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家族小说和革命小说是巴金前期小说创作中两大主要部分。前者著称于世而历久弥鲜,后者虽一时抢眼却渐渐淹没于时间的流逝。这两类小说创作动机与巴金从"家"出走和从"国"出走有关,都源于当时"国"与"家"二位一体的专制与黑暗。这是身处传统向现代社会变迁中知识分子都拥有的经历与体验,但同样的控诉和愤怒却结出不同命运的艺术花朵,显示出文学现象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2.
试论林徽因诗作的"建筑美"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林徽因的人生道路和创作实际出发,深入探讨了其创作与建筑艺术的交叉问题,揭示了建筑学知识的厚重积淀,使林徽因的诗歌既有对新月派建筑美的主张呼应的一面,更有突破和创新的一面.其突破和创新既体现在诗形的建构上,也表现在诗歌艺术与建筑艺术的深层交错上.  相似文献   

3.
<家>是巴金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收获.在传统解读中,更多是着重在对家的反叛,并进而批评主体性的缺失.事实上,巴金在<家>中描绘的20世纪20年代渗透在我国内地广大农村、城镇中那一个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背后,暗示了出走恰恰是为了对心灵之家的回归.在出走与回归之间,巴金的创作始终保持对心灵、信仰的坚守与回归.  相似文献   

4.
徐志摩的爱情诗,是他"单纯信仰"的艺术表现.他把对美妇人的追求,视作他人生理想的核心,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与张幼仪、林徽因和陆小曼的情爱纠葛,既成就了他,又给他自己带来了终生的痛苦.他富于灵性的诗句,有的出自于直抒胸臆,有的出自于刹间的情思与幻觉.他在爱的甘苦中所作的诗歌形式的尝试,丰富了现代白话诗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封建社会中,每当社会矛盾尖锐时,中国人就会萌生"出走"意识。《硕鼠》中的乐土描述的是劳动者的乐园;《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而"水浒"则反映了江湖士人的政治梦想。这些文本中的出走意识有三个特点:主人公的出走是被迫的;出走对主人公的生命精神起着有益的保护作用;出走的妥协性决定了其悲剧性。  相似文献   

6.
表面看来,在天京内讧后期,石达开离京出走的行为是负气出走、迫于无奈。然而事实上,石达开离京出走后的所作所为非但让人感觉不到负气与无奈,反而充分显示了自己虚假的"仁义、正义、忠义"形象和彻底暴露了自己离京出走的真实意图——成为惟我独尊的"万岁"。  相似文献   

7.
出走是人类的基本生存状态和精神要求,因此成为中外文学重要的原型主题,并在中国现代戏剧中得到了充分显现.中国现代剧作家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惧出走的思维模式和感情定势,崇尚西方出走的文化传统和"在路上"的现代精神,在对现实使命的关注中满足对这一主题现实层面的表达,却缺乏形而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林徽因、徐志摩“恋情”,其实只是徐志摩的单恋,而林徽因始终止步于真挚动人的友情。林徽因同时代众多友人,如陈岱孙、冰心、陈意,以及林徽因的至交费慰梅也均予否认。上世纪20年代初徐志摩热恋林徽因之际,一封林徽因之父林长民致徐志摩的信函,是直接否认林徽因对徐志摩有恋情的难得材料。更有林徽因本人于抗战期间致沈从文信,忆及她英伦时期的留学生活,亦是佐证。可作证的还有林徽因致胡适信。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文本细读的方式,通过性别视角,详细解读"阅读"这一文学叙事情节在古代女子私奔和现代女性出走文本中多样的表现形式,揭示其中极具遮蔽性的男性意识。无论是古代隐身幕后的"阅读"操纵者,还是走上现代舞台的"阅读"启蒙者,以性别视角去还原文本现场,剥离身披的启蒙假象,其主导的戏码,自古而今都是一场传统的男欢女爱的言情叙事。作为"阅读"主体,无论是古代私奔的女子,或是现代出走的女性,虽然"阅读"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但因"阅读"而产生的行动模式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古代女子被"阅读"催醒情爱意识,以超越现实的行动满足的是男性借由文本表述的多层世俗欲望。同样,打着"现代性"旗号对现代女性进行"阅读"启蒙,塑造离家出走的"新女性"形象,在实际上成为男性情色想象形式的延伸,被启蒙的女性并未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性"精神意识,其实质是古代私奔叙事的一种现代演绎。  相似文献   

10.
林徽因因其卓越的建筑才能、深厚的文学修养及其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三段爱情故事广为人知。作为20世纪中国的才女。她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丰富的作品及成果,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到《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几乎各个领域她都有涉猎。学术界对林徽因的研究从建筑到文学不一而足。但是.很少人知道林徽因还是一位出色的译者。尽管如此,截至目前为止翻译界对林徽因的翻译活动研究地少之又少.现有的研究多是以林译英国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原著童话作品《夜莺与玫瑰》为研究对象.且研究视角较为单一。本文拟从图里的翻译规范论这一新视角出发,探讨分析预备规范、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三者是如何影响林译《夜莺与玫瑰》的整个翻译活动的,以期为林徽因译作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