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中国企业家成长的网络模式及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市场化程度、政府控制程度、文化的社会性和法制的完善程度,认为企业家成长模式可以分为政府模式、网络模式和市场模式三种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中国转型时期企业家成长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企业家成长的网络模式在中国经济转轨时期更具有适用性;从两种不同的角度构造了中国企业家成长网络模式的全景,得出企业家成长的网络模式由"以关系为导向的企业家个人网络"向"以能力为导向的企业家社会网络"的转变是企业家成长网络模式的目标,并探讨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从生态的视角看,文化是人类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殊方式。人类文化从诞生伊始便与"自然"、"生态"紧紧地勾连在一起,须臾不可分离。正因如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提出一种新的学术概念——生态文化,并从两种学术理路对之作阐释,一种是将生态文化视为一种人类应当采取的新的文化形态,另一种则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将生态文化视为一个历史范畴或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生态文化是中国各少数民族在与自然生态环境交往的漫漫历程中,以特有的生态观、文化观和宇宙观为指导,以调适生态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落脚点和归宿而形成的生态物质文化、生态制度文化、生态观念(精神)文化的总和。它与生态文化既有显著的区别,又有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的起飞有赖于一个企业家阶层的出现,承担起变革和创新的任务.企业家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进行企业家自身制度建设的同时,必须对企业家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体制环境以及法律环境等诸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其中不利于企业家成长的因素,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在企业家和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职业企业家成长的制度优化涵盖两个主要层面其一,必须对职业企业家赖以成长的外部制度环境的重要支撑文化、企业、市场与法律进行改造;其二,必须对既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选聘、激励、约束、培训与考核机制予以完善.以制度优化支持中国职业企业家的成长是中国企业家队伍建设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5.
县域经济发展对农民企业家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县域经济的发展从政策保障、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等方面为农民企业家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加速农村经济社会的分化,促进农村经济精英的产生,加速农民企业家职业化、社会化过程,促进农民企业家的文化认同,促进农民企业家自身能力的成长。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日益召唤职业企业家,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中国职业企业家赖以成长的相应外部制度环境与内在成长机制均有严重缺陷,而且企业经营管理者群体混杂是中国企业家队伍建设的现实起点。因此,基于对职业企业家成长的相应外部制度环境与内在成长机制作出双重优化的思考,以完善的外部成长制度与内在成长机制为条件,构建并形成中国职业企业家成长机制,是中国企业家队伍建设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从培育环境、作用机制和促进机理3个方面分析县域经济发展对农民企业家成长的培育.县域经济发展主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等方面促进农民企业家成长.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加速农村经济社会的分化,促进农村经济精英的产生,加速农民企业家职业化、社会化过程,促进农民企业家文化认同和自身能力的成长.对资本流动、劳动力流动、企业家选择机制的分析表明,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创业要素的流动和集中,为农民企业家成长提供资源条件和创业机会.应该不断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农民企业家成长.  相似文献   

8.
企业家甄别、民间金融与金融共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企业家通过创办企业来实现自我甄别,而民间金融制度不仅仅是一个融资制度,而且是一个甄别企业家精神的社会制度.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共生关系,或曰企业家精神与此金融共生环境密不可分.金融共生环境下的企业家精神和民间金融制度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成长和金融深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佛家"众生平等"生态伦理思想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其意蕴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利共生思想,可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所借鉴。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是一种保守的环境主义理论,"技术决定论"色彩遮蔽了生态危机制度性矛盾的解决。中国应通过弘扬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建立生态政治文化,实现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10.
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生态发展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两个领域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维度,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生态发展处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之中,二者应当协同推进、共同发展,不可偏废。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生态发展之所以能够实现协同推进,其基本逻辑在于二者不仅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在态势上相互促进,而且统一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维系着一种辩证统一关系,共同体现了社会主义理念和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实现社会公正与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下文化商品化大潮引发的文化消费生态危机,有必要规范化建构文化消费生态治理体系。这也是国家文化治理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建构该体系的目标是使文化消费生态圈的内生态主体和外生态环境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有机融合的生态关系。文章基于跨学科视野,运用规范研究法,在经济和文化两个维度之间寻找消费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平衡点。引入生态学上的“生态位”和“生态链”的概念研究内生态主体之间的关系,运用用PEST变量模型分析法分析外生态环境。最后提出要不断强化对文化消费者的引导和对文化消费市场的调控,促使良性的文化消费生态形成,倒逼文化生产生态回归正轨。   相似文献   

12.
现实因素影响,贵州省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所形成的现实关联较为特殊,其关系的处理也极为重要。经济发展水平是文化建设发展的主要制约之一,而旅游发展的方式、手段又成为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将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都推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以安顺、赤水和黎、从、榕三个地区为调查研究重点,是因为:第一,它的基层性和建设、发展的基础性。第二,代表性。这三个地区“生态”(或“原生态”)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共同关注的焦点,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发展旅游的重要突破点。其关系表现更典型和集中。  相似文献   

13.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遗产保护体系中,还没有专门针对"文化生态区"的保护项目,但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常强调并倡导在全球探索生物和文化多样性的多维度(不可移动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可移动的文化遗产,文化产业中的文化表达多样性)保护方式:强化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关系;扩展文化遗产的概念,纳入"非点状"整合式遗产:强调遗产对文化认同、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的重要作用是其生命力的重要保障.这些经验对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从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词汇联想和文化现象的差别导致语义不同以及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加以论述,特别是通过有关动物、数字、颜色等方面词汇的对比来探讨中、英两种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以及这些词汇在中、英两国读者中所产生的相同的、特别是不同的联想等。  相似文献   

15.
在界定“中国历史文化”、“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研究生创新教育”等概念的基础上,概括了“中国历史文化”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等特征,分析了中国历史文化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对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试图从中国历史文化中寻求能够促进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文化精神与文化理念,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对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从一个侧面表征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开展从注重"破"到注重"立"之转变的整体自觉,其兴起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其积极意义主要有:第一,它有助于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中,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更好地以我为主地吸收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第二,它有利于营造一个更为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国文化,更好地批判继承中国文化优良传统的社会性文化氛围;第三,它体现了必须集中全人类多民族的智慧资源以解决"地球村"所面对的共同问题的时代要求。其不足之处表现在:第一,偏狭的文化心态;第二,独断论和一元主义文化观;第三,理论建构尚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语境下重新审视中国百余年来的文化发展路向,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以学术为先导重新建构自主性的文化与社会.社会科学的本土化或本土化的社会科学,必须形成兼具广度和深度的认知典范,建立自己的话语系统与解释系统,并产生独特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才能真正推动中国学术文化的现代性发展.也可以说,既要国际化(普世性)又要本土化(特殊化),乃是中国学术未来发展的一大方向.由于中国历史经验与文化传承的复杂多样,还有必要多方面地开展各种地区学研究,以充实或丰富本土知识体系的具体内涵.只有透过更广大多元的生活与知识的自主性场域,我们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开展不同历史一地缘或文化一地缘的交流与对话活动.  相似文献   

18.
在海洋人类学发展的早期,文化生态范式一直主导着海洋人类学的研究,并且直到今天仍有很重要的影响。海洋人类学的文化生态视角认为,海洋生态系统是产生特殊的海洋社会文化的原因,换而言之,也就是说海洋环境的限制和不确定性会导致人们对于生活特定的应对方式和适应策略,从而产生一个不同于陆地社会的社会文化类型。但是随着海洋人类学自身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者们开始意识到文化生态范式的缺陷,并逐渐转向其他视角和主题的海洋人类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两型社会”的文化生态学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社会是人生存的家园,文化生态是人在融合了生态智慧的自我构建和社会构建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生存状态.文化生态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的转型,而"两型社会"建设是社会转型的体现,对"两型社会"进行文化生态学思考成为社会转型过程中必然要关注的课题."两型社会"建设实际上就是文化生态建设,文化生态与"两型社会"是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良好的文化生态为"两型社会"的构建提供着丰富的资源给养,"两型社会"建设促进了文化生态的繁荣与发展,文化生态的繁荣与发展使"两型社会"得以实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