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罗伯特·弗罗斯特《补墙》和兰斯顿·休斯的《我长大的时候》两首诗中“墙”的人性哲理与政治意义的赏析 ,揭示了西方现代文明、种族隔离政策对人性的异化、扭曲和抑制。一方面 ,人们从安全出发需要“墙” ;另一方面 ,人们渴望推倒“墙”以建立一种自由交往、种族平等的美好生活。通过对“墙”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推倒“墙”的必要性的分析 ,揭示了诗人追求人人平等、和睦相处的良好愿望和反对种族隔离政策的政治抱负。  相似文献   

2.
《致马可·波罗的信》是亚裔澳大利亚新锐诗人亚当·艾特肯的第一部诗集。诗集表达了艾特肯对亚洲人民、环境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认识,回应了“澳大利亚是亚洲的一部分吗?”这一历久弥新的议题。不同于亚洲他者想象,艾特肯的亚洲书写没有过分浪漫化或矮化亚洲。然而,自小浸润在澳大利亚主流文化中的他也无法彻底拥护亚洲文化。诗歌中流露出的既亲近亚洲又排斥亚洲的矛盾情绪反映了澳大利亚人普遍共有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是在历史著作中专章谈经济问题的第一人 ,从《史记·货殖列传》与《史记·平准书》中 ,我们可以读出司马迁在经济思想上的“一家之言”。在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体系中 ,其主要特点是反传统。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反传统的经济思想 ,重视商品经济发展是其经济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重商论”也是司马迁反传统经济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瑞普·凡·温克尔》是美国文学早期著名作家华盛顿·欧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其主人公的名字瑞普在美国家喻户晓。本文从作家创造性地移植欧洲民间传说、成功的人物塑造以及浪漫的艺术手法三方面叙述了作品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西方文艺批评史上,“晚期风格”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术语,后殖民主义批评家爱德华·W.萨义德、审美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西奥多·阿多诺提出了三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理论范式。比较而言,受萨义德《晚期风格》一书的影响,汉语批评界对阿恩海姆和阿多诺的“晚期风格”理论普遍重视不够。事实上,从阿恩海姆、阿多诺到萨义德,作为20世纪文艺批评理论的重要术语,“晚期风格”分别呈现出审美心理学、否定辩证法和后殖民身份政治三副截然不同的理论面孔。厘清“晚期风格”理论的三副面孔对于深入理解和阐释音乐、文学、歌剧、电影等不同形态的文艺现象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所说 :“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入手 ,对屈原和司马迁作了某些方面的对比性研究 ,从而阐明了司马迁在写作《史记·屈原列传》中的一些独特用心。  相似文献   

7.
刘彦和《文心雕龙·辨骚》之“博徒”之解诂有极端化、简单化、模式化倾向。“博徒”词义自《史记》之后发生细微之变化。应当根据《文心雕龙·辨骚》之文意以定“博徒”之具体涵义。此博徒亦当训英杰,但又不同于完全褒义之英杰,即非正途出身之英杰,实属历经曲折而终入正途之英杰。《文心雕龙·知音》之“博徒”用为贬义不可作为《文心雕龙·辨骚》之“博徒”也必用为贬义之证据,二者应依语境不同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8.
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常读常新的魅力在于作者以乡土文学的广阔视野和百姓语言“白话”,真实地记录了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国情;在于作者“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使其深层结构所蕴涵的意义有一份天真,更有一份深奥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吐温笔下 ,“汤姆”是一个性格多样化的小男孩 ,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但却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入某一个类型 ,抽象为某一类典型 ,因此很难为“汤姆·索耶”这一形象下定义。这样 ,“汤姆·索耶”就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 ,更接近了真实。  相似文献   

10.
《庄子·内篇》集中反映了庄子的思想和文风。本文试图通过对《庄子·内篇》反问句的形式特征的描述和阐释,分析在具体语境中的反问句的语义,希望能穿透由迷离恍惚的文字所形成的反问句的语义,去了解体验庄子的“言”和“意”,一睹庄子的真实形象和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11.
华兹华斯诗义新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 ,长斯以来 ,华兹华斯一直被视为消极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研究者们一向认为华兹华斯徜徉于山水之间而逃避现实斗争 ,因而是消极的。但在今天 ,我们也许该重新审视华兹华斯的文学成就 ,从他的诗歌的内部挖掘出更加本质的东西 ,看到他对人类未来理想社会及美好生活的憧憬。虽然华兹华斯当时不知道该如何真正去实现自己的憧憬 ,但他毕竟有着一种对人类社会中那种崇高而伟大的幸福的的积极与热切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华兹华斯被称为"自然的歌手",其自然诗中千姿百态的花意象尤为引人注目。华氏笔下的花意象具有主体性和神性两个特质,有抚慰心灵、愉悦心情、启迪智慧的功能。以花为伴、与花共舞的华兹华斯尽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充分显示出"一花一天堂"的意境。  相似文献   

13.
华兹华斯被称为"自然的歌手",其自然诗中千姿百态的花意象尤为引人注目。华氏笔下的花意象具有主体性和神性两个特质,有抚慰心灵、愉悦心情、启迪智慧的功能。以花为伴、与花共舞的华兹华斯尽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充分显示出"一花一天堂"的意境。  相似文献   

14.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他忘情山水,同情百姓,崇尚自然,又赋神于自然。他的诗歌用词简洁,意象鲜明。蒙太奇的手法在他的诗歌中被运用自如,流畅的意象转接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充分表达了他的自然观和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的现实使得人类不得不反省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呼唤新型的生态伦理范式的建构,而威廉·华兹华斯的作品正闪现出生态伦理智慧的光芒。从当代生态伦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自然的价值、人类中心主义和工业批判、人类的生态责任诸方面切入,对威廉·华兹华斯诗歌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了深入探究,指出其思想具有超越其时代的远见,在生态危机重重的今天,对于社会良性生态伦理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试图剖析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诗学理念格格不入的原因,提出浪漫派诗歌内部在图征和象征上的巨大差别,以及考察这两种古老的艺术手段对浪漫派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和贡献。  相似文献   

17.
华兹华斯曾在《抒情歌谣集》1800年版序言里,引用托马斯·格雷的诗作来说明18世纪的陈词滥调妨碍了诗歌表达真情实感。而基于对《墓园挽歌》的文本研究,认为《墓园挽歌》包含了华兹华斯诗学的三个哲学元素:(1)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思想;(2)超越理性的想象与情感论;(3)返璞归真的人性哲学。这表明《墓园挽歌》在从新古典主义文学过渡到浪漫主义文学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正是这位充满感伤情绪的古典主义者在18世纪中叶传达了后来华兹华斯、柯尔律治等人要大力宣扬的浪漫主义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马修·阿诺德根据“诗歌即人生批评”的诗学理念.给出了威廉·华兹华斯在其诗人排行榜上的显赫位置。阿诺德提出,华兹华斯的卓越之处,不仅在于其能把思想崇高而深刻地运用到生活中,而且在于其师法自然、质朴无华的创作风格。同时,华兹华斯之所以还未被公众所广泛认可.主要是存在影响其声誉的三大障碍:良莠不齐的诗作堆积;不拘常理的排列标准;虚无缥缈的哲学体系。要让华兹华斯的价值得以展现,就必须消除这些障碍。  相似文献   

19.
华兹华斯的《湖区指南》并不是一部单纯介绍英格兰北部湖区风景的普通旅游手册,而是一帧记录和展示浮华矫饰之风由喧嚣都市向边远湖区侵入渗透的时风世情图。基于对英国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人们生存状态和道德精神面貌的敏锐体察和深沉关切,华兹华斯在文学生涯之初便树立了"审美济世"的宏图伟志。《湖区指南》在根本上便是华兹华斯"审美济世"宏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意旨在提升湖区居民和游客们的审美趣味,而并非如生态批评家乔纳森.贝特所声称的"教育他们保护湖区脆弱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0.
作为英国湖畔派诗人的领袖人物,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人,华兹华斯开创了英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时代。他以饱蘸感情的诗笔讴歌大自然,咏赞自然界的光景声色对人类心灵的影响,被雪莱誉为“讴歌自然的诗人”。笔者试图从华兹华斯的几首有代表性的诗作入手,分析解读诗人的浪漫主义自然观,揭示这一自然观对英美浪漫主义作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