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敦煌相书残卷S.3395、S.9987B1V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相书残卷S.3395、S.9987B1V是同一写本的两个残片,可以拼合。通过对此残卷的篇目划分、语言、内容解说的分析考察,比较了它与敦煌许负系统相书的异同,认为它是在许负等传统相书基础上,汇录当时的各种相书及流行相法,重新编纂而成的一部新的相书,是居许负相书与传世相书之间的一种具有过渡性质的相书,反映了唐代相术发展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
王家台秦简《归藏》是一部筮占书籍,书中有一些卦名与《周易》中的卦名相同或相近,占卜结果却截然相反。通过对比发现,两部筮占书籍在各自成书时人们的占卜动机、占卜目的存在着较大差异。《周易》成书应晚于《归藏》,是较《归藏》更加高级、更为实用的一部占卜书。秦简《归藏》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先秦筮占书籍的源流与易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最直接可靠的资料,书中记载的许多神话故事、传说时期以及三代的传闻、历史故事,为我们订正其他传世典籍、梳理某些故事的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3.
卦气学是西汉人将易卦与二十四气结合建构的占筮学体系,《周易》本经中本无卦气观念,故后世用卦 气学解经的种种说法皆为于经无据之妄说。卦气说的理论支撑为阴阳二气运行的原理、天人感应、五行生克及其派生的 五行运数原理。在两汉社会政治生活中卦气学实际是一些知识分子发表政见,参与政治斗争的工具。其理论形式虽存 在严重问题,但对中国古代气论哲学的发展有启示作用,并存续了先秦儒家的德治和仁政思想。卦气学与洪范庶征学有 密切关系。这种学问虽借用了历法知识,但对历法并没有什么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江陵九店楚简、云梦睡虎地秦简、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和居廷汉简中都有通过“岁”的运行占断移徙吉凶的日书条文,通过对这几种《日书》“岁篇”的比较对证,发现“岁”即《淮南子·天文训》中的“太岁”或“大时”,日书中移徙吉凶也与《淮南子》所记大体相符。《日书》“岁篇”为楚国历法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5.
蒙昧决策是指凭借愚昧、迷信的方式进行的决策活动,是人类最早的决策活动;包括了巫术、拆字、堪舆、占星、占卜、问神、起课、谶谣等基本形式;蒙昧决策体现出神秘性、或然性、主观随意性和经验性的特征;具有预测未来、心理调适、舆论导向等功能;蒙昧决策在当今的流行有其独特表现和多方面的原因。应从三方面防范蒙昧决策:一是坚持无神论立场,二是坚持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立场,三是正确看待某些所谓灵验的蒙昧决策。  相似文献   

6.
根据德藏吐鲁番出土文献Ch 1634《杂占要抄》中的“占灯吉凶法”,可以解明唐代占灯法的基本性质,其法当为燃灯置于灯轮之上,逐次转动灯轮,根据想要占卜的事项所对应的灯的状态进行吉凶占验,是糅合了数占、杂占、阴阳五行、禄命行年的一种“易杂占”。占法的灵验性与药师佛信仰和仪式密切相关,法器则借用了佛教灯轮。写本学分析以及Ch 1634与摩尼文中古波斯语占卜书M556中的占灯预兆的印证,表明Ch 1634的抄写者可能为粟特裔摩尼教教徒。占灯术在宋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以灯焰、灯花占察风云气象和人事吉凶,进入道教灯仪,并曾在我国西藏、蒙古和卡尔梅克地区以及日本广泛传播。占灯术的重新发现不仅有助于重建中国数术文化的世界史,也为从知识—信仰—社会生活层面理解丝绸之路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吐鲁番出土唐前期给粮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吐鲁番出土的唐代前期给粮帐文书进行了复原,探讨了文书的登录格式,进而剖析了其写作年代、给粮标准、文书的性质等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批文书写于唐贞观至高宗时期.依据其登录格式内容的不同,给粮帐可以分为给粮三月帐和一月帐两类,前者应是应支登录帐簿或申报帐簿,后者应是支给登录帐簿.  相似文献   

8.
在春秋时期,龟卜作为传达神灵意志的媒介被淡化了,而在贵族阶级的政治传播、人际交往中却频频发挥作用.在许多时候,它实际上是一种服务于人事的政治装饰品,与传统"礼"法相通.贵族阶级在信息传通中把它借用来作为文饰的幌子,以增强传播的效果.卜官地位的衰落以及对自身职业的否定,昭示了隐藏在龟卜中的欺骗性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相似文献   

9.
秦简《日书》中充斥着大量关于出行宜忌的文字,显示出对出游的高度重视,而究其原因乃在于虽然当时社会已经取得相大的进步,但时人的出行活动仍然受着道路状况恶劣、食宿条件差、盗贼猖獗、交通工具差以及医疗条件落后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因而显得极其艰难。这种情况被反映在《日书》中,就是对出行时日进行严谨、细致地推择,以期趋利避害,逢凶化吉。  相似文献   

10.
早期易学解释的视域,存在着一个由"占筮"到"德义"的内在转化过程,这在马王堆帛书《易传》中有较明确的体现。《周易》本源于占筮活动,早期巫史多将其用于占筮实践。随着人文理性的崛起,占筮活动逐渐纳入丰富的德性、义理内涵而转成为"德占",《周易》也被赋予涵盖一切的哲理内涵。后来的儒者完全摒弃《周易》的占筮之用,将其看成圣人之"遗言"或教导,以一种较为彻底的"德义"视域实现了《周易》之经典化、文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