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认知理论为语言结构的理据分析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文章从广义的认知角度出发,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实例,说明认知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文格 《南都学坛》2010,30(3):135-136
一、形谓旬的认知基础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结构特别是语法结构跟人们对客观世界(包括对人自身)的认识有着相当程度的对应或"相似(iconicity)"关系,或者说语法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经验结构(即人认识客观世界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概念结构)的模型.王寅、王德春等学者认为"相似性"不是指语言形式像镜子一样反映客观外界的事物,而是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体验和认知方式;"相似性"应当被看作一种理据、一种解释语言的认知动因.同样的道理,形谓句就体现了人们对外部世界认识的反映,因此形谓句的语义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语言世界观多元论——八论语言的体验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语言世界观主要研究语言与思维(即认知)、与现实世界和社会世界之间的关系,论述语言在世界观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当前,在这一问题上主要有四种基本观点:(1)反映现实论;(2)认知假说论;(3)语言决定论;(4)语言思维二元论.前三种观点具有明显的单向论述的倾向,且这四种观点都没能将社会文化因素考虑进来.为此我们提出了语言世界观多元论,认为现实、认知、语言和文化这四要素之间存在着一个"多元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此框架中提出:现实决定认知,认知决定语言的决定关系;语言影响认知,认知影响现实的影响关系.笔者近年来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重点论述了语言体验性,一方面为语言世界观多元论作了理论铺垫,另一方面语言世界观多元论也为语言体验性提供了证实.  相似文献   

4.
汉英隐喻认知方式对比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隐喻研究表明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更是人类感悟世界、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由于各民族对客观世界有着类似的看法和感受,所以,不同民族的语言隐喻呈现出跨文化的相似性。又因为各民族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语言隐喻在认知方式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作者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从隐喻认知的心理基础、认知结构和认知模型等方面对汉英隐喻的认知方式进行对比考察,从而揭示汉英隐喻认知方式的同与异。  相似文献   

5.
语境与文化意象的理解和传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化意象是在文化环境下生成的一种文化符号 ,具有语境依赖性。本文首先对文化意象进行界定 ,再对语境进行分析 ,并以此为基点探讨文化意象的理解和传译问题 ,旨在说明 :(1)文化意象的判定是认知主体的主观阐释和诸种潜在相关客观参数 (语境参数 )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2 )与文化意象相关的原语语境和译语语境的关联性将直接影响文化意象翻译策略和手段的择取。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人类以客观世界意象为基础对意义符号的操作和应用。世界观是人类对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基本认知定位,是由语言来传播表达的。世界观的形成不仅受到外部客观世界的影响,也受到宗教、文化、艺术的影响。电影、文学、艺术等都会作用于人脑,影响人的世界观,从这一意义上说由文化环境定义的意象组合也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领属范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领属范畴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领属关系问题进行系统、详尽的探讨 ,不仅有利于描述和解释汉语领属范畴的独特表达方式 ,而且还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和机器对自然语言的处理。以往人们对领属问题也有所研究 ,但由于理论方法的局限 ,只单纯注重从句法上进行分析。其实领属范畴除了句法还涉及客观世界、语义诸方面内容。采用认知语言理论 ,从认知角度进一步研究领属的语法特征 ,可以更好地探讨现代汉语领属范畴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原型范畴理论下的英汉模糊语言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畴化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认知范畴具有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认知范畴的模糊性.认知科学上的范畴理论为研究模糊语义问题提供一种认知层面的理论依据.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语言模糊性的认知根源及原型范畴理论界定下的模糊,主要探讨在认知原型范畴理论的指导下英汉模糊语言存在的差异,即:范畴体系差异、范畴结构差异、原型内涵差异及范畴的缺失;以期探究语言模糊的实质及其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汉语的隐含和英语的显化不仅受文化、思维的影响,更是主体与客观世界互动的结果。因此是一个现实—体验—思维(社会文化背景)—意象图式—范畴、概念、意义—语言的过程。人们通过感官对客观世界进行体验,由于体验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思维,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不同的意象图式,建构出不同的抽象认知模型,并以此进行范畴化并获得概念与意义。将不同的范畴、概念、意义用语言形式固定下来,就形成了句法结构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语言相对于任意性的另一个基本特征.象似性研究对了解语言和认知的关系意义重大.人类认知积极参与人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所以语言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反映人的头脑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概念或概念结构.通过从词汇、句法的角度进行象似性研究,能够较清楚地认识认知在语言规则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培养的目标,针对如何通过我们的教学使高职高专院校俄韩语专业的学生在三年内由俄韩语零起点提升到具有良好的外语语言交际能力、能够承担外事接待和服务任务的水平这一问题,本文将从有效的教学策略,分阶段教学、优化选择教学法和培养外语思维等培养交际能力必备模式层面试加以浅析。  相似文献   

12.
民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语言与民俗文化的关系至为密切 ,语言中积淀着大量的民俗文化信息。对外汉语教学是跨文化的语言教学活动 ,民俗文化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 ,在对留学生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传播民俗文化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语言世界与物理世界并非一一对应,所以"绿"类词语也并不只是单纯地表示颜色,由于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的介入,"绿"类词语内部结构和外部含义都得到了大大的拓展。  相似文献   

14.
对认知主体而言,存在着三个世界,即客现世界、认知世界和语言世界,其中认知世界是客观世界和语言世界的中介。翻译研究与翻译涉及的互动的多重世界,主要是两种语言语篇的语言世界及其反映的客观世界、认知世界,紧密相关。语篇翻译译者应深入分析原文文本的微观语言世界,主要在预测目标读者所具备的认知世界知识和解读译文时可能获得的译文识解的基础上,根据两种语言在语篇表达上的异同,坚持译文与原文在语篇微观认知世界上的最佳相似性这一语篇翻译的认知啄刚,构建译文语篇的做观语言符号世界,借此译文读者便可能获得译者所期待的对译文语篇的认知解读。  相似文献   

15.
汉语热持续升温,来华留学生和在华居住工作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之间,对外汉语教学能找到全球化、改革开放、WTO、奥运作为超链接,但数十年发展的时间落差、跨越大洋的文化误解真的可以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完全合拢?本文在首次留学生中国社会认同度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将采集到的数据用数理统计FORSTAT软件加以汇总和分析,得出关于学习生活工作不同维度和了解接受热爱三个层面的结果,为教师传播中国价值观提供科学依据和可行性方案,有利于更好发挥对外汉语教学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具备科学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和素质。这样的能力和素质是需要培养才能形成的。文章从分析逻辑与语言的关系以及逻辑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入手,由“客观世界→思维→语言”这一人类认知过程顺序推出了它的逆向过程“语言→思维→客观世界”的逻辑合理性。同时,还论述了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可能性与可靠性,与此同时倡导:为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应尽可能地使用符合逻辑的语言表达式。因为唯有如此,正确认识和反映客观规律才成为可能,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才拥有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7.
文学语言是语言家族中狂放不羁的浪子悍妇。它突破词语的一般搭配习惯,对语言“分子”进行反常排列组合,从而获得诗意的灵光,其功能由指称外在的客观事实,作用于人的认知系统,扩展为传达主客观交融的审美信息,作用于人的情感系统。它不仅本身携带丰富的审美信息,还进而把审美信息导向文句之外的更为广阔的语义世界。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际上人员流动的增加,外国人的人权保护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人权法领域的突出问题。由于许多外国人不具有居留国的公民身份,若想在居留国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就必须在理论上归属于少数群体成员从而享有人权法上的特殊保护。少数群体保护的目标包括禁止歧视和特殊保护两个方面,就禁止歧视而言,少数群体享有与其他多数群体成员同样的基本的人权;而在特殊保护方面,少数群体成员享有特殊的保持文化传统的权利。本文试从少数群体权利保护的法理入手,结合联合国以及欧洲人权保护的实践.探讨非公民的少数群体成员身份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