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叶燮“理、事、情”说三者的客观性似已成为定说,但笔者认为其中“情”的虚位性正是破解三者非客观性的关键。本文从叶燮对“情”规定性的重新解释,以“情”的虚位以待性,“情”在诗歌中的实现性,“情”在阅读中的延展性,围绕诗歌意象的特点,情境再造中意象的释放,来说明“情”的通向性和在诗歌审美创作活动中不同阶段的不同指向,因之,客观“理、事、情”之“情”与中国古代抒情言志主观之“情”的背离一说,也似应该重新考虑。  相似文献   

2.
浙江的"乡"、"节"、"会"与区域形象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的"乡"、"节"、"会",在浙江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他们大多还处于区域形象的自然生成阶段.经济全球化、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及建设文化大省的需要,迫切要求浙江省的市、县、乡、镇进行区域形象的重新定位、策划和设计.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区域形象的人文精神,应成为区域形象浪潮的新追求.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是“这”、“那”与时间词“早晚”及其合音字“咱(昝、偺、喒)”组合发展较为成熟、使用较为广泛的时期。因而,以这一时期山东方言材料为基础,对“这”、“那”与时间词“早晚”及其合音字“咱(昝、偺、喒)”的组合形式进行共时的描述和历时的比较,指出其在语义表达方面存在的差异,并从使用频率、语境、语用及相关语言现象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点、线、面"结构教学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コ、ソ、ア系词具有现场指示与文脉指示两种用法,本文拟对该两种用法做以大致的归纳,简单的阐述.现场指示部分将从领域对立型和领域共有型两个角度分别做以阐述;文脉指示部分将从客观了解程度和主观心理感受程度两个角度分别做以阐述.  相似文献   

6.
"缝"义的"连、联、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汉语方言的广大区域内,很多地方用来自"来母山摄开口三等平声"的读音表示"缝"义,另有很多地方用来自"来母山摄合口三等平声"的读音表示"缝"义.前者可能有的本字是"连"或"联1,力延切",后者可能有的本字是"挛"或"联3,吕员切".开口的读音与合口的读音在地域上成互补分布,因而具有方言区域的标志作用.考证中对韵母作古今比较时,除了寻找今音同韵母的例字之外,必要时还拿古开口字的今韵母同古合口字的今韵母作比较,拿古一等字的今韵母同古三等字的今韵母作比较,或再考察今音的声韵配合情况.这种全面关注音变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做法,本字考证中常需用到.  相似文献   

7.
由于"免、抵、退"税政策比"先征后退"政策具有更多的优越性而易被出口企业所接受,因此,从2001年起,我国对出口企业全面实行"免、抵、退"税政策.本文从政策构建、管理优化等角度对"免、抵、退"税管理办法的改革取向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从中唐元稹、白居易写实派,到古文运动领袖韩愈、柳宗元风雅“美刺”比兴的积极倡导,再到晚唐皮日休、陆龟蒙等人“颂美讽刺”的文学主张,均是《诗经》精神的最好体现。至于屈骚精神,则得到了中、晚唐诗人普遍而自觉的接受。韩愈、柳宗元继承并发扬了屈原“发愤以抒情”的言说方式,揭露黑暗,反映社会,具有现实主义精神。杜牧、李贺、李商隐、皮日休、陆龟蒙等优秀诗人,或追慕屈骚精神,或力仿屈骚作品,或承传“香草美人”,或同情屈原遭遇,屈骚精神得到了人们普遍的称颂与赞美,并取得“风骚共一源”的认同,尤其是屈原为唐哀帝诏封为昭灵侯之后,屈原形象则更是空前高大。  相似文献   

9.
贯彻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 ,是中国共产党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履行执政职能 ,制定各项政策的关键。要贯彻“三个代表”的思想 ,必须正确处理改革 ,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 2 0年来 ,中国人民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 ,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为了解决中国人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因此 ,“三个代表”思想与改革、发展、稳定之间有必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天门方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iη、(e)η"与"in、(e)n".据文献记载,这一语音现象在明代江淮方言中巳普遍存在.明清时期竟陵方音中存在深、臻摄与曾、梗摄的混同现象,即部分"iη、(e)η"与"in、(e)n",混同.  相似文献   

11.
从党史学习教育"为什么"融入和"怎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发,梳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判断和内在逻辑,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大循环的实践路径,为推动"双一流"建设内涵式发展,高质量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标准完成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提供思路和方法。一是从党史学习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入题,指出二者合力协同的价值和意义。党史学习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我们党牢记初心使命、增强历史自觉、奋发开拓未来的战略举措。严格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安排部署,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要求是高校的重要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具有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作用。在扎根中国大地推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提升"培根铸魂"的育人价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指导价值、提升历史文化的传承价值的重要作用。二是从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逻辑与紧密关系破题,认为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备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上具有共同的哲学源流,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都是大学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力量"。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蕴含着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指明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二者具有标准的一致性、资源的统一性、原则的一贯性。三是从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解题,提出构建与"双一流"建设相适配的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措施。以提升素养为核心,强化目标牵引,优化人员配备,融入教师队伍建设;以学做结合为导向,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融入教学实践;以激发活力为关键,紧跟任务要求,创新活动形式,融入日常教育;以精准施策为重点,优化学生组织管理,进行分类教育指导,融入管理服务,以上是加强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构建大思政格局、推进"双一流"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以《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为线索,利用“形用义音序五者互相求”的考字方法,对大型字书收录的20个疑难字进行了考释。考释内容主要包括字形讹误者、俗讹字未与正字沟通者、异体字认同失误者、音未详或注音错误者、义未详或释义错误者、同形字未加别异者、已有考释尚可补正者。  相似文献   

13.
萧梁皇族之学术文化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萧梁皇族本出自寒门,不以文化显名.齐、梁之间,随着梁武帝一支的兴起,在当时士族社会尚文风气的影响下,其家族重视学术文化的积累,在儒家经学典籍、史学、玄学等领域多有著述.在文学艺术领域,如诗文创作、书法、绘画等方面,梁武帝及其子孙也身体力行,造就了其家族文化的繁荣局面.不仅如此,梁武帝父子还大力倡导重文政策,对当时取仕选举产生深刻的影响,促进了当时士风的变化.萧梁皇族子孙后来多有人流落北周、北齐和隋、唐,推动了南北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为理解欧洲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提供了一个既能从社会宏观层面,又能从具体作品的微观层面进行解读的综合视角。文学公共领域形成的核心是作品的文本生产及其社会传播。从作者、作品、读者三者互动关系出发,可以明晰文本生产过程;从作品、市场、社会三者相互建构的过程出发,可以厘清文本传播的社会意义。在印刷技术进步、版权制度确立、图书市场形成这些时代背景下,作者的文本创作开始从阅读市场及社会阅读期待中确定作品的风格及内容;书商的谋利行为借助市场调节手段,促使作者根据读者的阅读期待进行文本创作;读者的阅读消费实况则对作者、书商的相关努力进行直接评断。作者、书商、读者三者身份相互建构,相互影响,最终以谋求个人主体性为出发点,以共同构建社会公共性为终点,合力推动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是真善美统一的人格标准和人格方向,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上,以马克主义人生观为指导,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导向,具有阶级性、科学性、先进性、全面和谐性之特征,具有激励、指向、动力、自觉、文明建设和超越或批评性等功能作用。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在我国的实践经历了革命时期的人格锻造、过渡时期的人格改造、建设初期的人格塑造、“文革”时期的人格挫折、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人格再造等几个重要阶段。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和社会主义本质的统一,决定了我国学校不仅确立了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的目标,而且建立了以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为主体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无产阶级的贫困现实,对贫困根源进行挖掘,对反贫困的途径和现实指向进行了探寻和阐述。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条件下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雇佣劳动制度、工人的异化劳动、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逐、阶级的差别和压迫都是无产阶级贫困产生的原因,而究其根本,贫困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认为,要通过无产阶级武装斗争的革命实践来彻底消灭阶级剥削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公有制,在生产力、物质财富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和历史的生成中,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实现对贫困的消除和全人类的共同富裕。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观点和方法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以及阶级差别下的贫困问题,他的反贫困理论具有突出的阶级性、实践性、历史性,也是对资产阶级反贫困理论的超越。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对中国现阶段社会发展中的反贫困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媒介对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传播产生重要影响。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发轫、发展于以印刷术为支撑的纸媒环境下,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其局限性也逐渐凸显。学术出版过程中的封闭性与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形成尖锐的矛盾,作为学术生产主体的学术共同体权利旁落,出版商成为学术生态体系的中心。区块链具有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可追溯、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等特征,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在学术场域中,国外已有不少区块链的应用平台。本文以Scienceroot为例,分析私有场域中区块链学术网络平台的特点及弱点。Scienceroot基于科学代币(Science Token,简称ST)运营,集科研协作、资助和出版、学术评价与交易于一体,是基于网络和科研工作者的新型学术生态系统。该系统中,学术评价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去中介,评议专家范围更广、匹配更精准和灵活,作者能够参与其中,评议过程开放透明,评议专家的劳动能够得到确认和激励;二是评价的对象既可以是成熟的成果也可以仅仅是科学研究议题;三是同行评议和量化评价、内容评价和影响力评价相结合。虽然平台构建了新型的学术生态系统,但是由于该平台由技术企业所创办,因此存在资本逐利性与学术产品公共性之间的矛盾、评议的公正性及学界认可度尚不明确、公有链的运行效率等问题。除了被私有出版主体或技术企业所运用,区块链还可以被公有制大学等学术研究主体所运用,这才是区块链真正价值之所在。在这种场域下,基于区块链的学术网络平台能够实现学术共同体的虚拟重构。通过线上学术机构联盟或学科联盟,学术共同体能直接参与学术合作与学术生产,行使学术评议的权利。在这种学术生态系统中,学术共同体占主导地位,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和交流;激励机制可以让同行评议专家及科研合作者的劳动得到承认和确权,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共识机制让评价机制能够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智能合约有助于鼓励科研工作者之间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等。一方面,这一学术生态系统既保留了私有场域中Scienceroot平台的优点,同时也有效避免了资本逐利本性对学术产品公共性的影响,有利于打破科层制行政组织对学术评价的过度干预,减少学术特权和学术寻租行为;另一方面,这种评价以学术同行的共识为前提,能够得到联盟内学术机构的普遍认可,利于快速打破以出版商为中心的学术评价体系。虽然区块链对学术评价体系变革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区块链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在实践中如何解决记账节点风险、运行效率等问题尚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传统教材中对五行和五行学说的解释围绕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认为五行是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并且由五种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对此提出疑问并追溯五行思想的根源,认为五行和五行学说与太阳-月亮-地球母系统的内在规律———生长化收藏有关,并且以这个内在规律为核心轴,将母系统与地球上各种事物和现象构成的诸多子系统相关联,构成五行系统的同构系统。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内容的规模和影响呈几何级上升趋势,为全面掌握数字内容研究的进展及前沿,深刻理解数字内容的本质及特点,在实践中充分挖掘其价值效益,借助CiteSpace、Ucinet软件,采用词频分析、共现分析、聚类分析等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98—2020年发布的数字内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与评述。研究认为,数字内容研究是一个处于成长阶段的研究领域,国内外数字内容研究的统计特征显示,国内研究热点包括数字出版、版权保护、数字内容产业、数字内容生产、内容分析等,国外研究热点包括社会化媒体、数字内容评估、数字内容定价、数字图书馆、数字鸿沟、内容分析等,国内研究相对宏观,偏重供给侧,内容相对聚焦; 国内外研究都经历了三阶段演化,新媒介、新技术进入研究视野,需求侧得到更多关注。数字内容的综合评价研究,将向着综合化、智能化发展,供需匹配研究将以有效满足用户需求为出发点优化数字内容供给,向实现数字内容供需的精准对接拓展,供给创新研究,将会在现实基础与研究样本方面向细分领域开展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效缓解了中国“三农问题”,缩小了城乡差距,但由于部分地区的乡村振兴实践缺乏顶层设计,加上对乡村振兴的条件、对象、目标、动力缺乏清醒认识,导致这些地区的乡村振兴实践对象失准,目标错位,动力不足,政策缺乏系统性,规划滞后,造成乡村振兴资源的严重浪费与低效利用,效果不佳。只有进一步厘清乡村振兴的条件、对象、目标与动力,做好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超前规划,循序渐进地推进,才能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条件,提高乡村振兴的瞄准精度,因地因时制宜地选择合适的乡村振兴目标,夯实乡村振兴的动力基础,顺利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