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红学界,“贾宝玉的前身为何”始终是一个颇具争论性的问题,有人说他是神瑛侍者,也有人认为他是青埂峰下的顽石。文章从《红楼梦》文本的内部联系和脂批的提示入手,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贾宝玉是《红楼梦》头号重要人物,对他的评价众说纷坛,有人说他是封建叛逆者,有人说他是早期民主主义者。本文试图从社会学边际人格论这个角度来观察贾宝玉。一《红楼梦》的社会背景与边际人格产生的历史条件《红楼梦》这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处18世纪上半期。当时中国正处在封建社会开始分解,资本主义经济因素正在萌芽时期,代表着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状态的新兴的市民力量有了发  相似文献   

3.
贾宝玉,是《红楼梦》作者呕心沥血雕塑起来的小说主人公。作家以大量的笔墨,精心描述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在矛盾中发生、在斗争中发展和最后被毁灭的全过程。这是四大家族衰亡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贾宝玉登场之前,王夫人曾经介绍说,他是一个“混世魔王”。后来,薛宝钗  相似文献   

4.
贾宝玉是《红楼梦》最重要的典型形象,也是不易把握、议论颇多的一个形象。有说他是“贵公子”的,有说他是“多余人”的,有说他是“叛逆者”的,也有说他是“新典型”(或曰“新萌芽的代表”)的。我们不想从政治角度给他一个什么鉴定,而是想在分析他所赖以生长的土壤的前提下,着重剖析一下他的感情系统,及其与他的归宿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18世纪50年代的贾宝玉,经历了艰难困苦、悲欢离合大半生,终于在中举以后而悬崖撒手,遁入空门。张毕来先生称他是一个“虚无主义者”,吴组缃先生评论说“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贾宝玉形象所含有的民主主义思想的限度”。曹雪芹对于贾宝玉曾概括为“情痴”和  相似文献   

6.
“衔玉而诞”之内涵——论贾宝玉之“玉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 《南都学坛》2006,26(1):40-47
《红楼梦》中贾宝玉“衔玉而诞”的情节设置,显示的是作者对宝玉“人玉合一”的君子形象的巧妙构思,象征的是贾宝玉“有玉之德”的内涵。贾宝玉不仅有“玉树临风”的容止之美,还有“温其如玉”的性情之美,更有“玉洁冰清”的品德之美。作者如此设计贾宝玉怪异的出生,也是在借此强调贾宝玉性格、品德生成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及其对他的肯定和赞赏。贾宝玉形象寄托了作者改造人生、改造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7.
贾宝玉怕是中国小说里最富于争议性的人物了。自他诞生以来,如何看待贾宝玉,从来就没有统一过。几乎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有些看法之间十分矛盾;有些看起来一致,但又包含许多不一致,即便是同一位研究者,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文章中,说法也常有矛盾。从作者自己开始,到脂砚斋,到涂瀛,到俞平伯、周汝昌,到李希凡,到何其芳,到最近发表见解的一些学者,等等,等等,几乎没有一个是相同的。简直是一部贾宝玉的评论史了。真可以套用一句文艺理论的老话:“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了。那么,贾宝玉  相似文献   

8.
贾宝玉是否具有反君权思想,论者一般都持否定态度,更有人认为他“在更高的意义上肯定君臣大义”.这个问题是贾宝玉评论中带有原则性的问题之一,值得探讨.应该指出的是,贾宝玉并不象红学前辈何其芳先生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性格没有发展的人物.在曹雪芹笔下,贾宝玉是一个封建阶级的叛逆者,他的叛逆思想存在着一个发展过程.贾宝玉出身于封建贵族阶级,从孩提时代起,他生活的一饮一食,一举一动,都无不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英国文学中,恐怕没有哪位作家象劳伦斯一样命途、文运如此坎坷。这是因为他以饱满的激情描述了性爱——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有人诬他为“明目张胆的病态性狂”,也有人称他为男子沙文主义者,然而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隐藏在他羸弱病体里的一颗火热之心。诗人的气质、敏感的个性使他对女性情感有深切的感受,正如安娜丝·林写道:“劳伦斯对女性情感有一种完整的认识。事实上,他经常写出了一位女作家所要写的东西……这是男人首次如此全面、完整、准确地表达妇女的情感”。本文试图从他的几部长篇  相似文献   

10.
谢传荣 《南都学坛》2005,25(6):45-47
《红楼梦》中的秦钟,尽管作品中关于他的内容并不多,但他是作为贾宝玉的为数不多的男性“情友”形象出现在书中的。从曹雪芹对他的描写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他的态度并非是欣赏、歌颂的,而是将他作为一个“回头纨绔(或准纨绔)”来塑造的。他与贾宝玉的交往情况,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1.
曹雪芹从现实生活中感悟到男女两性之间的情爱与性爱不能兼得,从而将目光投向未来社会.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贾宝玉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是写康熙废太子胤的。他在《〈红楼梦〉里藏血情》(《四川大学学报》2 0 0 0年第 3期 )中说 :“康熙帝的二儿子即后来囚禁至死的废太子 ,俨然就是贾宝玉形象的放大与前身 !”3 曹雪芹是贾宝玉的底本。这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的另一说法。正当索隐派对贾宝玉原型的推测方兴未艾之时 ,以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派崛起。胡适在《红楼梦考证》(《胡适文存卷三》上海亚东图书馆 192 1年出版 )中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研究、考证 ,推翻了索隐派的种种影射说 ,并提出新说 :“我们看了这些材料 ,大概可以明白《红楼梦》这部…  相似文献   

13.
张乃良 《南都学坛》2003,23(4):49-52
贾宝玉生活于温柔富贵之家,他锦衣玉食,饮甘厌肥,轻裘肥马,妖童美婢,但却遇到了无法排遣的烦恼和痛苦。这种烦恼和痛苦表现为生存的烦恼和面对死亡的无奈与痛苦。他面对死亡的态度是为情而死,为爱而死,他认为这才是死得其所。他的这种态度是对儒家死亡观的否定与超越。在大观园,他经历了深刻的死亡体验,真正领会了处于末世的封建大家族笼罩的死亡气息。  相似文献   

14.
将情视为天地间一切生命的本源,以情为伦理道德是冯梦龙情教思想的核心。他企图以情为基础构建完美的社会道德体系,却在"三言"中表现出种种背离自己的情教思想本意的言行。文章从《醒世恒言》对佛教既抨击又推崇的矛盾态度进行论述,认为作品对佛教的态度与情教思想相背离,主要是时代与个人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立足于文学文本,以灵肉母题范型为主线,将两部文学经典--《红楼梦》与《浮士德》主人公的人生历程互为参照,于异域形象的共相特征中探求其经典意义。在文本解读中,笔者认为,主人公贾宝玉和浮士德都经历了情色之旅、灵之旅和死亡之旅的悲剧人生历程;都以女性为一端,并寄予相似的寓意;就悲剧而言,他们都以内的解体实现了生活的最高意义,证实了人类在现实人生中对情感世界或理性精神的永恒追求,实现了灵对肉的超越。而肉的解体,灵的飞升,也正显示出人类文化精神的共通本质。  相似文献   

16.
贾岛是一位创作风格独特的诗人.他一生尽了最大的努力也没能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官职,最终却因为受到某种惩罚而获得了官职.而文献资料却对此问题一无涉及,这不能不说是唐代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空白点.文章在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及当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认为这一奇特现象的产生与唐人为何看重进士科以及贾岛个人的性格两方面有着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7.
清代红楼戏是当时人们对《红楼梦》小说文本的一种独特接受形式。戏曲改编者对《红楼梦》的解读,一方面立足于对宝黛爱情故事的叙述,或宣扬情的虚幻,或表现情的和谐,或强调情的永恒的接受观念;另一方面,在改编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出简单表面化、庸俗色情化的接受倾向。这种解读既有对《红楼梦》文本意义合理的接受,又有明显的误读。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中猪八戒形象以“贪”和“呆”为其外部特征,以“真”为其形象的实质性内容,是世俗化的喜剧艺术典型。分析了人们对猪八戒形象既喜爱又嘲笑的矛盾审美观感,认为这既和国民性格中的隐性人格和显性人格这种分裂型的双重人格有关,也是人类所共有的个人欲望与社会道德责任感矛盾的产物,同时又与这个形象的喜剧性特征有着重要联系。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中猪八戒形象以“贪”和“呆”为其外部特征,以“真”为其形象的实质性内容,是世俗化的喜剧艺术典型。分析了人们对猪八戒形象既喜爱又嘲笑的矛盾审美观感,认为这既和国民性格中的隐性人格和显性人格这种分裂型的双重人格有关,也是人类所共有的个人欲望与社会道德责任感矛盾的产物,同时又与这个形象的喜剧性特征有着重要联系。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与《废都》中主人公性爱过程的分析,阐述了劳伦斯和贾平凹两位作家的性爱观,即性是劳伦斯拯救人类的救世主,却是贾平凹笔下使主人公走向大毁灭的阶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