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的突破口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助.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2.
在比较宁夏扶贫开发区建设的几个基本形式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西北第一村--宁夏华西村扶贫开发区通过智力投入从吊庄迅速崛起为现代新型小城镇的发展模式,最后探讨了在西部大开发的新时期,这一典型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究竟是重点发展大城市或者是重点发展中小城市与小城镇,一直存在着针锋相对的争论。很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回顾与反思。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应强调小城镇要增强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小城镇的战略地位始终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4.
降低流通费用基本就是降低物流业投入的同义语.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流通费用理论对降低物流业投入有重要的启示,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中国西北五省区和中亚五国必须充分认识当地的物流业发展及效率现状,以《资本论》流通费用理论为指导,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升物流业效率,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畅通"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发展和繁荣小城镇,尤其是有选择性地发展重点小城镇,不仅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战略问题和基本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小城镇本身如何推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对"空间不平衡发展"理论和战略的包容性批判和反思,要求回归到体现"使用价值"的新型城市化轨道上。发展和繁荣重点小城镇,推动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发展,是化解"空间不平衡发展"战略诸多消极影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三农"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愈来愈受到重视.当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解决"三农"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应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观点,对"三农"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通过消除体制约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发展以乡镇企业为基础的小城镇找到破解"三农"难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7.
一、发展小城镇与耕地保护的关系 1.小城镇与城市用地比较分析。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用地呈现增加的趋势,由此造成耕地数量的减少。但大中小城市类型不同,其对土地或耕地的占用数量和利用的程度是不同的。相对发展大城市而言,发展小城镇建设会占用更多的土地。按国家建设部门统计资料计算,1996年我国小城镇人均用地145.88平方米,分别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1.1倍、1.4倍、1.5、1.7倍和2.2  相似文献   

8.
企业传播作为一种组织的传播活动是伴随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的.早期的企业传播理念是随着企业组织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丰富与成熟起来的.传播理念在古典学派管理理论要素中已成为了不明确的一个部分.到"人际关系"-"行为科学"学派管理理论大发展的阶段,传播理念愈来愈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组织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的有效管理理论、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雷戈的Y理论、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场论"与"守门人"理论等理论中,传播理念无疑是其中的核心的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9.
乡村环境治理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乡村环境治理必须遵循"两型"社会建设要求,以清洁生产、村庄宜居、生态和谐为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着力点,以推进新型城乡一体化为核心目标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积极发展农村生态经济,推进小城镇及中心村建设,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0.
"庄骚"合称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现象.明以前,多着眼于艺术文章之同,而其后,始多言其思想感情之同.明清之际,陈子龙等士人把超脱此世的情怀与忠国之情、怨世之心相结合,赋予庄骚合称新的时代内涵,也体现了易代之际士人的特定情感心态.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 ,对南诏遗留白族古村“诺邓”的传统文化和自然生态现状进行分析、评估 ,进而提出保护、建设古村的具体项目和措施 ,旨在为村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探索一种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村官”计划下的高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当前我国为建设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文章在分析研究了“大学生村官”的优劣势基础上,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为农村培养输送各类适合做“村官”的人才,使农村发展能够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城中村”问题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中村"现象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因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化管理制度的障碍而产生的特有社会现象."城中村"给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方面均带来了新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要任务是改革现行与农村城市化不相适应的法规政策和管理机制,从源头上避免大量新的"城中村"产生.其次,对已成型的"城中村",应从物质形态改造入手,以关乎村民根本利益的房屋清理确权为切入点,均衡各方利益,多渠道筹资,统一征地拆迁、规划建设、落实安置,推进"城中村"改造.  相似文献   

14.
1989年,村民委员会"组合竞选制"在安徽省岳西县莲云乡腾云村首次试点。此后至今,村委会"组合竞选制"走过了24年的历程,安徽已有10多个县市的几百个村进行了实验、试行、运行,从未间断。村委会"组合竞选制"经历了"单个村范围内试点"、"乡范围内村实验"、"跨镇范围内村试验",直至"县范围内村试行"。"组合竞选制"的诞生是实践、理论与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主观探索与客观背景紧密结合的产物,并且因地制宜地探索了中国特色"草根民主"的具体发展形式。  相似文献   

15.
伴随我国乡村国情的变迁,现行的“乡政村治”的治理体制面临巨大挑战,“撤并乡镇”的治理体制改革模式也深陷困境。构建“县政乡治村派”的新型乡村治理体制,实现从“村自治”到“乡自治”,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民主事业发展的新航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16.
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完善农业教育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省地处偏远,经济尚不发达,教育普及率低,人口素质尤其是农村人口素质不高,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把“黑龙江村村大学生计划”融入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将进一步完善农业教育体系。它的目的是选拔和培养农村干部,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向农村传输农业新技术,努力进行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之误区解读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针的提出,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愈显重要.本文旨在分析西部民族地区生态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误区,并对走出误区进行尝试性的探讨.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西部民族地区建设的指导原则,建立起政府、文化、科技、教育的多元化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8.
本文借用文化层次理论,通过对一个土家族村寨20世纪思想文化变迁的考察,提出:培养"高层文化"是民族地区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日本“一村一品”运动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一村一品"运动发起于日本九州的大分县,以立足乡土、占领全国、放眼世界,自立自主、体现民意、独具创新,培养人才、选拔领导、面向未来为原则,在日本掀起了振兴农村地域经济的浪潮。这一运动为日本农村地区的地域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总结"一村一品"运动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族村寨是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农业文化的基础载体。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文旅业成为民族村寨发展经济、带动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的主要路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入手,以湘西部分民族村寨为样本,结合场域分析,构建了包括场域、文化、经济和社会资本在内的资本分化行动逻辑框架,从文化资源、文旅业发展及其社会组织关系、村落精英能力、社会网络等方面,对两种不同类型的民族村寨文旅业分化场域作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策略。研究引入文化资本理论,拓展了民族地区村寨研究的路径与视角,深化了对民族村寨文旅业分化问题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