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述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涵义 ,分析了土地可持续利用所面临的现实障碍和理论难题。优势区位的过分竞争、地区优势的片面发挥、相邻土地的利用冲突、土地制度的变革问题和土地利用的公平问题等 ,都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现实障碍。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理论难题表现在土地资源的合理定价、土地利用的最低安全标准和土地利用的代际公平规则等方面。提出了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三条基本途径 :观念更新、市场规范和制度建设 ,并强调制度建设中维护市场机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旅游资源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乡村旅游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较好的成绩,并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环节,自然型农事活动、农村的人居环境等各种旅游资源的凭借要素应得到综合配置.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开发规模小且档次低、产品开发程度粗浅、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等资源利用问题;提出从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对资源进行因人而异的开发,需要构建核心产品域、辅助产品域、扩张产品域三个层次的产品体系;促进旅游开发与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南通市为例,分析经济较发达区土地利用结构多样化和集中化趋势,通过构建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移矩阵和建立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马尔柯夫过程模拟模型,进行了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和农业土地用途相互转换分析,对土地利用演变趋势做出了预测,提出了促进经济较发达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定量化研究济宁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因素,本文应用GIS和遥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济宁市1985—2001年、2001—2015年两个时期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985—2015年济宁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主要土地类型为耕地、建设用地和水体,而耕地面积减少较为迅速,建设用地的转入速度远远大于转出,水体面积基本保持不变;1985—2015年济宁市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的是建设用地,其次是未利用地和草地,水体最小;1985—2001年济宁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空间差异较小,土地利用程度东部地区整体高于西部,而2001—2015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空间差异较大,局部地区出现峰值,这表明2001—2015年在局部地区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活动.该研究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了济宁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素,对济宁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地域,总结分析了江苏旅游业与土地利用的现状特点,并对2004~2008年间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各种土地用途类型的单一动态度和省域范围内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进行了计算分析,对土地利用变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土地用途转变与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着高度的相关性,旅游经济的发展是影响土地资源用途转变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日益显现,直接威胁着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从可持续发展视角,对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的状况、特点进行系统分析,并根据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特点及省情,提出了打造五大乡村旅游区,实现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开发设想,为促进山东省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诱发了农地非农化的快速增长,土地作为重要的农业资源,越来越凸显其稀缺性。由于湖北省各城市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土地资源要素过度投入,导致区域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率低下。环境因素对区域农地非农化的配置效率有显著的影响,因此,通过合理调控区域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区域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率。分析湖北省2013—2017年各个城市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目的是科学合理配置及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8.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概念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深入研究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础上 ,提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概念的新定义 ,进而以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系统为分析框架 ,对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内涵的作出合理解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能够不断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土地利用 ,其内在本质是要建立和保持一个运行良好的土地利用系统 ,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指的是系统运行在不断增加人类产出效益的同时不妨碍该系统再运行能力的连续保持和提高  相似文献   

9.
文章阐述了中国土地资源研究的历史,分析了中国土地资源研究的现状,指出目前中国土地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众多的学科研究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理论研究;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整理研究;土地利用与资源环境安全研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土地资源管理研究;耕地资源保护与食物安全研究;土地结构调整与优化配置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研究;现代化技术手段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研究等。最后探讨了土地资源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绵阳市土地资源特征和土地利用现状特点的基础上 ,指出了目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1.
基于游客视角的太行山片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行山片区是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典型区域之一。近年来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太行山片区的乡村旅游扶贫成效显著,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太行山片区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方式。然而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太行山乡村旅游发展遇到了瓶颈,应该结合客源市场需要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目前以野三坡为代表的太行山片区乡村旅游应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利机遇以及雄安新区巨大的品牌效应,稳定与拓展细分客源市场、科学规划旅游产品和项目、创新旅游产品营销策略与手段、推动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和升级、系统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合理利用土地和加强景观风貌保护以及加强太行山片区乡村旅游的区域协同管理,进一步探索连片特困区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新模式,进而增强特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城郊农地休闲利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转型和社会休闲方式的转变,休闲农业成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也成为国家支撑新农村建设、振兴农村经济、协调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这种背景下,农地休闲利用,特别是城郊农地的休闲利用成为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领域中不可回避的话题。我国农地休闲利用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概念、类型和模式,但也正面临农地用途转变、获取途径、经营方式、生态保护、利益分配等多方面的现实问题,必须从制度、管理、规划和技术等四个方面寻找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城郊休闲农地的合理、高效、有序、健康利用,以保障休闲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村宅基地流转的制度创新——以“联众模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有制度约束下,"联众模式"是一种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诱致性制度创新,它推进了农村土地资源、社会资源、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了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实现了有关利益相关方的双赢。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创新是诱致性制度创新结果,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最终需走复合式制度变迁路径。  相似文献   

14.
农地使用制度改革是我国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之一,农地产权结构的变化、农地使用权的流转、农地使用制度的创新和逐步完善等,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经济组织和经营模式创新、城乡体制一体化产生了一定的正效应。现行农地使用制度中存在的农地使用权流转体系不健全、失地农民收益评估补偿机制不完善、农地保障功能过强等缺陷,对农地资源合理配置、农民城市化能力、农村人口城市化迁移产生了负效应。城乡统筹视阈下,笔者对现行农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建议有三点:一是完善农地使用权流转体系,推进农地流转市场化进程;二是规范农地征管制度,改革征地补偿办法;三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维护农民农地使用权益。  相似文献   

15.
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使农村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问题日渐突出,土地污染、退化、资源浪费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与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机制、立法、土地市场运作的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土地的生态安全,注重宣传教育,完善生态立法,做好科学规划,强化管理职能,加大科技投入,实施动态监测和风险预防,积极开展多方面的防范措施,才能最终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背景下宅基地使用权初始取得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现行宅基地的使用权制度是在集中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与计划经济、城乡分割体制相适应,采取了均分、无偿、行政审批的取得方式,宅基地使用权取得制度被异化,限制了集体和农民的土地权利,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在城市化、市场化背景下,宅基地利用必须符合效率原则和城乡平等原则,应从恢复宅基地使用权取得的私法性质、完善宅基地使用权取得程序、逐步推行宅基地使用权的市场化配置、完善救济制度等方面对现行宅基地使用权取得制度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资源配置出现许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不相协调的问题:传统农耕制和散居模式导致农村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农村土地配置不当致使农村资源管理紊乱,农村人才流失造成新农村智力资源的缺失,农村产业协调性不足导致资源回报率偏低,城乡分割造成农村优质资源的缺乏。因此,只有重新配置农村资源,集聚农村土地资源,健全农村土地流转体系,激励农村人才回流,促进农村产业之间的协调,构建城乡融合机制,才能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土地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但是,在中国农村,由于村镇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不合理利用土地的现象比较普遍。通过村镇规划对土地进行集约化利用是解决我国农村土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科学的规划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还可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的有效利用。分析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以及有关土地集约利用的不同观点,然后总结我国农村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村镇规划中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针对农民外出务工以后的土地抛荒问题,提出通过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的办法,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背景下,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是大势所趋。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必要限制与合理扩张是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发展的关键,土地增值收益公平补偿和合理共享是土地发展权分析视角的核心要义。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构建需体现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生态功能、以土地利益分配正义为核心的社会功能以及以土地财产属性彰显为核心的经济功能内涵。同时,应妥善应对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着的生态风险和社会风险。在推进农村宅基地盘活利用中,须在把握差异性的基础上适度突破限制,构建合理的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以达成分配正义,完善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以提高农民满意度,更应注重政府干预的合理边界以减轻政策风险,从而保障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