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直以来,潮汕地区被贴着"重男轻女""超生地区"的标签,这离不开潮汕本地文化的浸染作用,其影响深远。在当今潮汕家庭的叙述视角下,探讨潮汕文化对其生育观念的影响程度和分析潮汕生育文化变迁的情况。通过分析其变迁情况,得出影响潮汕生育文化变迁的因素及变迁的生育文化对潮汕生育文化的影响作用,并从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层面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生育文化是基于人们的生育行为和实践所形成的一套意义体系,涵盖了人口再生产与文化再生产的重要议题,更是考察社会再生产机制的切入口之一。文章从生育知识、生育目的以及生育性别偏好等方面入手,分析认为新疆阿克苏、喀什地区的生育文化是以宗教为基础的、有别于现代医学观念的一套观念体系。旨在说明在现代化过程中,当地生育文化的变迁对社会再生产机制产生的内在影响,同时也为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曾长期在我国以农业为主体的社会中产生过极大影响的传统生育文化 ,随着社会的变革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并成为严重阻碍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的创建 ,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社会进步的同时 ,又会遇到新的矛盾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少子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如何促使生育率回升至适度水平成为政府和学界重点关注的议题,其中以三孩生育政策及其配套支持措施为代表的鼓励型生育制度和以“多子多福”为核心的传统生育文化被寄予厚望,希望借此帮助中国摆脱“低生育率陷阱”。然而,研究发现:中华文化圈国家或地区的生育率远低于其他国家与地区,而海外华人则是所在国生育率最低的族群之一,传统生育文化在现代社会已然发生了嬗变,对促使低生育率回升的作用已十分有限,取而代之的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甚至不婚不育”的现代生育文化,并形塑起一种内生性的低生育率机制。与此同时,欧洲和东亚国家通过构建鼓励型生育制度后依然深陷低生育率陷阱,无法有效刺激低生育率回升至适度水平。中国三孩生育政策及其配套支持措施的预期效果同样不容乐观,而生育文化、生育制度和生育率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互构关系,亟需从结构性和内生性的“文化—制度”视角去重新审视我国生育率转变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5.
传统生育文化是一种多育、早育和有性别偏好的生育观念。现代生育文化是一种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无性别偏好、知情选择避孕节育的科学、文明、进步的生育观念。保持我国现阶段的低生育水平,仅靠经济和政策因素是不够的,还必须发挥文化,尤其是生育文化的作用。要通过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宣传教育和社区建设不断地推进我国现代生育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述了生育文化研究中的三方面主要内容:关于社会-文化对生育率影响的纯理论解释,人口人类学解释以及家庭-家族文经方面的解释,对之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 今后应重视关于生育行为的内在结构和影响生育扣间变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生育文化与现代"生育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学视角下的文化是指有文字以来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社会成果;文明指文化发展中的科学、进步的方面,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生育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具有历史继承性,其内容既有对以往生育文化成果的积累,又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等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创新。科学、进步的生育文化构成了"生育文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育文明的核心内容是计划生育;社会主义生育文明的建构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要求,有利于引导我国生育文化朝着健康、进步的文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述了我国生育文化研究中的三方面主要内容:关于社会—文化对生育率影响的纯理论解释、人口人类学解释以及家庭—家族文化方面的解释,对之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今后应重视关于生育行为的内在结构和影响生育的中间变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新型生育文化作用及建设途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育文化对生育主体的生育观念、生育行为有深刻影响。建设新型生育文化,使之发挥内控机制作用,对实现中国人口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当令传统生育文化惯性影响仍然存在的条件下,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应依托社区,从重在引导生育群体支持、理解人口国策,培养其社会公德,提高其文化素质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从历史发展看 ,现代生育文化替代传统生育文化有其必然性 ,在社会转型期建设现代生育文化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计划生育领域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需要。因现代生育文化对人们生育观的形成和转变有着指导、改造、调控的功能 ,故建设现代生育文化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1.
从大文化观来回望2000年中国文化,20世纪不仅是2000年王朝政统的历史周期循环与儒术独尊为道一统天下以及旧学统的历史终结点,而且也是中国现代先进文化确立和发展的时代,更是中国文化变迁史上终旧开新、具有重大历史转折意义的时代。20世纪中国先进文化,已经是进入世界文化发展坐标、完全不同于之前的一种新型文化。其内容、结构形态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表现出显明的差异性的阶段性形态结构特征,而与时俱进与创新则成为20世纪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精神品格。这种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不断创新的精神必将成为本世纪及其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基石。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所提出的因果链条律是宏观动力机制规律,而不是微观动力机制规律;马恩所说的“自然历史过程”仅仅是针对世界历史总的发展轨迹而讲的,而不是说历史演进的快慢、具体实现形式等,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典作家所讲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实乃历史变迁的微观动力机制。而之所以社会形态的演进最终可以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因为在经济、社会系统的反馈控制机制中,最终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效果检验标准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生育观念的形成及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多育为核心的传统生育观念长期以来支配着中国普通民众的生育行为,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生育观念建立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形成于中国特定的社会心理文化土壤中。近代中国社会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促使很多有识之士对传统生育观念进行了反思和质疑,科学生育观因此得以在中国社会日益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4.
英汉称谓语与寒暄语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交际中的日常用语与社会经济文化密不可分,它源于社会发展的实践,又受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人际之间日常用语的变化直接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本文将从英汉社会与文化的差异来讨论英汉日常用语中称谓语与寒暄语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至高境界,是社会整体繁荣和发展的最高目标。新疆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增强新疆文化软实力,一是立足区域实际、突出多民族特色,使文化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二是解放和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群;三是以现代文化为导向、以旅游为平台,全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模式;四是新疆地域多元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相交融,促使文化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在利用中保护,成为可以永续利用的"聚宝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小农经济孕育出来的社会结构是一种以家庭和宗族为基本单元的宗法制度。此种制度决定了个人对家庭和宗族必然会产生强依赖关系。与此相应,此种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群体也占据价值的主导和优先地位,而个人则只是其所属群体的依存者或派生物。儒家文化之他“围”与个人之自“围”形成一种合力,固化了个人与群体间的关系。同时,从文化之“围”进到制度之“礼”实现超越和融合,使群体本位思想得以渐进生成。  相似文献   

17.
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制度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制度变迁理论的两种模型。两种制度变迁既是对立的,又是互相补充的。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经历了由政权组织形式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转变的曲折过程。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动力不足,行政色彩过浓。只有重新进行资产组合、运行方式、利益机制等方面的制度设计,才能确保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规范运行。  相似文献   

18.
广告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广告文化是一种社会亚文化,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影响,广告文化正向社会大文化泛化,其趋势已由广告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所显示。大众文化的生产表明,广告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各种文化的走向和出发点。深刻认识广告文化的这一特点,有利于我们充分利用和发展我们的社会大文化体系,健全文化的发展格局,为我们的社会生活创造一个更优化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是文化的一部分,意识形态一经确立就会对文化发展起到规制作用。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制度选择和意识形态认同上同西方的对抗并未终结,中国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颠覆的主要对象。意识形态安全是中国文化安全的必然,也是中国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和灵魂,是保证中国文化安全最重要的思想武器。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维护中国文化安全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改革开放在经历了以经济体制为主的改革并取得巨大成效之后,在新时期进入了以社会建构和文化体制改革为主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成为推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时代性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中国社会指导思想的基础,在新时期为适应理论、实践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其中国化的进程中日益凸显出文化诉求。以多种途径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诉求,有助于建立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理论,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