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疾病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无法避免的难题,中国古代落后的科技发展和医疗水平也促使了诗人赋予疾病神魔化的意义。“病”最初是一种医学术语,但是在文学作品中,疾病被赋予了更为广阔的含义,疾病书写成为中国古代文人骚客抒发胸臆、寄寓情感的一种独特手法,反映了宗教文化、伦理道德文化和政治文化,有其独特的艺术象征特质。中国古代诗歌对于疾病主题的描写,隐喻着诗人对于自身和对于社会的不同精神态度,同时也蕴含了古人的生命观和艺术观,是中华优秀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从“疾病”的隐喻看中国现代文学的多重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疾病”在中国近现代作家的作品当中富有浓厚的隐喻意义。从现代性的研究范式来看,作家们笔下的“疾病”所负载的道德批评和价值判断是各不相同的,这种微妙的差别体现了作家们独特的美学追求,而更为深刻的,它体现了“现代性”这一概念本身的丰富和驳杂。“疾病”及其隐喻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寻访中国文学现代性多副“面孔”的便捷途径。  相似文献   

3.
基于西部与东部、乡村与城市文化时空的差异,雪漠“大漠小说”中的边地与边地之外的空间对垒形成了时间上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间离与建构的是虚实相生的文学意境。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交叠叙事中,其小说文本中的疾病隐喻、等待主题、父权制度等文化主题的书写,表征的是女性的生存悲剧意识与边地世界的文化忧郁意识。  相似文献   

4.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分析“云”隐喻在习语中的种种隐喻和比较汉英两种语言中有关“云”隐喻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以发现“云”隐喻在这两种文化中的共性和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隐喻的翻译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贝娄小说中的疾病叙事较为隐晦,没有身残志坚的道德说教,也没有感慨人生无常的哀叹,他所热衷的是通过主人公残缺的身体和“怪异”的行为表征其内心冲突和所遭受的心灵重压。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和贝娄的犹太身份,可发掘文本中疾病隐喻性蕴涵和推论。疾病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是作者迂回的表达策略,富含种族、社会文化、政治道德意义。因此,从疾病隐喻的视角阐释贝娄小说可增添新的研究维度,洞见其文本背后种族创伤和移民身份困惑的叙事策略和高远旨趣。  相似文献   

6.
人本观基础上的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隐喻观可以看作是隐喻发展的第四阶段。隐喻表达在抽象情感的理解与表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疾病是情感的维度对品特威胁戏剧进行语言考察,可以看出剧中大量出现的疾病是情感的隐喻,盲、哑、疯、麻风病、风湿病、癫痫病等各种疾病映射了剧中人物内心的极度压抑,以及人物内心的不安、惊恐与危机感,折射出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情感隐喻具有经验基础,是为戏剧主题服务的。  相似文献   

7.
隐喻与比兴——以《诗经》为中心的探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隐喻文化,这一点在比兴传统中表现十分明显。无论是“比”还是“兴”,都与隐喻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大量《诗经》作品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被广泛接受,这种思维方式正逐渐被应用在语言教学领域。本文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探索在二语中如何充分利用隐喻,将词义从“具体”到“抽象”、从“中心义”向“相关义”投射来自主习得词汇,倡导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框架下结合显性和隐性的教学实践手段,通过培养隐喻能力和文化意识全面帮助学习者提高自主学习二语词汇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以马作喻体的隐喻,英汉“马”隐喻的偶合体现了中西文化的重合性;两种语言中“马”隐喻的失配现象,反映出中国与英语国家之间在地域文化、价值观念、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而英汉“马”隐喻的交融,则为我们展现出一幅中西文化随着相互借鉴与交流而日益趋同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当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再是附属于语言的一种比喻方式,而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和重塑人类经验的过程.本研究借鉴新的隐喻理论,通过大量的医学英语文献语料的收集和分析,对医学语篇中的“疾病是什么”隐喻表达式及相关的概念隐喻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探讨,利用使用中的语言实例分析对比隐喻,提供认知解释,从而为隐喻在医学科技语篇中的大量存在找到了其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文化软实力与“中国英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及中国外语学界对“中国英语”的研究现状,从分析语言与文化关系入手,探讨“中国英语”和文化软实力之间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辩证关系。“中国英语”有益于传播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国的英语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的“发现性语境”时期研究的分析,指出其典型表现为对“西方文化”的不可分析性认知和中国对“中西方文化关系”的非逻辑性认知:对“西方文化”的不可分析性认知,第一体现在对“多元的西方文化”的缺乏分析性认知;第二,体现在“文化背景”的不可分析性认知。对“中西方文化关系”非逻辑认知,第一体现在对本土性“文化立场”的错位认知;第二,体现在对西方文化中的“东方学”缺乏认知。并提出,“发现性语境”的“不可分析性与非逻辑性”特质,使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的第一时期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呈解构与被解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分析指出,隐喻是源域事物的部分特征向目标域映射的结果,颜色是最常见的隐喻源之一。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中的"黑色"的隐喻映射普遍性与差异性,有利于揭示产生二者异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14.
“裸官”、“裸考”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基本认知模式,是我们进行抽象思维的手段。隐喻是语言中词义变化的重要方式。相似性是隐喻赖以成立的基础。裸的本义不言自明,"裸考"、"裸官"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延伸而来的,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思维在这种延伸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语义变化的方向,是语义变化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5.
隐喻不仅蕴含着丰富而生动的文化内涵,而且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不同的语言,由于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不同,对同一事物的隐喻映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过多角度比较分析“家”和“home”的隐喻映射,有利于揭示英汉差异的民族文化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16.
严羽诗话批评崇奉汉魏盛唐的古典诗歌理论传统,追求"以汉魏晋盛唐为师"的文化意蕴。"以盛唐为法"凸显了严羽真切的诗话文艺鉴赏思维方式和"师古"的审美理想情怀。严羽一直期待从"学汉魏晋与盛唐诗"的传统诗艺理论中汲取教益。因此,对严羽"师古"审美情怀的作进一步的研究,对当下诗话文化研究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学本性认识的核心在“关系”,这种“关系”的初始内涵需要回到现代起始理论“表现说”下的“审美形式”思想中去考察。审美形式创造并非作家心灵的纯然表现,而体现为一种“反思性直觉”的创造方式,它内含了丰富的历史、社会、文化、心理等内涵。审美在性质上是一种“主体性关系话语”,“主体性”、“关系性”、“话语性”构成了审美形式认识的三个层次,而“关系性”既是审美形式的主体性和话语性中介,也是审美形式认识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直接参与了人类的认知过程。文章首先阐述了文化模式与隐喻各自的特点,然后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隐喻是文化模式的重要来源,它既根植于语言、思维,又根植于文化,体现了人们所居住世界的文化模式,而不同的文化模式反过来又会影响人们对隐喻的选择及其表达,因此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认识"自然辩证法"之"自"、"然"、"辩"、"证"、"法",有别一种含义。对自然辩证法而言,"自"所体现的是顺应自然、大道自然,进而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然"体现了务虚、无为的思想;"辩"体现的不仅是杨朱的无为、老庄的道法,更是佛家的参禅悟道,实际上,自然辩证法的根本不在于"辩",而在于"悟";"证"体现的是致良知;"法"所体现的应是固守世界伦理金规则。一言以蔽之,自然辩证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大道自然、突破樊笼、法平如水。  相似文献   

20.
随着近年来宝墩文化和营盘山文化的相继发现,学者们加大了对三星堆文化的来源与古蜀文明起源的关注,在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的相互印证中,加快了古蜀文化"寻根"的步伐。本文的"古蜀国起源"是特指三星堆文化(除三星堆遗址一期文化)产生以前、关于蜀地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重点在于"来源"或者是"继承关系"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