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听力是外语教学的四项基本能力之一.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因为以应试为导向,教学实践中,读写优于听说,使得四项基本技能未能均衡发展.而听说作为语言交际的重要环节,由于在听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没有与说充分地结合,导致大学生的英语听说口语交际中语言解码与编码的衔接成为一个瓶颈,口语交际水平不能明显提高.通过对大学生们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大学生们英语口语技能的现状,分析不利于这种技能发展因素产生的根源,提出增加听力教学比例,是提高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视听说”能力已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作者从分析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在初步总结所尝试的改进视、听、说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反思和理论探索,以期在理论指导下更自觉地灵活多样地加强听说教学。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明确了教师与学生各自的位置及作用,开展互动性的教学活动。“视听说”教学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听力训练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交际为重点”的互动式训练模式,以说促听,以听练说,听说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相似文献   

3.
1986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打下较好基础。”大纲提出了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并对听做了具体要求。交际能力分为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其中听的能力在五种技能中居首位,我们常说“听说领先,读写跟上”也是这个道理。听不仅能够促进记忆,增强语感,而且有助于提高阅读、加快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听力理解占  相似文献   

4.
大学英语教学中师生互动强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为破解中国式英语教学,学者们围绕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展开了多方面研究。我们认为强化师生互动式教学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最好选择,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高效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又可以锻炼其英语交际能力。本文拟从主体、容体、互动关系三个角度阐述强化师生互动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听说技能是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之首,为适应全球一体化,应提高学生应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学也出现了专门训练学生听说技能的听说课程,除了更好的运用教材教师更应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本文探讨了如何运用趣味教学法更好的进行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听说课程中更应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去听去说。  相似文献   

6.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热点之一。通过采用问卷形式,对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揭示了目前大学英语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大学生文化交际能力欠缺的原因,阐明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大学英语中的文化语境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文化语境的教学模式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和“适时构建”文化语境进行英语教学;充分挖掘、利用目的语文化进行大学英语教学,帮助学生“心理建构”目的语文化语境,习得英语语言,提高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8.
听力是多数大学生英语学习进步的瓶颈,而利用英文原版电影辅助大学英语教学能丰富英语听力教学的材料和手段。此外,英文电影进入课堂还能改善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状态、加强学习中的语言输入和文化输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合理地运用英文电影开展大学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语用交际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面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尤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9.
“听”和“说”一直是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在分析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现状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手段,提出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新模式和学习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0.
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介绍了有利于提高听说能力的交际法,分析了影响交际法开展的主要因素,探讨了听说教学中交际法开展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