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独角兽与蒙目女神分别是中西方的司法神兽,两者折射了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分析这种差异对于研究中国法律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汉画西王母配神图像“龙虎座”的原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的西王母打坐龙虎座图像,实际上不是什么打坐,只是表明了西王母与龙虎的一种关系而已。这就是视西王母为大母神,而左右的龙虎则象征着饮食男女的交合创世。这一图像形式直接来源于"太一.伏羲女娲交尾"图像模式,而其历史渊源则可追溯到濮阳西水坡所发现的蚌壳龙虎塑像。从美学的基本原理看,龙虎座源自于对称形式的艺术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3.
中国北方的草原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文化类型,与其他文化的融合促使其呈现出多样性特征,表现在器物造型上,既有本土风格,又有中原地区、南方地区和西方国家的艺术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我国发现的汉画像石中的马首人身神怪图像多数在西王母座前出现,对于这类图像学术界较少问津。因此,有必要结合目前我国所发现汉画像中人兽混合神怪图像的基本情况,从图像学和文化人类学角度出发,在对汉画西王母神怪侍者进行图像志的研究基础上,解读马首人身神怪的神性,结合汉代人马神崇拜,探索其背后的祭祀与祈求升仙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深入探讨贡曼杰姆和西王母的身世及其文化背景后,可以得知,贡曼杰姆和西王母是古时居住在我国西部的同一历史人物,是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中不同形象的再现。从藏汉民间普遍信奉西王母这位女神的习俗中,可以窥见藏汉民族民俗文化交流历史之悠久。  相似文献   

6.
柯素芝(Suzanne Cahill)《宗教超越与神圣激情——中国中古时代的西王母》一书总结了过去近百年来海外汉学界在历史学、文学、宗教学、神话学、考古学、性别研究等诸多领域的成果.体现了对西王母研究的多元化方向。该书以晚唐道教仙传《墉城集仙录》和大约500首唐诗为讨论材料,对于同一主题的宗教文本与世俗文本进行对读,发现六朝。以来道教上清派道经对于西王母的改造,已渗透到了世俗文学之中,并使得唐诗中的西王母题材具有了宗教的神圣激情。  相似文献   

7.
图腾是研究文化奥妙的钥匙。怒目獬豸与蒙眼女神——法律图腾的不同彰显中西刑法文化的明显差异。怒目与蒙眼,表现出中西刑法文化"情感型"与"理性型"思维模式的差异;独角与宝剑,则折射出"集团本位"与"个人本位"价值模式的中西特色。此外,从图腾当中我们还可以读出中西刑法文化其他方面的些许差别。譬如,强壮的神兽与美丽的女神,勾勒了刑法进程中中国男性统治源远流长与西方女性解放运动较早兴起的男女不同地位的社会状况,体现了中国以力量(严酷)为美,西方以宽缓(轻柔)为美的迥异的刑法审美观念,也昭示了中西方分别在伦理支配与宗教影响的环境下各具特色的刑法发展路径等等。  相似文献   

8.
西王母是汉代绘画神仙题材中一个盛行的人物形象,有关西王母的课题一直吸引着许多的学者去寻根问底。这一题材的出现与汉代上层阶级的主观意志有着直接的联系,而汉代重女权这一特定的历史现象亦为西王母题材在汉画中盛行的原因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以多重证据法发掘神话背后的历史信息,探考西王母神话中两大要素与华夏史前文化大传统的渊源关系,即女神崇拜和美玉崇拜(拜物教),还原欧亚大陆史前女神文明大背景,解析夏商周三代以来地域文化兴衰更替的线索,说明玉山与玉胜形象发生的考古实物原型,揭示后起的儒家河图洛书新神话系统如何继承和改造美玉崇拜、排斥和遮蔽女神崇拜,使西王母形象被道教接纳和再造,削弱其独立女神的地位,匹配男性神祇东王公或玉皇大帝。  相似文献   

10.
汉画像石中西王母图像位于所属建筑物或图像右侧,东王公图像位于所属建筑物或图像左侧。因西王母与东王公名称具有表明方位的特征,由此能够推测,汉画像石中西王母图像表述的方位图式为左东右西,这与汉画像石图像描绘的方位理念互相吻合,但与科学制图学方位结构恰好相反。西王母图像描述的这种方位并非静态意义上的空间,它还是一个动态感应的关联宇宙系统,左与右,东与西,这些方位皆与五行系统相互关联。此种关联体系将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置于一个水平空间系统之内,在不同要素之间建立一种对应关系。这种空间是一种拟人化的宇宙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象征性关联。该空间方位图式是汉代五行思想的图像表现,也是汉代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汉画中九头人面兽应为“开明兽”。汉画中的九头人面兽是汉代西王母崇拜在墓葬中的反映,是西王母神话的产物。作为艺术想象的产物,异常的外在形象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不符合常规的形象和其为西王母役畜的地位相称,在设构图计上显得自由随意,艺术风格上不同于商周时期青铜艺术的神秘狰狞,表现出汉代艺术的世俗化特征,对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人面兽身的镇墓兽产生了重大影响。“九首”为能力、智慧和不死的象征。“人首”是汉代人对人类自身能力肯定的必然产物。“虎身”是长期以来人类崇拜虎思想的孑遗。  相似文献   

12.
"西王母"在中国古代历史和神话中是一位重要的传说人物,有关西王母的原型形象一直是人们讨论的一个话题.本文试图根据有限的文献资料,从语义分析和语源寻绎的方法入手,对西王母的原型形象以及神话中所反映的民俗事项等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3.
传统观念认为,月氏西迁乃张骞西使之原因。实际上,月氏西迁既由游牧民族本身的性格特点决定,又受民族矛盾激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张骞西使作为西汉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出现有历史的必然性。月氏西迁和张骞西使之间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王莽从贵戚低层向权力核心靠拢并以和平方式登上皇帝宝座,与西汉后期社会舆论导向关系密切。汉末严重的社会危机使得"易姓改命"和"再受命"思潮渐为时人所接受,为王莽改朝换代奠定了理论和舆论基础;王莽折节恭俭、谦约退让、克心履礼、折节行仁、爵位益尊节操愈谦等不同时俗的行为举止,塑造了良好的个人形象,使其成为社会各阶层心目中的"圣贤之人",朝野内外颂声并作,获得社会各阶层的拥戴与支持,为其代汉做了舆论上的引导;符命瑞应舆论的制造昭示着其代汉是天命所归,王莽在舆论的推动下"不得已"完成新汉政权的和平嬗代。总之,舆论引导与制造推动了汉新政权的顺利更迭,舆论战在王莽禅汉的道路上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西王母神话与中原文化的交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王母神话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具有其演变的轨迹.西王母神话人物,从西部狩猎部族"君长"的神职、文化内涵、神格特征及其传入中原以后的"神格易位"、神职重构等发生一系列变化:她从原来部族首领到中原天帝的"神母"、"天后";她严格控制神人之间不可逾越的"天规",又眷恋人世间的生活;她既是主宰宇宙天体秩序的创世大神,又积极参与黄帝所从事的统一中原大业;她支持"反抗自然灾害的英雄",又不许他们位居神界;她反对天人之间男女婚姻,又同情他们的遭遇,作一定的让步;如此等等.西王母本身的二元对立的神职、性格之间的矛盾统一性,反映了当时中原社会、经济、文化、信仰、观念等的特殊形态.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 ,西王母是西方母系氏族部落首领。战国时代 ,西王母开始被神化 ,由人演化为司灾厉及五刑残杀之气的瘟神和杀神。至汉代 ,西王母又被渴望成仙的人们仙化 ,成为掌不死之药 ,能使人长生不死 ,且度人成仙的吉神。东汉后期 ,西王母被道教吸纳 ,尊为元始天尊 ,位高权重 ,得到社会上下的普遍信仰  相似文献   

17.
徐凌  凌皆兵  李建 《南都学坛》2002,22(2):10-12
阴阳思想在两汉时期极为流行 ,在汉代画像石上主要表现在日月画像、伏羲女娲画像、星辰画像、社会生活画像、西王母东王公画像等五种画像上。它既有朴素的辩证法认识论的价值一面 ,也有神学、谶纬迷信合流的荒诞一面。研究阴阳思想在汉代画像石中的表现 ,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汉代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战国楚墓帛画人物形象兼具巫觋与墓主双重角色,是汉代关于死后世界想象和图像出现的先导。汉墓帛画描绘天象与天府(太一主神)组合的天界图像,汉墓壁画、画像石描绘天象与仙界(西王母主神)组合的天界图像;汉代冥官系统复杂,但缺少冥界图像。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墓葬照墙与墓室覆斗顶四坡描绘西王母与东王公共同主宰的天界图像,天象图像较少出现。南北朝时期,孝子高士与渐趋科学的天象认识组成的天界想象出现。对天界的无限向往与对冥界的极端回避是汉魏晋南北朝中国人关于死后世界想象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