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2 毫秒
1.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的社会处境和她们的所作所为,是作者妇女观形象化的反映.作者赞扬妇女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争取自由幸福的婚姻;肯定女子的聪明才智和自立、自强的精神;鞭挞玩弄女性的行为,对始乱终弃、喜新厌旧的忘恩负义之徒深恶痛绝,对女子表示了深深的同情.  相似文献   

2.
全国妇联举办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读书班,使我们有机会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原著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对妇女解放问题的论述以及妇女界老大姐的文章,学到了知识,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意识,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原则和内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社会权利和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作出的科学分析和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指导妇女工作,研究和解决妇女解放运动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我结合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关于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这一观点,从我省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一角度,谈谈我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蒙古族伟大文学家蒲松龄,以诗文词赋著称于世,他的吏治思想渗透在他的各类著作中.本文就其吏治思想,作浅陋论述,以求教正.一、蒲松龄的吏治志向和吏治才能蒲松龄“少聪慧,才冠当时”,博学强记,过目成诵,“十九岁时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籍籍诸生间”(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一代文宗大师施愚山对他的文章大加称赏,批云:“观书如月,运笔如风”(路大荒《蒲松龄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在题为《全党全社会都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 在学习和宣传江泽民同志这一重要讲话的过程中,有些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没有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这一内容。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水浒传》中妇女形象的类化和解读,透析作者的妇女观和那个时代的文化观念。本文把《水浒传》的七十二个妇女形象,大致分为三大类别。从对这三类妇女形象具体剖析中,了解作者的妇女观。简单的评价作者妇女观的积极性和消极性,达到讽古喻今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妇女观的基本命题是坚持妇女“半边天”的价值认识.习近平妇女观的基本特点是主旨明确——凝聚妇女力量实现中国梦,路径分明——圆梦路上锤炼妇女成长成才,保障有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习近平妇女观的重要启示是推进妇女工作中党的领导,强化妇女工作中的妇联作用,把握妇女工作中的妇女特点,深化妇女工作中的互联网思维.习近平妇女观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丰富和发展,是进一步做好妇女工作、促进妇女发展、凝聚妇女力量以助推中华圆梦的理论指引和行动准则.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教妇女观的社会性别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妇女观,在主体方面体现了"男女相生"、"性别和谐"的观念,凸现了妇女作为"人"的社会属性。但是,建立在封建父系私有制基础之上的伊斯兰教的妇女观也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性。在实际生活中,男尊女卑、男权至上的意识仍占伊斯兰教妇女观的主导地位。用社会性别理论对伊斯兰教的妇女观进行分析,对研究伊斯兰教以及改善穆斯林妇女的境遇,提高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教妇女观的社会性别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妇女观,在主体方面体现了"男女相生"、"性别和谐"的观念,凸现了妇女作为"人"的社会属性。但是,建立在封建父系私有制基础之上的伊斯兰教的妇女观也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性。在实际生活中,男尊女卑、男权至上的意识仍占伊斯兰教妇女观的主导地位。用社会性别理论对伊斯兰教的妇女观进行分析,对研究伊斯兰教以及改善穆斯林妇女的境遇,提高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妇女工作者,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妇女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非常必要的.在这里,我想从妇联组织如何推动全社会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保证妇女解放运动健康发展的角度,谈谈学习体会和一点思考.一、推动全社会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妇联组织的历史使命.妇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族各界妇女的群众组织.这个性质决定妇联必须自觉坚持党对妇女运动的领导,及时地、坚定不移地把党的指导思想、任务要求,贯彻到妇女解放运动中去.党自成立以来,一直从被压迫妇女群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关汉卿妇女观中进步性一面获得了历史性的超越,表现了当时时代进步力量的某些本质特征;而其妇女观中局限性一面也是明显的。这种进步性与局限性杂陈的矛盾特征是在元代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本文从元代社会特殊的文化背景这一宏观角度,透过关汉卿的妇女剧,对关汉卿妇女观的特点及成因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严格遵循“现实”原则,真实表现了在封建社会中女性被“工具化”的悲惨境遇。蒲松龄塑造了两类女性形象:超凡的女性形象、平凡的女性形象,一部分超凡的女性因具有超凡能力而拥有自己的意志,保持着独立人格;另一部分超凡的女性和平凡女性因将封建道德理念内化为自身需求而无力拥有独立人格,依附于男权社会。蒲松龄尊重、欣赏女性,对她们受“制度”控制无法冲破现实藩篱的无奈与不幸给予了同情和怜惜。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展示了一个万象森罗的瑰异世界。立足于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的交错点上 ,从四个角度阐析了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的复杂心态 ,概括了《聊斋志异》中有代表性的四类典型故事的成因 ,反映了蒲松龄作为一位文坛怪杰的坎坷人生境遇 ,透视出当时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3.
康熙十七年拜谒冯溥对于王嗣槐来说意义非凡。冯溥的礼待与人格魅力、诗学影响以及受冯溥所托编选当代诗选,使王嗣槐产生整饬诗坛的动机。在冯溥的影响与鼓励下,王嗣槐开始大力提倡唐诗,反对时下盛行的宋诗风气;他的诗歌创作、诗学批评都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经过反复斟酌,五年后终于向诗坛领军人物王士禛、王又旦申述观点,施加影响,而王士禛正是在这种压力下重返唐诗道路。王嗣槐的诗学活动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冯溥对诗坛的影响,对他的诗学活动缘起、过程的考察使康熙年间诗歌史的路径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14.
朴是道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语素,在哲学上是对道的譬指语。道家关于朴的思想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指向:一是朴散为器,这一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理性法则形成的过程,它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器用方面,而且还表现在社会治理、国家法度的方面;二是复归于朴,它提示人们,世界上存在着某种逸出人们的理性法则之外的东西,这种东西是无名无状、未被言说、浑沌一团、难以确定且融所有事物于一体的,老子称之为道。道家关于朴的思想归宿最终落在了上述的第二个层面,他们深刻地洞察到了朴散为器的种种不足,因而反对人们将理性法则理想化、至上化,反对人们将世界过分器具化。道家对于朴散为器的反驳显然是有其历久弥新的思想意义的,然而理性毕竟是人类思维进步的标志之一,是应当朴散为器还是应当复归于朴,似乎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永恒难题。  相似文献   

15.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提出了一种崇尚"知己之爱"的爱情观,他认为知已之爱的寻求必须立足于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从实实在在的现实感情出发,以缔结婚姻为最终目的;知己的酬答是不计利害的无私奉献,是永久、恒定的贞定;知己之爱的割舍是对对方心灵攀爬的结果,是灵魂深处痛楚的抉择.蒲氏的"知已之爱"的爱情观系统、完整,对今天的人们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晚清,“小说界革命”的文学运动在引进新的文学观念与创作方法的同时也促使历史小说开始向现代嬗变。在这一过程中,吴趼人是第一个对传统历史演义进行历史小说转化的作家,曾朴则是第一个从事全景式历史小说创作的作家。他们为现代历史小说开创了最为基本的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有和易可亲、多具人性、飘忽不定、穿梭阴阳“令人忘为异类”的花妖狐魅;有解构传统的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她们多为悍妇、女强人、复仇者,这两类女性的塑造体现了作者平等自由、个性解放的思想,同时也流露出蒲松龄的孤愤以及女性自主意识的崛起。  相似文献   

18.
从苻坚性格的两面性入手,探讨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苻坚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却又摆脱不了氐族落后性的制约。他有勇无谋,以开明君主自居却又专断独行,重小信而轻社稷,效法古圣王以"义"取天下却又好大喜功、穷兵极武,试图树立圣君形象却又摆脱不了氐族豪强的实质。因此,淝水之战前秦败亡的主要原因是由苻坚性格的两面性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错误举措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明代梅鷟<尚书谱>五卷,迄今未有刊本.阎若璩称此书"殊武断也.然当创辟弋获时,亦足惊作伪者之魄."其"武断"之处表现在:断定孔壁<古文尚书>十六篇为孔安国伪造;断定东晋<古文尚书>二十五篇为皇甫谧伪造;否定<百篇之目>,断定<尚书>全经七十七篇;臆造"刘向<别录>古文尚书五十八篇"篇目,等等.其"创获"主要表现在:考辨<尚书序>(大序)之伪;考证郑冲未见<古文尚书>;考辨晋人<武成>篇之伪,等等.  相似文献   

20.
论清代文士的塾师生活与底层写作——以蒲松龄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文学家名世的蒲松龄,其终身职业是私塾教师。蒲松龄选择这一职业,既解决了生计问题,又有较充裕的时间准备举业。但蒲松龄屡试不中,只能以塾师终老,一直徘徊在士阶层的底层。可以说科举失败,是蒲松龄展开底层写作的一个重要根由,而蒲松龄的创作,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塾师科举蹉跎、择业艰难、经济窘迫的生存状态。探讨蒲松龄文学的底层写作特色,可以揭示中国传统社会底层文人的职业活动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