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诚信经营的双维路向及其限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解诚信有两种可能的路向,一种是本体论意义的解读,一种是契约化的理解。本体论意义的诚信是一种道德诚信,它将诚信视为“人之为人”的根本,推而广之也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这种诚信只是依存于人的心灵,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强有力的保障;契约化诚信是一种经济诚信,它将诚信视为买卖双方(多方)的一种责任,必须用制度甚至于法律维护,这种诚信在深层次上缺乏人的心灵支撑,是一种次生意义的诚信,在经济利益冲击下容易使人失信。  相似文献   

2.
孔孟认为诚信具有人格价值,孔子认为是华夷之别的标志,孟子认为是和禽兽区别的标志,是君子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道德规范,诚信是立身之本,立国之本,和谐之本;诚信的功用价值还有多方面体现,孔子认为可以个体的信可以被他人信任,孟子认为秉持“信”德可获得“人爵”,在这点上孔、孟两人表现出分歧。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传统诚信观之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诚与信可以互训,但从伦理学的角度,两者在内涵上还是有着细微的差异。“诚”有两个层次的含义,首先从根本意义上说,它是一个本体论的概念,是道德的最高境界;第二个层次的含义是在本体论的指向下修身养性的道德意识。“信”相对于“诚”,更多的是在“诚心”的价值导向下为人处世的具体道德要求。受中国特殊的血缘文化、家族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诚信观表现出自律性、重义轻利的特点;诚信在西方文化中可以追溯到两个源头,一个是基督教文化中的诚信观,另一个是古希腊文化延伸出来的契约伦理。与中国相比,西方诚信观产生起便与法律制度、交易关系紧密联系,更多的表现出一种他律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诚信思想的发生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重要的规范之一。对传统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经济上的经营之道,政治上的为政之道及伦理道德的养成之道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范畴,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前的上古时代就开始萌芽了。它起源于人们日常活动及人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自律。而“诚”与“信”又是两个有着不同含义、相对独立又可互训相通的字。“诚”与“信”最初是单独使用的。从先秦开始,“诚”与“信”即开始连用,意义无太大变化。  相似文献   

5.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诚"作为道德范畴,其涵义由自然本体之"诚",而发展为人的一种至高的道德境界;信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也被认为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品德。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内容也很丰富,主要体现在人际诚信、政治诚信、商业诚信、军事诚信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关于社会诚信观的哲学认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社会诚信观作为一种认知、引导经济社会活动朝着有序方向发展的社会意识,其本质就是对于信用、信任、信誉等属性和价值的抽象概括中所形成的社会认同观念。这种认同观念来源于社会多领域、多层面对信用、信任、信誉等属性和价值的理性认知、评价和取向。真实的信用行为,是社会诚信观的重要认知基础;可靠的信任态度,是社会诚信观的重要评价内容;高度的信誉价值,是社会诚信观的重要取向标准。  相似文献   

7.
中国作为典型的东方国家与西方社会在进入文明时代的路径、文化传统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本文试图在比较的视野下对中西方信任观的同异及其特点作初步探讨。其相同之处:在信任与人的向度上,中西方皆从本体论的高度予以诠释;在信任与社会的向度上,中西方皆将信任视为维持社会秩序的保障。其相异之处:诚信取意不同--作为个人品质的诚信和作为平等主体交往的信用;维系诚信的载体不同--心性和契约;诚信的社会机制不同--单方承诺、良心维系和双方契约、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8.
荀子的"信"伦理思想是在战国语境下的产物,"人性恶"是其哲学基础,"群"是其基本支点。荀子认为"信"应该包括治国、社会和个人修身三个方面。但作为封建社会倡导的主要德性之一,"信"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之处。在现代社会,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诚信建设迫在眉睫。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从荀子"信"思想中借鉴积极成分,另一方面自觉突破其局限部分,使诚信成为人们内化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9.
诚是为人之本,信是立身之道.了解诚信建设的现代意义,着力从舆论宣传、激励考核、监督约束、领导重视等几个方面来构建诚信机制,是当前诚信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创业与诚信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创业之初的小老板靠什么吸引稳定的客户群?靠的是诚信。诚信,即诚实守信。困难时能够得到多方援手,那是诚信带来的嘉奖,做事业的人,诚信能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诚信不是一种盲目的冲动,而是一种理性的升华。在中国历史上,"信"一直被人们看成立  相似文献   

11.
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睦,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诚信,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经验法则,是现代社会中每一个成员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和社会义务.诚信不仅仅是道德范畴而且是法制范畴,是一种人格、制度和法律规范的统一体.坚持诚信为本的原则,是人们安身立业之本,是市场经济基石,因此,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重塑诚信,建设诚信社会,一方面,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强化诚信功能,体现个人社会需要,提高政府公信,合理实现利益均衡,不断加强对全民的诚信教育,培育社会的诚信人文环境;另一方面,应加强诚信立法,规范诚信法制社会,建立健全社会诚信机制,构建社会信用制度,加大诚信激励,鼓励守信,惩罚失信,规范取信,给诚信以法律的定位.以德养诚,依法护信,德法相济,构建完善的社会诚信机制.  相似文献   

12.
诚信缺失行为成为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巨大隐患。本文从诚信的内涵、诚信缺失的表现、原因以及诚信机制的建设四个方面对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道德建设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由于政治运动、经济体制转轨、法律不健全、地方政府行为不规范等诸多原因 ,造成我国市场经济诚信资源的严重缺失 ;诚信缺失造成了国内需求不足、消费受阻、出口损失严重、企业和个人信用危机、对政府信任度下降等巨大危害 ;我们要从加大诚信教育、制定完备的法律和法规、规范政府行为、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管理体系等方面建构我国的诚信体系。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在内容上应做好优秀传统道德思想与社会主义道德思想和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在教育环境上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做好学生诚信监督的长期化、法制化。  相似文献   

15.
诚信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诚信文化应该上升到市场经济文化建设的核心地位。诚信缺失的严重危害使得市场经济文化必然要以诚信建设为核心,要培养信用观念、建立信用法规、规范信用行为,多管齐下,积极营造良好的诚信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6.
诚实信用原本为社会经济交往中形成的基本道德规范或道德准则。近现代,各国通过将其法律化以后,成为一项以道德规范为内核而具有法律强制力的行为规范,成为现代民法的重要原则。着重对我国法律关于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春秋时代的大变革和大国争霸,为欺诈肆行提供了社会条件;一次次上当受骗之后,华夏社会发起了反欺诈行动,诚信观念从中被实践、总结和提升起来。就国家层面而言,如何取信于天下和取信于民,是春秋时代统治集团中有识之士极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他们反对短期行为,主张从长远处看问题,呼吁国家无论大小都要以诚相待,大声疾呼国与国之间的互信。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民保于信”,“民无信不立”,信誉是聚拢民众的先决条件。背信弃义就会丧失民心,没有民众的支持就会失败。春秋时代所主张的个人诚信,基本内涵为个人对国家诚实守信与一般人伦上的互信两个层次。华夏社会赞扬诚实守信,谴责欺诈行为;呼唤君臣之间、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把守信看作立身的根本;“守命共时”,不做非分之想;要求人们“信不叛君”,守信“以卫社稷”,把守信与爱国联系起来。孔门师徒在总结这些观念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取信于神明是春秋时代诚信观的另一个侧面,祭祀和盟誓都被赋予了崭新的内容,“取信于神”的旧瓶子被装上了“取信于民”的“新酒”。轻亵祭祀和肆意渎盟事件时有发生,鲜明地表征着华夏社会的主体性自觉,这是春秋时代诚信观念提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春秋时代的诚信观,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儒家诚信观念与网络信任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下,网络社会的信任危机日益严重。儒家传统的诚信观念倡导人们诚实守信、真实不欺,网络社会同样需要儒家的诚信意识。诚信是网络社会的生存之基,只有遵从诚信原则,增强自律意识,才能确保网络社会的净化和成熟。  相似文献   

19.
"廉"侧重于正直,"洁"侧重于不贪,合称则是指人的正直而不贪的高尚德行。《道德经》提出了"廉而不刿"的命题,并指出以"无私"、"不争"、"不以兵强天下"、"以百姓心为心"、"以正治国"等重要观念和思维方式来解决这个难题。而"洁"主要是指不贪财色功名以洁身自好,要做到这一点,《道德经》指出应"功成身退"、"不贵难得之货"、"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致虚极,守静笃"、"知足知止"等。《道德经》"廉洁"思想是以其"道"论为核心的辩证的自然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