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从双相流基本微分方程出发,采用分相动量模型,推导得出了气液双相流体流过孔板时的关系式。根据这一关系式,作者对空气—机械油双相混合物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用油在27℃时的粘度为3°E。试验中采用了圆缺孔板和锐缘孔板二种结构型式共六块不同尺寸的孔板。试验得到的均方根误差均在3%以下。经过对这二种类型孔板的试验数据的分析比较,作者认为,用圆缺孔板对油气混合物作流量单参数测量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流体粘度是影响涡轮流量计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运用粘性流体力学原理对现有涡轮流量计理论模型进行了改进。根据新模型计算的流量计特性曲线与变粘度实验结果更为吻合,从而为解决工业生产中涡轮流量计测量结果的粘度修正问题提供了实用的方法。利用本文的研究结果还可预测仪表几何参数和来流速度分布等因素对涡轮流量计性能的影响,作为改进仪表设计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地层热流体是一个完全的地质概念,它主要是盆地内温度与压力的函数。在地层热流体层段,主要研究热流体在地层局部产生的温度场和压力场的异常,从而考虑它对有机质演化的影响。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地层热流体对有机质成烃有促进作用之外,还存在抑止作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气体钻井技术在低压油气田开发中出现气体钻井的钻柱振动和钻具破坏的问题,概述了气体钻井面临的钻柱振动问题、钻具破坏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介绍了位移激励法的钻柱纵向振动分析的数学模型和力学分析软件。对钻井流体粘度对钻柱纵向振动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数据表明,钻井流体的粘度对钻柱的纵向振动影响较大。在一般情况下, 钻井流体的粘度越小, 钻柱的振动幅度越大。钻井流体的粘度对钻柱振动的共振频率影响不大。气体钻井虽然提高了钻进速度,但同时也对钻具防破坏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预测缔合体系的汽液平衡数据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文章利用缔合体系核磁共振化学位移的单参数局部组成模型,关联了NMA/H2O等缔合体系在全浓度范围内的化学位移.利用关联得到的能量参数,结合体系一端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预测了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低压汽液平衡数据.预测的压力相对偏差几乎都在5.00%以内,汽相组成的绝对偏差在2.00%以内.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体系的1H NMR化学位移和一端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能够较好地预测不同类型的缔合体系的低压汽液平衡数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对气液混合物流量和含气率的双参数测量的重要性和研究现状作了简要评价。作者在试验中使用串联的椭园齿轮流量计和孔板,试验用工质为空气—水混合物。在本研究报告中,得出了根据椭园齿轮流量计读数和孔板压差即能分别得出气体和液体流量的关系式,计算值与试验数据相比,气流量的均方根误差为2.9%,液体流量的4.4%。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罗兹流量计和锐缘孔板组合对油-气双相流体进行了流量测量的试验研究。本次试验的干度范围为x=0.0011~0.7520,采用分相动量模型和修正能量模型进行数据整理,试验结果表明,在本次试验范围内,各项数据的均方根误差均小于10%;并且,采用动量模型整理数据的结果要优于修正能量模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分相动量模型出发,提出了用均速管对汽液两相流体进行单参数测量的关系式,分析了动量交换因子J和滑移比s的影响,并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干度x为0.85~1的范围内,用均速管进行汽液双相流体的单参数测量并用分相模型处理数据时,均方差为2.81%;用均相模型处理数据时,均方差为5.18%。  相似文献   

9.
大型搅拌釜的搅拌器强度计算难度较大,且高黏流体介质的搅拌功率和搅拌效果难以预测。针对大型发酵釜的 搅拌器设计问题,采用CFD和FEA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发酵釜的搅拌效果和搅拌器强度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 明,该分析方法考虑了搅拌器工作过程中流体压力对叶片的作用,对大型搅拌器,尤其是搅拌介质为高黏流体的搅拌器 强度校核和功率预测能够获得较为准确的结果,同时可获得详细的流场信息及各项特性参数。该分析方法可为大型搅 拌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根据能量方程能确切地反映气液双相流动中的不可逆损失这一特点,在劳伦兹能量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新的截面含气率的计算方法,从而得到了修正分相能量模型,并以此作为处理数据的依据。作者用三块不同截面比的安装在管径为50.8mm的管道上的锐缘孔板,分别与口径为100mm的椭圆齿轮流量计组合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此模型处理数据时,不必考虑孔板截面比的影响,也不必考虑被测介质干度范围的影响。在本试验的范围中,(0.00111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