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缠足陋俗在中国沿袭久远,影响甚深。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缠足陋俗也发生了相应改变。这些变化肇始于来华传教士的努力,他们不仅大力进行反缠足舆论宣传,而且还将这些主张付诸于实践。虽说传教士的这些活动主观上是为其传教活动服务,有其局限性,然而客观上却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推动了近代反缠足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缠足与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缠足在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给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过严重的摧残。也因此引起当今中外学者的浓厚兴趣和深入探讨。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众多的论著研究缠足问题,包括缠足的起源、发展、影响、废止及其与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关系等,尤其关注近代西方文化对缠足陋俗的冲击,特别是教会和传教士在宣传和推动男女平等以及反对缠足方面的领先作用。展示中外学界的研究现状、分析其研究的内容与特点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废缠足陋习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缠足作为一种摧残妇女身心健康的陋习,在中国流行有上千年的历史。进入近代以来,缠足恶习遭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猛烈抨击。民国建立以后,由于历届中央政府严颁禁令、地方大员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知名人士的率先垂范,到抗战前后,除偏僻落后地区外,缠足恶习已基本绝迹。本文对民国时期废除缠足陋俗运动进行了粗略的历史考察,同时对其历史意义及社会影响作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教育思潮以龚自珍、魏源的实学教育思想为其嚆矢,洋务教育思潮为其启始,维新教育思潮对其推波助澜,教会教育思想对其催化激励,清末新政将其推向高潮,辛亥革命则带来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争奇斗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新教育体制的建立,预示着中国近代教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5.
缠足在中国有着漫长的历史,随着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的转型,缠足这一风俗也经历了重大变革。长期以来,学者比较注重对缠足外在因素的研究,而对缠足者本身的研究关注较少,致使其长期处于失语状态。本文欲通过从缠足到废缠足这一转变过程,来解读清末民初时期妇女社会生活的变迁及社会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在思想领域出现过许多进步思潮,有地主阶级的新思想、洋务思想;有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民主革命思想。其产生和发展都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实现的。并经历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王青 《东方论坛》2006,(3):120-124
近代山东不缠足运动于19世纪晚期揭开序幕,20世纪初蓬勃发展,韩复榘主鲁期间达到高潮,抗战时期大功告成。其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由于诸多因素所致,其进展非常缓慢而艰难。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时期妇女解放运动发展轨迹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意义的妇女解放运动,从戒缠足,兴女学开始。十九世纪末期是它的启蒙阶段,辛亥革命前后形成高潮。十九世纪末叶的维新变法中,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诸维(?)志士相当自觉地把妇女解放看成是维新变法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八九八年七月下旬,维新派在上海创办了第一份妇女刊物《女学报》。二十世纪初,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组织力量,准备进行推翻清王朝的民主革命,在这个伟大的社会变革中,涌现了一大批妇女解放运动的革命先  相似文献   

9.
在发起和推动不缠足运动中,维新派十分重视不缠足团体的建立和发展。与其创建的政治性、学术性团体不同,不缠足团体是以劝导妇女不缠足为其要旨的,是由农工商士绅各阶层广泛参与的民间性团体,其规模较前者要大得多,在分布上更是呈现出一种基层化、区域化的特点。作为近代妇女解放运动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不缠足团体尽管有其种种的不成熟性,但对妇女解放运动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抹杀的。  相似文献   

10.
政党政治是近代以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民初,西方政党政治思潮的兴起,不仅丰富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理论和社会政治学说,而且对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实践和政治发展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由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的影响以及急剧变化的政治风云和较为复杂的阶级关系,政党政治思潮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和局限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的学科体系是在汲纳西方学术分科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梁启超作为促成近代中国新旧学术转型的重要学者之一,其"文学"观念也经历了由"词章不能谓之学"到"文学"宜有专史的转变。考察梁启超"文学"观的变迁,有助于揭示"文学"概念演变的历史轨迹及近代中国文学史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小说是文学"这一命题近代始得普遍认同."五四"后,在西方流行的小说原理、小说观念大规模引入中国的背景下,中国"小说"观念经历了一个通过知识背景转换而争取独立地位--取法美国、法国小说观念以图创新--融会俄苏现实主义小说理论、英法现代主义小说理论等外来资源而力图白创新路--酿造出作家富于个性特色的小说观念这样一个演化过程,从中可窥见现代历史文化语境的迁延.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民族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界的研究主要有历史论述、观念形成和政法凝聚三种视角。历史论述展示了作为历史事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形成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随之逐渐产生。而观念形成视角的研究从人们认识的角度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形成论述的补充,也意味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来培育和加强。政法凝聚视角立基于现代民族国家是一个政治和法律的共同体,政法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有极大的塑造作用,而人民之平等法律地位和国民身份是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之共同体意识的政法基础。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国族意识和认同会有一定差异,因此从区域角度研究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将是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进化论思想与唯物史观同为近代中国影响广泛的思想。二者的传入时间接近,并且都经历了中国化的过程。随着进化论思想在现代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判和质疑,唯物史观早期传播和发展的历程也经历了重新的审视。文章从近代思想史发展的事实出发,重新厘清两种思想的关系,并具体论证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能否从广义上归结为一种进化论的思想,以及进化论思想在中国是否经历了一个向唯物史观转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民族主义话语与现当代的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源于欧洲并具有强烈现代性(modernity)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话语(discourse),舶来中国并在近代以来的中国政治、思想和学术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厘清近代以来民族主义话语在中国的诸种表现形式,为在当前民族主义研究中处于失语状态的民族理论学科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统一.邓小平既继承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恢复了唯物史观的科学体系,又在运用唯物史观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新课题的同时,在研究重点、研究方法和基本观点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创造性的发展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农业合作化理论是指导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恩格斯农业合作化理论指导下,顺应时代要求,立足国情农情,历经长期艰苦的历史实践,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农业合作化思想,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遵从生产关系变革一定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坚持党的领导;遵循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自愿原则;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营,创新合作经济实现形式;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其在实践上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在理论上为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镜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学术史是中共文化史和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探讨中国共产党学术史,既能深化中共文化史和中国现代学术史的研究,也能为理解中国共产党与先进文化的关系提供历史的论证和学理的依据。中国共产党学术史的研究主要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探讨作为政治团体的政党组织对促进中国现代学术转型和发展的作用;二是党的部分群体和个体成员的学术思想与中国现代学术构建之间的互动关系;三是马克思主义学派与其他学术流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领导人,洪仁玕被认为是中国近代特殊教育的思想启蒙者。在他向洪秀全呈交的资本主义施政纲领《资政新篇》中,他提出了诸多特殊教育的思想,如把残疾人的教育纳入和谐社会体系、制订相关的法律、开展职业教育等。这些思想对我国近代以来的特殊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现代思想文化运动质疑和否定了文载历史的真实性,使中国传统小说依靠历史而产生的合法性出现了理论危机。周作人等新文学倡导者适时引入现代科学方法和理念以及哲学的思辨求真精神,为小说的合法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并通过“黑幕小说”批判事件使之得到确立。中国现代小说观念努力欲摆脱对历史的依附和依赖,但现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及史传传统的巨大影响,仍不断推动着现代小说向“历史”复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