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世纪中国文论开始有了"回家"的冲动,产生了我们的乡关在哪里,我们的文学思想传统在哪里等一系列问题.20世纪由于西方文学观的巨大冲击,真正具有丰厚本土资源、富于文化"乡愁"的游子情怀,又兼思想家与文学家于一身的文论成功人物并不多见,而徐复观正是这样的新儒家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2.
在近二十年来的文学理论界,还从来没有像"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一命题的讨论持续这么长久.有的学者想以"伪命题"的说法终结这场讨论,但事过几年,还是有认真的学者重提这一问题,并从中西文论融合的角度论述了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重要意义及其可能①.……  相似文献   

3.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曹顺庆先生提出文论"失语症"以来,学界对此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反对之声从未断绝.然而,如果冷静地理性地分析现当代文论的客观事实,会发现"失语症"确实存在着,并且由于文论的"失语症"而导致现代汉语批评某种程度的"失语".面对当今文论"失语症",唯有脚踏实地进行我国文论的重建,才是当务之急.要利用比较诗学这个诗学间会通和"互惠"的利器来充分地开掘我国传统文论及西方诗学的资源.在保持传统文论"异质性"的前提下,立足当下文学和文论发展的实际,建立起既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肥沃的土壤之中又具有世界眼光和发展前景能和西方及世界文论自由对话的生机勃勃的新文论.  相似文献   

4.
在学界普遍对中国近代以来的文论"失语症"讳莫如深的时候,国内一些睿智的学者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清理和转换,这项工作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但是我们认为仅靠中国古代文论的清理和转换是无法实现中国实现中国文论话语的重建的.还有一个必要的环节就是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文章对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前提条件、理论实质和深层动因作了深入的分析,并期望通过倡导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来实现以我们民族文化与文论为主的文论话语重建.  相似文献   

5.
疏离与倒置——对20世纪中国文论与文学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立足于世纪之交文论“失语症”和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学术背景 ,全面回顾了 2 0世纪中国文论与文学所走过的历程 ,指出文论“失语症”是由于文论与文学之间的疏离、隔膜、倒置、错位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论这门学科是由传统的诗文评发展而来的.20世纪以前没有"古文论"的称谓,有的只是"诗文评"(见<四库全书总目·集部>),顾名思义,它指的是存活于那个时代的一种文学批评形式.事实确乎如此,我们看到,不仅唐人评唐诗唐文、宋人评宋诗宋文属于当时的文学批评,即便宋人评唐代诗文或明清人评唐宋诗文,皆是为自己时代的文学创作构建范型,亦属当代性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文学批评中,"失语"概念一般有四种用法:先锋小说的"失语症","失语的南方","女性失语症"和"当代文论失语"。"失语"一词更普遍地用于批评与反思当代文论的西方化倾向。"当代文论失语"说对"五四"以来中国文论的基本估计与历史事实相距甚远,所谓重回古代文论这一绵延数千年的完整而统一的传统则明显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的情绪,甚至有削足适履的嫌疑,因为它企图使变化了现实去适应传统的理论。文论失语说是一种总体性命题,印象式的评论与概观性成份显然多于具体的辨证的分析。其否定性与批判性的冲击力有余而具体性、深入性的实证分析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8.
学界关于中国文论"失语症"问题的探讨已经持续了近三十年。中国文论一定程度上的"失语"现象是历史文化发展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文论话语建构最重要的任务是赋予中国文论话语新的内涵,使之适用于当今文学批评实践。中国文论话语新内涵主要有三条来源途径,即在继承基础上赋予中国古代文论新的时代内涵,在借鉴西方文论过程中融入中国文化特色,以及从文学作品与生活中总结新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文化进行基本判断时,必须观察她面对外来文化时所作出的抉择.中国儒道传统与印度佛教的交涉,是历史上非常经典的比较案例.那是一个改变了中国文化品格的重大事件.就中国文化史而论,比较并非一个近代的命题.汉魏晋以后的历史(包括各种专门史如文学史)之研究,学者如果仅将其对象圈定为中国传统文化,那就错了,因为那已然是佛教熏染下的传统.仅以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为例,缘起于佛教者占其半.……  相似文献   

10.
曹顺庆教授提出失语症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最严重的问题后,在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失语症”是结合中国文论发展历史与现状提出的符合中国现当代文论实际情况和发展特征的命题,但命题本身存在悬而未决的问题,如古代文论的现代性转换等。解决失语症需群策群力,发展比较文学变异学,构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论话语体系。目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不断提升,亟需扩展翻译与国际发表渠道,构建中西文论对话机制,推动中国文论“走出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