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提升公众环境意识,推动“美丽福州”建设,本文以福州城市居民为研究对象,从环境保护认知、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工作满意度、环境质量满意度4个方面构建公众环境意识评价指标体系,应用SPSS软件进行交叉列联分析、卡方检验与相关分析,探究影响公众环境意识的因素,提出提升居民环境意识、建设美丽福州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和对生态环境肆意的破坏,造成了目前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矛盾相当突出。而只有培养公众的生态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状,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内在生态价值观的研究主要在三个方面:生态价值观的哲学研究;生态价值观如何运用到国家和谐发展;研究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的教育。国内的研究从哲学层面挖掘了生态价值观的塑造前提,分析了存在的合理性。很多研究者指出要运用生态价值观指导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建设。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因此不少研究者提出了这个特殊群体生态价值观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012世界价值观调查"和"2013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中美两国公民参与民间环境组织数据的比较研究,展现了中美两国公众参与环境组织中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并解读了不同环境意识对中美两国公众环境组织参与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环境组织参与者大多为青年人,而美国则表现为全民参与;中国环境组织参与者的环境意识是建立在环境污染驱动之下的,而美国民众表现出了一种常态下的环境意识;较之美国民众,中国公民的环保组织参与行为有较高的政治倾向.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环境组织的发展方向处在一个模式选择的路口,一个方向是合作主义,一个是被动环境维权.  相似文献   

4.
阶层认同、环境价值观对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与“行”存在巨大鸿沟,探究社会心理学因素是如何影响垃圾分类行为成为重要问题。基于“2015年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分析阶层认同和环境价值观对垃圾分类行为影响,检验感知行为控制和感知行为动力的中介效应模型,探索促进公众垃圾分类行为的内在机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发现,阶层认同对垃圾分类行为有直接效应,同时通过感知行为控制和感知行为动力体现出中介效应;环境价值观不仅对垃圾分类行为有直接效应,并通过环境行为控制表现出显著的中介效应。因此,提升公众的绿色消费理念、培育节约环保习惯,可以增强环境责任意识,促进公众垃圾分类行为。通过树立典型模范人物,增强阶层认同感,提升对环境满意度,为培育公众垃圾分类的自觉、自愿行为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公众的环境意识是反映一个社会道德水准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当代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目前还仅停留在认知层面,高校的环境伦理教育应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新型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大学生环境意识由知到行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论学校环境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境教育是一个备受各国政府和教育界高度重视的新兴的教育领域,其根本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价值观,因此环境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成为其重要环节。在环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应从自然的权利与价值、利益公正和合理消费模式等方面内容入手,融入户外教学法、争议问题讨论和价值观分析等特定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受教育者的环境价值判断能力。环境价值观是公民环境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环境价值观教育也是未来解决环境问题和提高环境质量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7.
文章旨在考察环境态度对环境价值观与绿色购买行为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环境价值观、环境态度与绿色购买行为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环境价值观对环境态度、环境态度对绿色购买行为有正向影响;环境价值观能有效地预测绿色购买行为,其中环境态度是环境价值观与绿色购买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中介作用主要是通过团体的责任水平、环境友好的重要性和环境友好的不便性等因素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美国军方在伊拉克战争所发布的"扑克牌通缉令"背后所隐藏的文化信息及美国人类学家Kluckhohn,F.R.和FredL.Strodtbck.所提出的具有人类文化共性的五种价值取向,信仰和行为模式的分析,来研究和探讨文化环境中价值取向对人们文化行为和思维的影响和决定作用.并结合语言教学中语言文化环境的培养和创造对学生语言习得及其价值观形成影响的分析,帮助语言教师和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培养对文化环境中价值观的敏感意识并保持独立自主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9.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三个倡导"的提出标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步确定,然而,要让公众尽快认同这一价值观还任重而道远。而要让公众认同这一价值观,就必须对这一价值观进行深入的解读,明确社会主义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逻辑起点,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基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升华,从而增强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环境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及其子孙后代利益,敦促全社会提升环境意识刻不容缓.公众环境意识与新闻传播密切相关,环境报道是大众传媒的责任所在.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生态系统平衡、推进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方面,环境新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的环境报道尚待改进,并应重点关注几类报道题材,时刻关注环境生态的安危变化,切实体现出环境"瞭望哨"的监督功能.  相似文献   

11.
毕恩巴赫系杜塞尔多夫大学哲学系教授,德国应用伦理学研究领域的主要专家之一.他在环境伦理学领域的主要贡献是面对国际范围内环境伦理学价值观复杂多样、莫衷一是的困境,建议用“重叠一致”和“实用主义”两种模式促成一种共识模型——可持续发展观.然而他认为,可持续发展观本身也存在着理论和现实上的困境,根本原因是当前的环境价值观总体来说纠结于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两种价值观.基于此,他试图建立一种新的理论体系,主张人们的环境价值观可以根据“注重需求”和“注重理想”这两个规范进行重新定位,以此更好地指导环境保护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人类破坏环境行为的动因及其价值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之一.它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深入研究人类破坏环境行为的动因,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环境价值观,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这对于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森林在自然和人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与森林和树木的关系在许多传统文化中都能见到。在欧洲,当代林业已具有多功能性,对可持续发展林业的理解也不仅仅包括木材生产的可持续性,还增加了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社会对森林的理解已变得更加广泛。将森林作为环境资源来使用的观点得到了许多欧洲国家社会组织和土地所有权政策的鼓励。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讨论中,森林的文化和精神功能经常被忽视,如果仅仅基于经济方面,这种讨论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有必要更注重森林的文化和精神功能,强调森林在人类生活中的文化和精神功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在环境法上具有丰富的内涵。在环境法调整范围方面,重新解读了生命共同体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环境法价值观方面,提倡整体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在环境主体性方面,承认自然的主体地位。应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上升为我国环境法的理念,甚至作为我国环境法的立法原则。“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把人类的道德关怀扩展到整个自然界,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最高价值目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要求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同时也为我国环境法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反映了现代社会在处理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在生态文明的视界中,如果听任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的生存将会面临严重的危机,因此对未来的密切关注,自然而然进入了生态文明的视野,它在与生态规律性认识相结合后,塑造了重视和强调生态可持续、面向未来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开辟了人与自然关系历史展开的未来向度,从而使人的存在性不再仅仅取决于由"过去"已经完成了的状态所决定这一预成论模式,而是取决于由"未来"的可能状态所引导来做出抉择这一生成论模式。  相似文献   

16.
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以追求高增长率为动力和目标的发展道路 ,其特点和弊端主要表现为 :对资源掠夺的肯定 ;对畸形消费的刺激 ;对科技力量的迷信 ;对贫富差距的依赖。这一道路的思想基础是世界观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价值观上的自我中心主义。要走出这条道路所造成的全球性环境危机 ,必须坚持价值观上的人类中心主义 ,以整个“人类”作为社会发展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7.
在生态伦理的视阈下,重新透视福克纳的中篇小说《熊》中主人公艾萨克的成长经历和荒野狩猎的内涵,从中剖析大自然所承载的固有价值、荒野自然与技术文明之间的冲突及“回归荒野”的含义,可以阐释其中折射出的美国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的“拓荒史”,以及存在与占有、和谐与对峙的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史的嬗变。《熊》所透露出的作者的生态忧患意识及其前瞻性的生态伦理观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