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末,冯小刚的喜剧电影给当时相对沉寂的国内电影市场带来了勃勃生机,形成了一种品牌.文章着重探讨了冯小刚喜剧电影中的文化要素:相声的电影化表达,冯小刚喜剧电影中的相声因素;小品的电影化表达,冯小刚喜剧电影中的小品因素;最后,从家庭观念、生活情景、流行文化等方面,论述了冯小刚喜剧电影的文化亲和力,也就是当代文化对其作品的影响.总之,冯小刚的喜剧电影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尤其是他在喜剧电影作品中对文化的传承和吸收,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也是其作品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冯小刚的喜剧电影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在思想层面力求复归传统文化,这正是使其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对于冯小刚喜剧电影而言,中国传统文化要素主要体现在电影作品的营销策略、思想内容和艺术心态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电影市场,滑稽打闹喜剧类型正逐渐赢得票房,成为显性而瞩目的类型形态,其美学特质和形式要素早在百年前中国电影拓荒期的滑稽喜剧短片中即可循迹溯源。当代滑稽打闹喜剧电影延续了早期滑稽类型短片的诙谐打闹类型传统,在当代语境中对其显性的类型元素有所传承和放大。探讨早期滑稽短片在当代滑稽打闹喜剧类型电影中的传承,对中国现代商业电影市场发展的类型方向和类型建构,具有历史性和当下性的双重意义。?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4.
电影植入广告作为一种新型广告,在国内出现时间并不长,但发展非常快。相对于普通电视广告,电影植入广告较为隐蔽,在潜移默化中被受众所接受,所以投放效果更好。作为以拍摄商业电影著称的导演冯小刚,更是成功将广告运作于电影之中。文章试图通过分析冯小刚电影中的植入广告来了解国内电影植入广告的发展情况,具体分析了冯氏电影中植入广告的类型并分析了其不足,最后对于如何提高电影植入广告效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电影《一九四二》并不是一部纯粹的商业大片,对于导演冯小刚而言,它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一九四二》的成功拍摄和上映是冯小刚电影生涯的又一次转型,同时,也是中国灾难类型影片的再次出发.影片中所展现的死地上族群的生死观念是该片亮点之一,它史诗般地呈现出在饥饿围困下的生命对于生存和死亡的看法,体现了强烈的扭曲和断裂,别具凄美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6.
冯小刚的喜剧电影中贯穿着诸多传统文化内涵,能调动观众心中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其喜剧素材在嘲讽当代社会现实之时,又表现了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价值。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剖析其作品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现代社会对于传统文化内涵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冯小刚的喜剧电影别具一格,他非常注重人物台词的建构,也擅于将自己独特的风格标示在人物台词上。我们利用统计手段,对冯小刚近年来的喜剧电影人物台词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人物台词的总体风格特征可以用“俗”与“活”两个字来概括,而这种“俗”与“活”的精髓在其影片中又主要是通过人物台词淳朴生活化、机智诙谐化、俚俗趣味化以及灵活新颖化的方式彰显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电影隐性广告作为一种新型广告,在国内出现历史短,但发展迅速。相对于传统的广告,电影隐性广告更容易为受众接纳。作为我国唯一一位一直在商业领域打滚的导演冯小刚,他也是成功将广告运作于电影中的代表人物,通过分析冯氏电影中的隐性广告来了解国内的发展情况。本文先阐述了隐性广告和电影隐性广告,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冯氏电影中隐性广告的四种类型并分析了其存在的不足:广告与电影的不融合及隐性广告过多过露,在本文的最后,提出了如何提高电影中隐性广告的效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下颇为繁盛的喜剧电影创作与中国社会现实的关系暨喜剧电影的现实性与现实主义精神等问题无疑值得深入探析。以电影的“寓言性”为研究视角,以“现实文本化”和“主题寄寓性”这两个“寓言性”特点为切入点,对当下中国喜剧电影中有代表性的三种喜剧亚类型的艺术特点、寓言性以及与现实的关系等进行分析阐释可知:喜剧是当下电影与现实发生关系,即“接地气”的重要电影类型,这也是喜剧得到受众喜爱,票房屡创新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同类型的喜剧对现实的折射或“寓言化”各有不同,甚至也有歪曲和扭曲,但无论是黑色喜剧的价值解构和社会缝合,还是都市爱情轻喜剧的中产阶级超现实梦幻,抑或是冯氏喜剧的世俗关怀,都是当下中国现实某一方面的影像化、寓言化呈现。通过分析喜剧电影对现实的寓言化表意以及对社会中人的造梦治愈和心灵抚慰等功能,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喜剧在精神文化层面上与我们这个“娱乐化”的“大喜剧时代”产生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与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是决定电影类型研究兴衰沉浮的关键因素,电影类型研究的变化与转向往往也是社会文化语境变迁的反映与折射。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从功利性、实用性转向学术化、专业化;从注重社会教育功能转向关注娱乐功能;从学习西方的类型理论走向了民族类型电影研究。中国电影类型研究的具体发展历史也决定了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首先,目前,制约我国电影类型研究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是本土电影类型理论的缺失;其次,如何实现西方类型理论的中国化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最后,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应关注一些世界电影类型研究中的共同问题,应该具有一种全球化的视野,将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作为世界电影类型研究的一部分,对世界电影类型研究上面临的共同问题,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冯小刚、姜文作品是世纪之交中国电影最具代表性的影像实践,前者的草根心态、话语狂欢表现出当代中国电影所罕有的市民气质,但冯氏想像抚慰、调侃语调的自我解构表达方式,使得其电影的怀疑精神转向批判与颠覆的反面,呈现出虚无主义与现代犬儒式的人生态度;姜文以一种近乎“偏执”的艺术精神在工业化浪潮下追求“经典”与“不朽”,成为《黄土地》以来中国人文/艺术电影最执着的“灵魂叩问者”。他怀抱“古典”电影艺术观,认为电影的思想艺术性是在拍摄过程中慢慢“生长”出来的,其间的意外、磨难、痛苦决定影片最终可能呈现出任何形态,但唯独不可能成为工业流水线上的标准产品。尽管冯小刚对商业元素的极致操作和姜文视艺术性为最高目标的努力并未达到各自的最佳状态,但他们的作品还是构成中国电影引人注目的“两极”探索,有望为已进退失据的中国电影提供一条摆脱“好莱坞效应”的本土化之路。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强劲,现象级喜剧电影因其屡获成功的类型融合与拓展策略,成为支撑电影产业发展的主导片种。2021年春节档一部将挚爱亲情与搞笑喜剧深度融合的导演处女作《你好,李焕英》再度刷新了电影产业诸多数据高点。《你好,李焕英》将温情弥合的笑与泪用于拓展喜剧类型融合的边界, 在“贺岁喜剧”“无厘头喜剧”“黑色荒诞喜剧”等喜剧样式之后达成了“综艺小品拓展喜剧电影”的有机整合,将亲情伦理这一中国电影的传统叙事与搞笑小品融合为“含泪的笑”喜剧电影,使观众蓄积已久的内心情感得到双重宣泄和有效代偿。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电影为自身创造了多种选择的空间,它的适应性与自我调节的能力越来越强。但电影政治、文化与商业在成为中国当代电影主要支撑维度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危机,面临着新的选择与发展问题。传记影片创作与英模人物表现联系到了一起,艺术向政治呈现出一种无原则的妥协。消费文化大行其道,电影承担了市场实践、创造时尚、情感宣泄等众多功能。但是,电影不能一味扮演商业先知、娱乐时尚等众多角色,也不能在商业主义、主流主义和作者主义之间自以为是地走钢丝。中式商业大片,受好莱坞“高概念”商业大片影响,类型丰富,强调视听奇观,具有电影想像力,而且叙述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制作精良,有着比较强的影像张力。发展大片是基于国际市场竞争与华语电影快速发展的需要,是与电视剧市场、音像市场、网络市场等多媒体市场竞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冯小刚是中国内地喜剧电影的领军人物,其喜剧影片具有鲜明的特征。特别是那些诙谐幽默的人物对白,蕴含着一种特别的冯氏幽默。笔者以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为理论基础,以冯小刚喜剧电影中人物对白为实例,重点分析影片中的人物故意违反会话合作原则所产生的幽默效果。通过分析表明,谈话者对会话合作原则的适当违反,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主流电影是一个内涵丰富、驳杂的术语,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务实、折中但又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理想电影形态。它在中国电影语境中的萌芽、显形、发展的复杂过程,是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由多种意识形态诉求共谋的结果。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环境中,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都在各自的场域中,呈现出不同路径的主流化趋势:主旋律电影商业化、商业电影主流化、艺术电影商业化。而它们的共同实质则是大众化趋势。主流影片是丰富多元的文化共生与融合的结果,其中有主导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冲突与调和,也有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传统文化、青年文化、香港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突与流变。这些文化资源的主流化或大众化,营造了多元化的主流电影文化格局,并呈现出一系列主流性的艺术、美学及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16.
电影《长城》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商业电影的跨文化制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回顾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商业电影跨文化制作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个案历史的追溯,可以描述以冯小刚电影为代表的中国民营电影公司华谊兄弟跨文化电影制作的三个发展阶段,即:与好莱坞合作,初试国际市场的初期阶段;借鉴香港方式,探索多元类型化与大片制作的中期阶段;最终转向立足本土的创新,促生主流大片的后期阶段。其发展轨迹既印证了在中国电影市场进一步与全球接轨的时代,跨文化制作必然是商业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也探索了"以我为主、汲取众长、多元制衡、回归主流"的运营模式与理念,其经验值得未来中国电影的跨文化制作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以张艺谋、冯小刚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商业电影,在中国电影的市场化、产业化过程中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他们创作的“商业大片”具有大投入、大制作、大营销、大市场等可营销性特征,表现为对著名导演、大牌明星、具有吸引力的故事以及独特的视觉造型等可营销元素的运用。他们为中国电影产业化所做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但也存在题材样式过分狭窄和电影后产品开发不足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电影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好莱坞商业电影仍旧引领着世界文化的潮流,好莱坞商业电影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拥有着相当成熟且稳定的市场。随着好莱坞商业电影继续不断地向全世界迅猛扩张,中国影像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了好莱坞商业大片之中,这些满载着中国元素的好莱坞影片高效地充当着传播中国文化使者。本文从研究好莱坞电影运用中国影像的成功案例出发,以期分析出适合中国电影利用本国影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冯小刚的喜剧电影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幽默点主要来源于剧中的人物台词.因而,从语言的微观层级来解析冯氏喜剧电影人物台词的建构艺术,不仅可以较为清晰地把握冯氏喜剧电影人物台词的语言创作技法,而且也为喜剧电影幽默人物台词的建构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思路和理论范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印度电影的繁荣逐渐引起学界关注,针对主流商业电影叙事及文化传播策略的研究较多,而相对电影类型中的女性电影关注较少。本文选择两次印度电影新浪潮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梳理和分析,旨在探讨当代多元文化视野下印度女性电影的发展历程与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