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围绕大学生政治态度,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状况,学习、成才愿望,心理健康状况五个方面对西昌学院的各年级学生进行了网上不记名调查,经分析调查结果表明,西昌学院的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状况总体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2.
根据应用型高校内涵建设的实际要求,结合西昌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的实际,总结西昌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的特点及其成效,同时分析了学校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以促进地方本科院校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顺利实现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新冠疫情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挑战为切入点,结合西昌学院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开展情况,通过师生问卷调查数据,从统计数据发现西昌学院在线教学在平台和软件、教师网课质量、学生学习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后疫情阶段线上线下教学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2003年3月1日,伞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在厦门召开会议,专家投票表决,全票通过由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凉山大学、凉山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西吕学院。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的加快,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和渠道在不断拓宽,要求高等院校扩大人才素质内涵,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开展创业素质教育以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西昌学院是一所典型的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担负着主要为凉山彝族自治州培养人才的战略重任。本文分析了西昌学院开展创业素质教育的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实施创业素质教育的一些战略理念,旨在探索出一条适合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创业素质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6.
西昌学院成人教育始于1984年,前身为西昌农专、西昌师专、凉山大学三校成教部及凉山教育学院,2004年6月成立西昌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经过20余年的不懈努力,成人教育不断发展壮大,为四川省尤其是凉山州经济、文化及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王德和(吉满·徳和),男,藏族,四川甘洛县人,出生于1955年10月。硕士,藏学研究员。西昌学院学术带头人,西昌学院彝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民族教育研究所研究员,"西昌学院藏彝走廊区域民族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二级)"主任,西昌学院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全国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凉山州藏学会副会长、《凉山藏学研究》副总编;四川  相似文献   

8.
学人风采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F0002-F0002,F0003
王德和研究员 王德和(吉满·德和),男,藏族,四川甘洛县人,出生于1955年10月。硕士,藏学研究员。西昌学院学术带头人,西昌学院彝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民族教育研究所研究员,“西昌学院藏彝走廊区域民族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二级)”主任,西昌学院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全国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凉山州藏学会副会长、《凉山藏学研究》副总编;四川大学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民族文化与教育、民族古文字、文化人类学。  相似文献   

9.
七十载岁月峥嵘,砥砺进取;七十载负重前行,弦歌不辍。从1939年的北洋工学院到如今的西昌学院,已经走过了七十年的沧桑岁月。 70年前,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博士创建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历风雨几度迁徙,经岁月几度更名,学校先后更名为西昌技艺专科学校、西昌专科学校、西昌农业学校、西昌“五七”农业大学,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立,2003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与凉山大学、凉山教育学院四校合并组建西昌学院。  相似文献   

10.
西昌学院社会科学系是在原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系、凉山大学政法系等基础上联合组建而成。针对本系的办学实际,结合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现状,经过三年多的实践与探索,西昌学院社科系已经走出了一条立足地方、面向全国的中、高级社科人才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11.
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战略部署,是新时期农村发展的历史必然和现实诉求。但实际过程中存在大学生"村官"为"乡官","跟风创业","村官"脱离群众、脱离岗位以及被村干部"边缘化"等现象,对这些问题既需要警惕,更需要完善。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进行了可行性探究,提出应该为大学生"村官"搭建好选聘平台、培训平台、交流平台、创业平台和出口平台。  相似文献   

12.
高校领导与大学精神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大学精神不仅是一所学校的校格和校魂,也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振兴和人类社会的进步。针对目前中国高校日趋严重的泛市场化、学风浮躁等不良倾向,高校领导对构建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3.
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国家政权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对待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这一问题上,从基层领导干部到农村普通群众,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通过在南京江宁地区开展的调研发现,人们对这一政策的认识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村官能否下得去、干得好、流得动。大学生村官政策从其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来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应当加强管理考核,加强机制的改革、创新和完善,不断健全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从而促进大学生村官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村官”工程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现实中又存在着诸多不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职能定位的不足。大学生“村官”工程中的政府职能定位,既有动力因素,又有阻力因素。这一工作的路径选择应当是:明确合理地划分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在大学生“村官”工程中的职能,创新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模式,建立并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指出当前选聘大学生到村担任大学生"村官"模式取得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下乡服务农村的新模式——担任农村社工。并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指出后者效果更好,也更符合农民的需求。进而提出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要实现从"村官"到社工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战略性“人才工程”。大学毕业生顺应广大农村急需优秀人才之大势,顺应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应聘到村任职之大势到农村建功立业,就是顺势成才;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来到陌生的农村环境,必然要程度不同地处在逆境之中,只要他们努力将这些“逆境因素”逐步克服,就能成就事业,达到逆境成才。大学生“村官”只要根据自己的优势,准确选择具体的工作岗位并做出优异成绩,就能做到适职成才。农村客观存在着种种成才的机遇,只要大学生“村官”树立正确的、强烈的机遇意识,就可以达到机遇成才。  相似文献   

17.
班子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观念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导向、聚合、激励和控制功能。提升高校领导班子的团队精神对健全高校集体领导机制、转变高校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增强高校领导班子执政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团队精神建设,应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选拔团队精神强的核心领导,开展合作型实践活动等方面入手,切实建设能协同合作的领导班子。  相似文献   

18.
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消极担任学生干部已成为常见的现象。从经济学成本-收益分析法可得知,高校学生担任学生干部既可以获得收益,同时也要付出相应的成本。若成本大于收益,则选择消极参与甚至退出。要破解这一现象,必须在改变学生担任干部的成本收益结构上下功夫:培育合作精神、增大学生干部的收益空间,构建提升平台、增加担任学生干部的比较效益,创新管理模式、降低担任学生干部的决策成本。  相似文献   

19.
职业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趋势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辅导员职业意识薄弱、职业心态消极、职业发展空间狭小、职业寿命较短的问题,职业化管理机制和职业化工作模板尚未形成,影响了辅导员职业绩效的发挥。必须从领导重视、组织构架、建立合理运行机制等层面入手,全力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进程,这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论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理论依据、特征及管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见领袖从现实生活延伸到虚拟社区,对于高校舆论而言,该群体不仅仅是补充和辅助更是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具有在学业、兴趣、创新创业等方面突出,关注公共事件、有独立观点并愿意分享等五个特征.高校对于该群体的管理包括识别、培养、监管以及对话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