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乡村公共舆论是乡村社会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础。当前农村社会正在经历深刻变迁,乡村公共舆论对农村社会的评价和指导作用日益微弱。在社会化小农阶段,农户的生产生活和交往越来越脱离乡村共同体,熟人社会逐渐陌生化。同时,传统道德资源和集体主义道德的共同缺失,使农村社会道德资源愈加匮乏,经济利益最大化成为乡村成员的行为准则。乡村公共舆论发挥作用的基础正在遭到严重侵蚀,其对共同体成员的制约作用也大大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以公共文化为核心来推动乡村公共舆论复兴,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有序。  相似文献   

2.
农村道德建设是构建乡村和谐和解决整个“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和人文前提。一是确立乡村市场道德理念,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二是健全化解乡村人际矛盾的道德机制,促进乡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强化乡村公共道德规范,扼制越轨行为,促进村民与社会的和谐;四是营造公平正义的道德环境,发扬扶贫帮困精神,促进乡村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1949年后,土地改革开启了国家对农村社会的权力实践,人民公社的高度集中化是国家对农村控制的高度体现.国家对农村的权力实践过程伴随着激烈的阶级斗争和对乡村资源的垄断,直接导致了传统家庭伦理的沦丧和乡村社会结构的瓦解,即乡村道德共同体的解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得作为临时道德代言人的国家随着对农村社会经济控制的削弱而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1980年代出品的两部电影<喜盈门>和<咱们的牛百岁>则一厢情愿地认为乡村仍然是一个道德共同体,乡村中的各种伦理问题和社会结构问题都可以通过乡村这个道德共同体的力量来解决.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喜盈门>和<咱们的牛百岁>这两部电影的角色和情节设置,来揭示1980年代国家对农村社区的道德想象.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在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中,德治作为乡村治理的情感支撑,在增强自治有效性、弥补法治不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新时代乡村治理中德治仍存在一些问题:优秀传统道德观念作用弱化,乡规民约局限性突显,农村道德评价机制不完善,乡村精英人才大量流失等。因此,必须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乡规民约建设,健全道德评议体系,壮大乡村精英队伍等方面下工夫,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传统道德价值的现代性转化,推动乡村善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不良风气降低村官道德水准、留守人员素质影响村民自治水平、乡村宗族势力阻碍基层民主进程、政府监管不力制约农村反腐成效等方面分析当前农村腐败现象愈演愈烈的原因,提出"三个结合"预防和治理村干部腐败的新思路,即教育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制度建设与惩处腐败相结合、科技反腐与民主监督相结合,营造村干部不愿腐、不敢腐、不能腐的村级权力运行新环境。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以来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塑造了大量的乡村女性形象,不少作品更直接以乡村女性作为表现的主体.这些女性群像基本可以归入苦难女性、女强人、道德女性和落后女性这四类范畴.借助这些乡村女性形象在时代中的审美衍变,通过对她们的婚恋情感、人生命运及未来出路的展示和思考,农村题材电视剧对中国乡村传统、乡村现实和乡村文化进行了全面探索与考察,完整地勾勒出一幅中国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图景,拓宽了中国电视剧艺术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7.
英山县思想道德建设协会是适应农村社会新的发展需要而建立的自治组织,它的形成原因、组织结构、作用定位及工作原则具有一般性推广意义。传统的农村宗法伦理秩序打破后,乡村社会出现了现行法律尚未禁止但又阻碍农村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道德失范现象。在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未形成时,需要一个既延续过去权威又兼有现代秩序的道德自治组织来引导新的道德体系的逐步建构。  相似文献   

8.
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问题本质上是农村治理形态与功能的重构。传统乡村以民间组织为基石,通过建构乡里制度、政治儒学和科举制度,达至乡村秩序、民间资源、道德信仰和人才教育等的动员与治理。今天,传统治理模式早已成为历史,然其依托民间组织实现多维治理的理念,仍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梳理老年抑郁症和农村老人自杀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深度剖析农村老人抑郁自杀的个案,揭示农村社会代际变迁、社会公共服务欠缺和乡村传统文化没落的问题,最后提出重建人们道德意识和责任感、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立专业化社会服务机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农村职业教育作为直面“三农”问题的教育类型,能够为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提供坚实的智力保障与志向支撑,助推农业强国建设,促进乡村全面振兴。面向全面乡村振兴的农村职业教育需遵从要素融合挖掘乡村产业新资源,结构联动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功能驱动延长乡村产业新链条的产业逻辑;主动革新突破乡村人才培养的来源性障碍,多元协同构建主体联动育人的合作化模式,应用引领增强乡村人才发展的适应性机能的人才逻辑;空间承载助推乡村物质文化适应,教学内嵌活化乡村制度文化传承,基因重塑促成乡村精神文化自觉的文化逻辑;理念引导助推乡村绿色发展新生态,绿色供给赋能农业生态产业大循环,行动协同塑造农民宜居乐业新优势的生态逻辑,以及以融合治理推进乡村治理能力水平现代化的形式有效,以适切性人才培养催生乡村治理新动能的动力转换,以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组织秩序和谐善治的目的理性的组织逻辑。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正从传统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经济体系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转换。在这样一个新旧体制转换、利益格局调整的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农村的道德秩序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调整。文章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解读,论述了新农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转型期农村道德建设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道德教育是新农村道德建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成效。而在道德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是其核心内容。因此,在新农村道德教育中要不断挖掘新农村道德教育资源,创新道德教育形式,从而不断提高新时期农民的道德素养,创立符合时代精神的乡村文明。  相似文献   

13.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社区的和谐程度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现实价值,对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坚持农民主体,村委主导,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大众传媒和第三部门、各类高校和研究学者应正确定位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道德建设要取得实效,必须寻求新的突破点。而农村群众的信仰现象是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为人提供终极的意义和价值支撑。为此,加强对农民信仰的积极引导,以从根本上为农民的道德提供终极的支撑力量,提升农民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5.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与重要保证。一方面.传统儒家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与中国农村社会紧密相连.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立足儒家文化承接现代文明。另一方面儒家文化由于历史文化原因不断流散.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传统道德沦丧和农村文化庸俗化。当前.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鼓劝农民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制定积极的文化政策繁荣农村文化,进而推动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乡贤作为新生治理主体,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保障新乡贤参与治村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促进新乡贤作用发挥的工作机制不完善,引导新乡贤依法治村的工作重视不足等问题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这一主体作用的 发挥。为此,通过完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法律规范,健全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作用发挥的自治、法治、德治平台,强化对新 乡贤依法治村的引导与扶持等方式,完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法治保障路径。  相似文献   

17.
建国后毛泽东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从思想政治和道德建设、科教、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农村文化建设做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综观全局可以看出毛泽东这一时期的农村文化建设具有以下特点:注重对农民思想的改造;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注重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系统性等.全面、正确地分析建国后毛泽东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农村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是旅游活动的主要目的地,农民是旅游产业的主要获利人.本文着重研讨了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的辩证关系;尤其强调进行科学规划,把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业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业发展有据有序、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9.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留守儿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政治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繁荣和新农村建设的生命进程。因此,大力加强乡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升其文化道德素养,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