结构性关系、分析帛书甲篇创世神话结构与类型特征以及甲篇创世神话与中国古代文化宇宙观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多有贡献,也存在歧见,如帛书甲篇某些文字识读与释义如何统一、甲篇内容是创世神话还是楚史传说、甲篇创世神话类型应该如何确认等等,仍需后人努力。    

15.  楚帛书甲篇创世神话研究述评  
   张开焱《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楚帛书研究已60多年,但将其中甲篇作为创世神话史料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迄今为止,20余年中,发表甲篇创世神话论文18篇,在确认其为创世神话性质、理清甲篇与帛书其它篇目图文之间的结构性关系、分析帛书甲篇创世神话结构与类型特征以及甲篇创世神话与中国古代文化宇宙观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多有贡献,也存在歧见,如帛书甲篇某些文字识读与释义如何统一、甲篇内容是创世神话还是楚史传说、甲篇创世神话类型应该如何确认等等,仍需后人努力。    

16.  中日创世神话比较及其女性崇拜渊源探微  
   朱玥《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Z1期
   中国和日本作为东方两大民族,有着丰富且充满魅力的神话传说,这里主要将视角放在其中的创世神话部分,通过对中国的伏羲女娲创世神话以及日本的伊耶那岐命、伊耶那美命创世神话的比较揭示中日两国文化的深层影响和互融,同时对日本女性崇拜在创世神话中的渊源也作以浅析。    

17.  中国视野下的圣经宇宙起源论——跨文本阅读的想象与实践  
   林艳《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6卷第6期
   宇宙起源论是创世神话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在希伯来圣经<创世记>1-3和汉文古籍创世神话里都有具体表现.<创世记>1-3反映的是一种创造论的宇宙起源模式,追溯中文"创造"的涵义,它最初并不表示宇宙起源.汉籍创世神话里的宇宙起源模式表现出以混沌为基础的自生特点,而盘古神话整合了混沌和化身型宇宙起源模式.使汉籍创世神话内部圆融和谐.由此反观<创世记>1-3,两个创造叙事内部也呈现合一的特征.    

18.  中外水生型创世神话比较研究  
   向柏松《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8卷第1期
   中国和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印度都有水生型创世神话,这是因为这些文明的发祥地与水域有着密切关系的缘故.水生型创世神话直接影响了洪水神话的形成,五大文明古国是遍布世界的洪水神话的最初诞生之地,其早期的哲学思想--"水为世界本原"或"气为世界本原"的宇宙观是由水生型创世神话升华而来的.    

19.  女娲民间信仰的世俗化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马计斌  常玉荣  何石妹《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在远古神话中,女娲创造世界、孕育人类,是一副大神的气派,而在后世民间信仰中,女娲信仰经历了一个世俗化的演变过程。通过形象的人格化塑造、功能的多功利性诉求和情感的伦理化投射,女娲走下了神坛,走进了信仰者的世俗生活,这种演变过程较为典型地表现了民间信仰的世俗性特征。同时,女娲在民间的这种存在方式最终决定了女娲文化信仰现存状态和未来演变的流向,这对于民间女娲文化信仰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0.  女娲民间信仰的世俗化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马计斌  常玉荣  何石妹《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7卷第4期
   在远古神话中,女娲创造世界、孕育人类,是一副大神的气派,而在后世民间信仰中,女娲信仰经历了一个世俗化的演变过程.通过形象的人格化塑造、功能的多功利性诉求和情感的伦理化投射,女娲走下了神坛,走进了信仰者的世俗生活,这种演变过程较为典型地表现了民间信仰的世俗性特征.同时,女娲在民间的这种存在方式最终决定了女娲文化信仰现存状态和未来演变的流向,这对于民间女娲文化信仰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