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生态文明是生态的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模式),更是文明的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改善生态环境。处理好生态环境问题,既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又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之一,同时还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实现过程。建设生态文明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生态环境问题,因此研究建设生态文明的生态基础,对建设好生态文明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以及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对于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至关重要,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也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今天,人与环境之间已基本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生态关系,它们一般以国家的形式体现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人—境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一是要把人与环境作为一种人—境生态系统进行建设;二是要进行人—境生态系统的五层次生态文明建设:即生态—技术文明、物质—财富文明、制度—权力文明、精神—规范文明和生活—行为文明建设;三是要建设生态型政府,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和语言生态构建是一种互动关系.构建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语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们正常的语言生活的需要.语言生态从历时上看有原始生态和人为生态之分,从共时上看有和谐型和不和谐型之分.语言的多样性、语言的功能定位和语际关系等,都是影响语言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为良好的语言生态的构建创造必要的环境,良好的语言生态也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验和支撑,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论生态文明的组织构架与建设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方面积累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由生态物质、生态技术与投入、生态精神三方面构成.生态环境意识是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动力和逻辑起点,生态环境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外在保证,生态技术与投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媒介、手段和助推剂.文章从上述方面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6.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开展全民的生态文明教育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从生态环境现状的宣传与教育、环境保护基本常识和生态科学规律的普及、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和生态文明道德的培养等方面入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阐释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的丰富内容、多样化表现形态、鲜明的自身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对当代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文章认为,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中热爱自然、与动植物平等共存的宽广情怀对培育新疆生态意识文明具有感召作用;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中规约权威、普遍约束的实际效果对新疆生态制度文明建设具有借鉴作用;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中有效保护、节制利用自然的宝贵经验对新疆生态行为文明建设具有启迪作用。如能在当代新疆生态文明建设中对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加以继承、吸收、借鉴和洗炼,才能实现其创造性的现代转型和升华。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来分析和解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集中体现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依据的科学生态理念、根植于广大群众开展环境保护等生活实践的人民立场和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生态价值取向等几个方面,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进行长期深刻反思和扬弃后形成的一种新的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作为社会的重要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在人和自然关系上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不断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着力建立与完善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对近代工业文明反思的产物。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要确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社会观。马克思把自然界看作是由人类实践活动所引起的、不断向人生成的人与自然一体的结构,从而克服了近代工业文明的自然观把自然看作是外在于人的缺陷。而马克思的社会观抛弃了把社会当作一种实体的看法,指明了人是社会的主体及发展目的,启示我们要树立全人类主体的意识来建设生态文明。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当代生态维护的种种失误,是工业类型文化中某些民族谋求世界霸权以后派生出来的生态维护问题,它不仅是工业类型民族的事情,也是所有民族共同面临的重大难题。生态民族学认为匡正这些失误的基本方针是尽最大的努力有选择、有分寸地利用好工业类型文化提供给人类社会的物质条件和全球生态观,促成多元文化的稳定延续,利用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与生态技能去逐步消解当代生态维护失误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能协调各民族具体生态维护的泛化生态维护格局,才能有效的消减生态危机,赢得世界各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乡村生态治理是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的乡村生态治理缺乏整体意义上的治理机制,出现了社会资源整合有限、政府角色错位、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合作治理主体单一等多重难题。唯有在善治视野下重塑乡村治理中公民与政府的角色定位,在治理体系、治理方式、治理机制等方面推进乡村生态治理,方能将外部的政策、资金支持转化为乡村生态治理的内生力量,从而提升乡村生态治理的实际效果。未来应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能动性,提高主体参与意识,完善政府与社会、市场三个维度的合作治理范式,健全乡村生态治理的有效运行机制,改善乡村生态的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生态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以生态世界观审视我国学校德育,不难发现存在着一定的生态危机,严重制约了学校德育的有效性。为了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对学校德育进行生态性建构,确立生态德育观。  相似文献   

14.
人类必然要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而在构建生态文明的过程中,生态意识、生态潜意识以及建立在生态自我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消费,将是构建生态文明的核心。文章着重分析生态意识、生态潜意识与生态自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它们对生态消费的影响,并提出建设生态消费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浪漫主义对大自然的爱的呼唤促成了生态整体思想的萌芽,而群落超级有机体范式则构筑了现代生态学的逻辑起点。它们实现了生态学与机体哲学的融合,并为盖娅理论的产生作了铺垫。但是,由于生态整体论具有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使得它不断遭受来自还原论的质疑:生态系统是否是具有本体论地位的最基本单元,群落的形成是竞争的结果还是随机的组合等。正是整体论与还原论之间的这种相互辩驳、修正使得生态理论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与发展。这种逻辑几乎贯穿了生态学历史的全部。尽管它们之间的分歧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但生态思想的逻辑归宿最终只能是多层次的进化整体论。  相似文献   

16.
黄石市土地生态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黄石市1999~2004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生态足迹由1999年的1.79342hm2逐年增加至2004年的2.34330 hm2,生态承载力在0.51 hm2上下波动,生态赤字由1999年1.30909 hm2增加至2004年的1.81928 hm2说明黄石市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现代化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现代化理论的产生背景、概念内涵、发展阶段和主要研究内容四个方面对现有理论进行综述和评价,并对未来生态现代化理论研究方向及其在中国的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生态农业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不仅在生态农业的含义中有生态伦理的内涵,在生态农业的特点中体现着生态伦理的本质,而且在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中也有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挖掘生态农业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能更好地推进生态农业的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生态伦理演化的大体历程 ,提出应当超越“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理论论争 ,树立“天人和谐”的价值观 ,并分析了目前生态伦理学说的缺陷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20.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及生产方式与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必然性联系,指出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制度根源,将解决生态危机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主张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并就如何实现生态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方案。这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