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博弈分析的角度来看,转型期中国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其制度变迁过程可以看成是国家与民间资本之间的博弈过程,变迁的路径就是博弈均衡解的轨迹。本文通过建立该制度变迁的动态匹配博弈模型,实证地分析这种制度是如何被博弈出来的,详细阐述该制度变迁的历史路径与路径特征,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制度与经济增长一般理论的基础上,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讨了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寻找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辩证统一关系;然后阐述我国建国后经济增长的基本情况,并对增长情况进行了阶段划分与相关政策分析,通过改革开放的前后对比指出了制度变迁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其中,用计量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农业土地制度变迁和国企改革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制度变迁与农业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索洛模型从规范、实证两方面分析了制度因素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指出制度变迁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制度变迁的路径和方向 ,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制度的形成是博弈的结果,博弈的均衡即表现为制度。媒介制度通常也是制度变迁主体之间博弈的产物。博弈方之间的力量对比,决定了制度均衡。不同利益团体间的博弈打破了媒介制度的均衡,引致了媒介制度变迁。从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历史维度来看的确如此,不同的博弈格局对应着不同的制度格局。在从近代以来开启的媒介制度变迁中,政府是制度博弈中的重要主体,当政府的力量十分强大时,媒介制度的演化路径是由政府掌控的,但当政府的力量面临挑战,媒介制度的演化一般会有一个充分的博弈过程,最终的制度安排一定体现了各方力量的对比。  相似文献   

5.
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但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差别很大 ,制度变迁的约束条件不同 ,因而不能制定统一的土地政策 ,采用相同的农地制度模式。中、西部内陆地区目前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还未成熟 ,其农地制度创新的重点 ,仍放在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部制度及改善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上  相似文献   

6.
论观光农业中的土地流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基础上,分析了观光农业中土地流转的方式,提出土地流转中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是关键,同时,提出3个措施:(1)组建农业旅游合作社;(2)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应严格把关,保障农民长远利益;(3)确保观光农业中土地流转政策与制度的良好实施。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土地制度百年变迁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制度是一个时代命题.在20世纪的中国,以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和以土地公有制为主体的两种土地制度的对峙与冲突是土地制度变迁中的两条主线.而延续千年的平均主义传统原则和多元复合的土地所有制结构成为其贯穿始终的重要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是路径依赖、国家设计和集团博弈合力作用的结果.20世纪中国土地制度独特的变迁轨迹有力地说明,农民意愿与国家决策之间的平衡仍是土地制度变迁的重点之一,而"公平"、"平均"的观念仍将是长期制约土地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用博弈论的眼光看问题 ,我们就会发现个人的效用函数不仅依赖于他自己的选择 ,而且依赖于他人的选择 ;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因此 ,制度是N人博弈的均衡解。当一种经济中还存在外部利润时 ,说明博弈尚未找到最优解 ,还可以进一步剔除严格劣战略 ,就是说非均衡的制度结构必然导致制度变迁 ,从非均衡到均衡的制度结构的演变过程也就是制度变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研究并解释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原因与绩效,能为我国今后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证基础。笔者在分析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环境约束下的利益集团博弈理论”,认为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是在制度环境的约束甚至主导下,利益集团为了内化外部利润而相互博弈,最终在某个利益集团的主导下达成博弈均衡的结果,并且以此作为分析框架解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经历的土地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变迁过程。基于这一理论审视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笔者认为,集体土地的国有化和私有化在我国现行环境下都不具有可行性,维护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推动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才是符合制度环境,能够内化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外部利润和获得各利益集团一致同意的制度选择,是我国未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政府在诱制性制度变迁中起引导作用.随着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农业转移人口进城是一个必然趋势,为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进入了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新时期.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政府要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的完善、经济补偿价格的提高和农村社会保障的健全,降低农业转移人口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交易成本,增加制度变迁的利润.新时期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农村内部引导机制主要有:以维护农业转移人口土地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丰富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以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为评估原则,提高承包地退出的经济补偿水平;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安全保证,构建农业转移人口承包地退出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1.
扶贫政策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是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的重要途径。基于2012年发布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市名单,将是否进入该名单作为获得倾斜性扶持政策的识别变量,采用甘肃省86个县市2009-2017年的数据以及双重差分法,分析扶贫政策是否促进了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结果表明:扶贫政策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是,扶贫政策对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技术效率并未产生显著影响;扶贫政策在干旱地区、少数民族聚居贫困县的政策绩效要好于湿润区和非少数民族聚居贫困县;同时,随着倾斜性扶持政策的持续实施,扶贫政策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强。总体而言,扶贫政策未有效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在相对贫困治理过程中需要对政策进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2.
构建一个同时包含农业与非农部门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与理论分析框架,系统分析了农业保险通过劳动力资源配置助推绿色经济的作用渠道与影响效应;基于30个省2012—2021年数据实证考察了农业保险、劳动力资源配置与绿色经济效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农业保险推动劳动力资源配置是提高绿色经济效率的重要机制;农业保险的保障性降低农业风险,影响家庭决策,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改善产业结构,产生资源配置效应;农业保险的政策性降低农民生产成本,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绿色生产技术的使用率,进而影响绿色经济效率,产生绿色发展效应。依据上述结论,认为应提高农业保险的供给水平,实施农业保险与农村就业培训相挂钩的政策,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广度和渗透深度,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和绿色经济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自中国被动进入近代世界,就面临着工业近代化和农业近代化的紧迫任务,但是中国小农经济的超稳定结构不能够产生出近代化农业体系,所以需要农业制度的全面演进,而制度变迁是一个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换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1912—1937年中国历届政府作为制度供给主体,为了解决农业衰退、促进经济增长,从立法、农政、统计调查、农村税收、农业金融、乡村治理模式等方面推进农业制度近代化,试图建立一个有效率的制度体系。但是,制度能否发生作用取决于很多因素,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这些努力并未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4.
工程化高效农业具备农业科技高端化、农业经营规模化、农业生产组织化的特征,农业技术进步是工程化高效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技术可以分为产品技术、辅助技术和模块化技术等3种不同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技术促使农业产业链演化呈现3种不同形态:产品技术推动农业生产纵向型分工,农业产业链纵向延伸;辅助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横向型分工,农业产业链横向拓展;模块化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模块化分工和产业融合,农业产业链呈现网络状。工程化高效农业正是在这3种不同的产业链演化方式推动下,不断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从而改变传统农业的弱质性,实现农业高效益。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政策有效性的评判标准由社会福利损失最小化到微观主体福利最大化。以及政策有效性的评判方法由静态分析法到动态优化方法这两个方面的介绍,分析了开放经济下调节内外失衡需求管理政策分析框架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的启示是:只有从关注民生的基本点出发,在跨期之间合理的配置资源时,才能客观评价政策的有效性;应该从政策短期效用变动与长期稳定状态效用变动的动态过程中判断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的缺位使原来就不够健全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功能更加薄弱。农村政策性保险具有向农业提供政策性经济补偿与促进农村经济融入开放市场经济的两重职能。正是由于农业保险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策性保险制度在农村金融体系的定位与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7.
清末,清政府在改变传统经济政策、发展近代工商业经济的同时,在商部农工商部的主导下,还开展了对传统农业的改良与振兴。创办农事实验场就是商部农工商部改良农业的一个主要措施之一。通过农事实验场这个平台,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形态逐渐出现了近代化的嬗变。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戴庄有机合作社的调查,从博弈论视角探讨了戴庄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的演变。研究发现,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合作社选择社员收入与产量挂钩的利益分配方式会导致道德风险问题,而农户收益不与产量挂钩的利益分配机制会产生农户"搭便车"行为,导致劳动生产率下降。文章认为通过合理设计农户在合作社和村庄之间的关联博弈机制,可以有效解决有机农业合作社的治理困境。  相似文献   

19.
农业巨灾保险供求双方行为博弈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国外农业保险已较为成熟,但国内农业保险发展迟缓甚至一度停滞萎缩。如何使我国农业保险走出困境,文章从经济学期望效用理论的角度,分析我国农业保险供求双方——农户和保险公司采取不同行为的期望利润,并以此建立两者的博弈模型,最后分析模型,提出结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契约博弈模型的农业产业链纵向协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产业链纵向协作模式的优化演变有利于实现产业链整合,促进产业链参与主体利益互补机制的建立。根据实地调研情况,在分析市场交易、合同、合作社以及纵向一体化等多种纵向协作模式的运作方式及其优缺点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契约博弈模型对产业链纵向协作模式优化进行博弈分析。结果表明,合同模式并不是一种稳态的纵向协作模式,而合作社模式是合同模式的改进,是一种更为有效的纵向协作模式,并由此提出促进农业产业链纵向协作模式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