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徐复观认为忧患意识是一种政治自觉意识,一种政治责任意识,一种奋发意识,一种远见意识。忧患意识经历了"敬"、"彝"、"礼"、"仁"四个阶段,在这个发展历程中,徐复观深刻地发掘了它所孕育的政治思想:自由精神,平等理念和政治价值根源。  相似文献   

2.
忧患意识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对于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永保先进性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从认识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规律出发,准确认识和深刻把握党的"忧患"所在,从而激发全党的忧患意识;必须使忧患意识成为全党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牢固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3.
"三三制"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举措.它的提出,既是对国统区民主宪政运动的一种政治呼应,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它是中国共产党对于民主政治在认识与实践上的一个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忧患意识是一种政治意识,它是从政治实践中升华出来的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近代爱国者的忧患意识,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以忧国、忧民为重心,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这种忧患意识根源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同时又赋予以崭新内容,其总体上看是积极的、进步的,然而不可避免地打上历史的烙印,有一定局限性.与历代仁人志士的忧患意识相比,近代爱国者对现实空前忧患的同时,对国家、民族的前途仍充满自信,他们积极入世,发奋图强,以期富国强民.  相似文献   

5.
在中华民族中,忧患意识是深入其文化骨髓的人文传统。历史证明,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的突出表现,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思想基础。回顾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始终保持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从建国到治国的一条主要政治经验。  相似文献   

6.
英明领袖华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指出:"'四人帮'"那一套理论、路线、思想舆论和他们那个资产阶级帮派体系,是一种极端腐朽,反动透顶的上层建筑"."他们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华主席这个千真万确的英明论断,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四人帮"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极右派的本质,把揭批"四人帮"伟大政治斗争进行到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一、一切腐朽反动的上层建筑必然要灭亡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43  相似文献   

7.
要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首先必须正确把握"政治领导力"这个概念.澄清社会上和学术界存在的对这个概念的一些错误认识,指出政治领导力是中国共产党拥有的独特能力,而不是所有政党都具有的能力;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是一种先进性权威,而不是马克斯·韦伯所谓的"卡里斯玛型"权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虽然与其执政能力紧密相连,但两者存在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的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增强"三种意识"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中国共产党的"世纪宣言".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又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基地,还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重要力量,高校的这三方面功能与"三个代表"的要求密切相关.高校要贯彻落实好"三个代表"要求,必须强调机遇意识和作为意识,要抓好学科建设,抓好科技的源头创新,重视人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创建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中被抽象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功能的"生命线"原理,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在宏观社会结构和微观个体发展中所具有的"首位"地位、"引领""凝聚"作用和"保证"功能.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等理论是它的哲学依据.新时代它在以创新理论强化"引领",以核心价值强化"凝聚",以制度创新强化"保证"3方面得到了创新性发展,伴随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不懈实践探索和理论升华,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创新的渊薮和契机.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民族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界的研究主要有历史论述、观念形成和政法凝聚三种视角。历史论述展示了作为历史事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形成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随之逐渐产生。而观念形成视角的研究从人们认识的角度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形成论述的补充,也意味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来培育和加强。政法凝聚视角立基于现代民族国家是一个政治和法律的共同体,政法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有极大的塑造作用,而人民之平等法律地位和国民身份是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之共同体意识的政法基础。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国族意识和认同会有一定差异,因此从区域角度研究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将是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中共历史上四次"大错误、大挫折"即"四落"时期均程度不同、不自觉地背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给国家人民造成重大损失。同时,三个"十三年"即"三起"时期则基本上践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给党、国家带来福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审视中共党史,并将其作为对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与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本质上完全一致 ,密不可分。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高度统一 ,不可或缺。“两个先锋队”与“两个基础”互为因果 ,相辅相成 ,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在 2 1世纪要完成现代化建设、祖国和平统一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三大任务 ,面临着知识经济、文明冲突和政治对抗三大挑战。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就是对挑战的回应 ,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维度是知识化、市场化和国际化 ,文化发展维度是民族化、科学化和大众化 ,政治发展维度是民主化、法制化和现代化。因此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向全世界的郑重宣言。  相似文献   

15.
历史是有规律的历史,其前进发展遵循着特定的历史逻辑。在历史潮流中把握历史脉络,追寻历史规律,提升历史自觉,推动历史前进,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是善于把握规律、按规律实践的无产阶级政党,自成立以来就重视对历史规律的探索和遵循,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不断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走历史必由之路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坚持和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三大规律”的基本论断,也基于新的历史方位、历史使命和历史实践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更进一步提升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历史发展、创造历史奇迹的自觉和自信。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出场是全球化和中国社会转型双重冲击之下的理论自觉。它既是针对中华民族结构性张力和民族事务日趋繁复的靶向医治,又是拯救自由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乏力的话语创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表述,并不是“中华民族”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简单变形,而是有着自我丰富的理论面相和伦理意蕴。“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潜藏着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共同的目标诉求、共生的群体心态、共享的公民身份、共通的文明体认等多重意蕴。“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以“中华民族”和“共同体”复合而成的偏正结构,彰显中华民族建构的伦理指涉,即公益政治优先于权利政治、共和主义优先于多元文化主义、大我忠诚优先于小我关切。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的思想实质是创新。创新是中国共产党面向新世纪、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思想武器,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不竭的动力。运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三个代表”思想加强党的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中华学作为一门有影响的新兴学科,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动因,它不仅仅是一个学者“深层次遵命”的学术成果,而且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自知自觉的呼唤和理性思维的必然产物。以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为己任的中华学,其价值和意义也必将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得到充分的认同和体现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应当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系统、完整地准确把握它的精神实质.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重从社会生产力的现实发展出发来认识和解决中国的问题,集中地反映出江泽民的治党治国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他鲜明地提出中国共产党首先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的"忠实代表",这使其治党治国的着眼点和目标更加清晰现实,从而彻底廓清了长期笼罩在党的群众路线之上的思想迷雾和理论悖论.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历史正反经验的总结以及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研判后提出的重大命题。作为新时代的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其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影响深远。从法理和政理视角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国古代“大一统”理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的论述,以及近现代学者阐释的“中华民族”和“共同体”的概念等。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三对辩证关系,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珠联璧合的关系、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及与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实践同频共振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从两条路径上获得实现,一是思想共同体、制度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的共同构建,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共同体的逐步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