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SSCI收录中国基金论文为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多重基金资助状况进行分析,构建了多重资助加权网络,计算了该网络的整体属性,对其网络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多重基金资助网络的度分布特征、中心性和集聚性。研究证明,多重基金资助加权网络具有小世界、无标度特性,也即少数基金对多重基金资助网络结构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基金与其他基金共同资助众多,应进一步提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社科类基金的资助力度,更应重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成果产出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基于SSCI的中国社会科学论文基金资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SSCI为统计源,对SSCI收录中国社科论文的基金资助进行分析.统计了基金论文作者来源的国家/地区分布,分别讨论了国家基金、部委基金、省区基金、国际基金、高校基金对社科论文的资助情况,综合分析了基金资助论文的学科分布.得到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基金资助机构较为广泛,国家基金是论文产出的重要资助源;但基金资助区域分布不平衡,研究领域涉及面较小,提出应重视和完善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机制,加大基金资助力度,拓展研究领域,提高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选择基金资助论文作为高水平论文,对其被引用情况进行分析,同时与无基金资助论文的被引情况进行比较,以探讨二者被引情况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被引用过的基金资助论文的单篇被引频次并不比无基金资助论文高,而基金资助论文的被引率显著高于无基金资助论文.由此可见,论文的引用率可推广应用于表示期刊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经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评审批准,中华女子学院院长、社会学专家、教授、张李玺博士申报的“中国女性社会学学科化的知识建构”课题已被2006年国社会科学基金获准立项资助。本课题资助项目号为:06BSH058;资助金额7万元人民币。据悉,“中国女性社会学学科化的知识建构”为中华女子学院首次获得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也是在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方面的重大突破。参加本课题立项的主要成员有社会工作系教授石彤等7人。“中国女性社会学学科化的知识建构”课题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贾春  相似文献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林学项目资助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林学科2001—2007年资助项目的总体情况、类型、学科以及承担单位等方面的分布和变化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比较。通过分析得知,林学基础研究项目总体经费的投入和单项经费资助额度在不断提高;重点项目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数有所增加;各学科资助项目数量逐步提高,资助的重点学科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森林基础科学、森林培育学、森林保护学和林木遗传育种学4个学科;项目资助单位的类型和范围不断扩大,构成资助格局正在发生变化。通过对林学基金项目资助格局的分析,可以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为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者探讨基金项目申报及管理重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陈志卫  胡修勤 《社区》2008,(28):19-20
为了增强社区建设的活力,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启动了福彩基金资助社区公益项目,今年动用资金为200万元,接受了30多家社区公益组织申报和评估工作。据了解,目前资助的22个项目实施效果非常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北仑区有关部门表示,今后每年都将有几十个受助公益项目用于社区公益组织、社会福利机构,通过立项申报、建设实施、检查验收等系列程序,  相似文献   

7.
以《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12年高被引论文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学科分布、稿源分布、作者群分布及基金资助情况,结果表明:教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的被引频次占比较高;高被引论文的地域性较强,优质内稿不论篇数还是频次,仍占不小比例;高被引论文作者主要集中在31~50岁,且具有中级或以上职称的群体;从数量和被引频次来看,基金资助并不是《学报》论文被引的必要因素。因此,《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应巩固优势学科栏目质量,拓展刊物宣传渠道,维护校内核心作者群,扶植年轻作者,理性对待基金资助论文,尤其要进一步挖掘优质稿源。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论文资助基金级别、基金论文发文作者的院系分布、基金论文作者、合著率、合作度、发文期刊等角度,对2012年河北联合大学发表的基金项目析出论文进行定量分析,以了解河北联合大学的科研水平和优势学科分布,并为科研管理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作者群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04年刊载的765篇论文为基础,对作者年龄、学历、职称、单位和论文基金资助状况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作者主要是年龄在41-50岁的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第一作者中12.8%具有博士学位,64.1%具有高级职称;2%的论文有基金资助.研究作者群结构,旨在学报的发展和作者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以福建医科大学2002-201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且目前仍在该单位工作的负责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青年基金的学部分布、青年基金负责人的基本情况、申报与获资助面上项目情况,以及后续获面上项目与青年基金完成情况、申请代码延续之间关系,找出青年科研人员成长特点和规律,为地方本科医学类院校的青年人员培养和科学基金管理工作改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结构中,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但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救助存在许多盲点,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游离在政府救助的保障网之外。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出发,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职能不能只由政府单独承担,应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使社会救助逐渐形成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和非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2.
非政府社会救助: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结构中,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但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救助存在许多盲点,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游离在政府救助的保障网之外。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出发,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职能不能只由政府单独承担,应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使社会救助逐渐形成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和非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3.
从当前我国的国情来看,确立以政府为主导、以非政府力量为补充的社会救助多元主体结构,营造非政府社会救助良性发展的社会环境,是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积极培育有利于社会救助的思想理念,完善社会救助法规,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逐步形成多元的、面对社会各类弱势群体的、完善的社会救助系统.  相似文献   

14.
面对社会救助领域依然存在的各种风险,一些地方政府越来越多地采取购买商业保险的形式来协助救助对象予以应对,在大病医疗及护理、自然灾害、意外伤害等领域,商业保险较多介入到社会救助之中。文章在阐述商业保险介入社会救助现状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理论和实践分析,认为目前的社会救助领域依然存在政府独自承担而财政负担沉重的问题,问题的化解应形成政企合作、政社合作多元参与的社会救助机制。   相似文献   

15.
1978年以来,中国初步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五保供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社会救助覆盖面不断扩大、救助力度不断增强、法律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然而,中国新型社会救助还存在救助理念滞后、二元分割现象明显、责任分担机制不合理、待遇调整机制不科学、对象瞄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研究认为:新型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方向是确立积极的社会救助理念、统筹城乡社会救助发展、完善瞄准机制、建立合理的待遇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社会转型从其直接动因来说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推动的,所以转型时期体制因素对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影响深刻。作为政府行为的社会救助活动,在我国具体实施和操作中,特别是受到二元社会结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财政支付制度、社会参与机制、法律制度结构、社会救助机制本身等一些体制性障碍的制约,严重制约了社会救助一体化发展的顺利实施和全面推进。在分析体制障碍客观存在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体制障碍对社会救助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从多个维度而不是单一的收入维度来测量贫困和缓解贫困是学术界达成的一个重要共识。当前我国农村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少从制度构建上来关注除了收入贫困之外的其他贫困群体,这显然忽视了不同贫困类型群体间的差异性,难以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在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构中引入多维贫困视角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多维贫困理论及其衡量维度和指标对我国当前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尝试提出构建我国农村多元化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改革和完善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小城镇地处城乡的结合处,其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有着双重的意义。文章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现阶段小城镇社会救助的内容与方式、资金的来源与使用以及机构的设置与运营等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小城镇社会救助体系的构筑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