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市镇的兴起与发展,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商业的发达,以及人口的增多,明清以来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尤为显著,它标志着江南商品经济的发达。本文主要根据方志资料,对江南市镇的兴起、发展、特点和作用,作些初步的论述与探讨(文中所称的“江南”,是指长江下游以南的江、浙地区)。一、江南市镇的兴起江南市镇的兴起,大致始于宋元时期。“市”很早以来就是商贾贸易的地方,而“镇”的名称原指戍兵置将的军镇,“镇”的含义为设置官将加强镇压。北魏开始在边境上设立军镇,时“缘边皆置镇都大将,统兵备御,与刺史同”。隋代亦有“镇,置将、付”的记载。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大量的勃兴和发展,表明商品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城乡经济结构中商品经济比重渐次增加,自然经济的地位渐次下降。市镇是作为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社会职能而大量涌现的,大小市镇形成一个群体,组成一个繁密的各级市场网络,把江南经济推向全国领先的地位。对江南市镇作一具体历史的考察,探索其周围的环境、发展的历史过程并对社会经济结构进入内层的剖析,研讨其职能性质,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蓬勃兴起的各类市镇,不仅在经济结构上各有千秋,在行政管理机制上也各具特色。明清政府对江南市镇的管理实践表明,中国古代国家权力的直接延伸,绝非只到县一级为止,而是毫无疑问延伸到了县以下,突破了"国权不下县"的传统。政府对江南市镇多类型、多层次的管理模式,反映了这一时期政府行政管理体系的相对灵活性,是一种制度创新。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不同类型的市镇管理特点及官员理政实态做相关分析,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在传统国家行政框架之下,政府行政机构在融合国家行政体系与基层社会管理、促进地方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职能空间将多有启迪。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工商业发达,市场繁荣,雇佣群体不断壮大,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就地域来源而言,江南市镇的雇佣人员包括本地和外来两部分;就职业结构而言,市镇雇佣人员又可分为体力类、技艺类、管理类等。这些雇佣人员广泛参与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活动,呈现出职业稳定化的趋势,形成了自身一定的社会等级体系,在市镇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出多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江南市镇有着辉煌的历史 ,工商业高度发达 ,文化底蕴深厚 ,早在明代中叶以来就出现了经济的转型 ,市场经济繁荣 ,早期工业化成就引人注目。这种独特的社会经济土壤 ,培育出来的民间信仰与奢侈风尚 ,具有相当深刻的历史内涵与认识价值 ,有重新检讨的必要。民间信仰这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不能以“封建迷信”这种似是而非的套话予以否定 ,以民间信仰为形式的迎神赛会成为民众的狂欢节 ,而延续数百年 ,化作小传统中挥之不去的文化记忆 ,至今仍有着生命力。奢侈风尚既是经济繁荣、社会富庶的产物 ,又是促进经济繁荣、社会富庶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官员的“禁奢”主张 ,以及文人斥为“世风日下”的哀叹 ,是逆潮流而动的迂腐之见。桑巴特的《奢侈与资本主义》则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这点  相似文献   

6.
南宋时期,江南市镇掀起一个发展热潮,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农村传统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模式和封闭单一的社会形态,呈现出城镇文明的部分特征和发展趋向。但发展水平有限,仍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7.
在工业化、城市化时代,"回归社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修补和矫正现代化对人的扭曲与异化,避免市场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其目的在于让人们回归到人本的另一面--善良、互助与共生."回归"既是对传统社区本质精神的皈依,又是要超越传统的狭隘亲情和人际关系,走向更为广阔的人际互助.新的社区精神体现了群体精神与个性精神、传统精神与创新精神的结合,民主与自治精神的张扬,群众参与、领导垂范、长期实践是提炼和培育社区精神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8.
明清两代江南地区的地方宗教因为受到政治稳定、经济增长、士绅权利不断增加等因素的影响而蓬勃发展,虽然发展的过程受到了来自国家层面的管理与束缚,但是地方社会还是充分发挥了其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主要表现在民间信仰中的社会意识与民众选择的方面,是一种来自基层社会的自我选择性和自主性的凸显;同时,能动也表现在被民众心态影响过的地方宗教对于乡里生活的反作用当中。由此性质而生发的民间信仰对于江南市镇发展、居民生活方式、社会公众事务处理,甚至是地方政治体系的运行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江南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起着推动国内外市场与商品流通和发展的作用,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备专业化趋势的市镇。而苏州府作为这一区域的典型代表,也勃兴出专业的米粮市镇,并一度成为全国的米粮流转中心。因此,对于苏州府米粮市镇的实态分析,将有助于探寻市镇的专业兴衰,显现市镇经济研究态势,也有助于江南市镇研究这一领域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0.
湖广总督张之洞以“朝气方新”的姿态在湖北武汉推行以兴办近代工业为核心的洋务新政,使武汉成为中国早期工业化运动的发祥地,华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内陆最大的通商口岸,蜚声海外的国际性城市——“东方芝加哥”。张之洞“湖北新政”成功及武汉迅速崛起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天时:难得一遇的和平发展环境;地利:过渡时代内陆各省唯一出海口;人和:张之洞的睿智、胆识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形成了以杭州—苏州—南京为一级城市,松江—嘉兴—湖州—常州—镇江等二级城市,周边无数市镇为三级城市的国内最大都市群,由此奠定了今天长三角都市群的基础.杭州与苏州、南京等超级大都市,既共同形成了国内最庞大的都市丝织业商品市场,也构建了国内著名大都市—区域中心城市—地方重要城镇的三级市场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许多.比如:封闭的城乡二元结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等.与之相应,我们可以通过农村城镇化、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个体与私营经济、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等途径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其中推进农村城镇化来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德国的原工业化,为德国快速完成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在原工业化模式下。技术劳动力的储备.为德国向工业化的经济转型带来了明显的效益。莱茵地区以技术劳动力为优势,适应市场与技术的变化,完成了由原工业化向工业化的成功转型,集中反映了德国经济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14.
18 0 5 - 1879年是埃及早期现代化的历史时期。改革是埃及早期现代化启动和深入发展最主要的杠杆。由于埃及拥有良好的农业基础 ,英国用武力粉碎了埃及的工业化计划以及美国内战引起世界棉花价格上涨 ,从而使埃及走上了以棉花种植为主的农业立国道路。埃及的早期现代化在本质上是一次西方化进程 ,它对埃及的历史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产生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然而一些制度性障碍,如户籍管理制度、土地政策成为对农民向城市转移的羁绊。政府应对现有制度进行改进,做出一系列相应的制度创新,克服各种障碍,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6.
在清政府建立良好商业秩序的政策导向下,江南地方政府在对商业秩序的整治做了大量积极的努力:禁止勒索外地商人,清理地方黑恶势力,禁止侵犯他人商标权,安置失地居民,处理公共事务,官府出面缓和劳资矛盾。这些措施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为江南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保障。过去我们较关注商人自身躲避商业风险和建立商业秩序的努力,但实际上清代各级政府对商业秩序整治的作为往往是决定性的。  相似文献   

17.
半个多世纪的江南区域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与贯穿其中的问题意识息息相关。问题意识关系着宏大叙事,通常为从西方历史经验中抽象出来的理论范式所主导。从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到资本主义发生的探索,再到近些年早期现代化、工业化的争议,以江南为检验重心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无不以西方经验作为主要参照系,在不断冲击瓶颈中推进。经验主义的实证方法固然是一切史学研究的基础,但江南史研究的实质进展亦有赖于问题意识的创新、理论思辩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高晓声的小说多以江南农民为描写对象,而他的散文也接续了中国文学优美的江南传统,唤起我们对江南的记忆和想象;同时,在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大潮中,前瞻性地写出了江南生态与文化的困境,以引起我们的反思和警惕。在沉醉与矛盾中,高晓声以散文的表达方式讲述了他的江南之富,江南之美,江南之智,江南之忧。  相似文献   

19.
在近代日本赖以创汇的产业中 ,制丝业一直独占鳌头 ,对日本的资本原始积累和产业资本的形成、发展起过重大作用。由于国内市场容量有限 ,制丝业必须开拓国际市场 ,以生丝的出口换取棉花等原料的进口。日本政府在制丝产地敷设铁路 ,改变生丝运输的落后状态 ,便于输送季节性制丝工人 ,抑制来价上扬 ,从而降低了生丝生产成本。铁路的敷设有力地促进了日本制丝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正确处理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这不仅符合工业化的一般规律,更是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对未来我国工业化道路产业发展的科学定位。在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举的工业化道路过程中,要注意:正确处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并予以合理布局;不断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层次和结构高度;注意新兴与传统并举,多层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挥个体私营企业和小型企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